潘源禎
(寧德第一中學,福建 寧德 352100)
當下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要求轉變閱讀教學的模式。其中,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興的閱讀教學模式,不僅豐富閱讀內容、提高閱讀效率,而且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群文閱讀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圍繞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盵1]筆者認為,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靈魂,它關乎文群的整合。如何整合則體現教師的課程智慧。因為整合選文往往需要教師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找到不同文本間的連接點以便確定議題。其中,以選文標題為抓手的異篇同構法是筆者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種的群文整合法。
在高中語文群文閱讀實踐中,依托教材,整合選文,至關重要。特級教師蔣軍晶說:“群文閱讀,第一層級是以教材為主,強調單元整合,以單元整組或課內多篇閱讀教學為代表?!盵2]而筆者實踐的異篇同構法是以選文標題為抓手,圍繞標題設置幾個問題,并將設問相同的課文整合為一組選文,進行群文閱讀。高中語文異篇同構法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錢夢龍說:“在我心中,語文課就是教讀課?!套x’,就是教學生讀書并使之達到‘不需要教’的最終目的?!币簿褪钦f,閱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視域下的高中語文異篇同構法強調在整合群文中比較閱讀,提煉出共性的讀法,即引導學生學會以選文標題為抓手,進行設問,學會用幾個問題,解讀一組選文。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課上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方法。
現代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考驗著一個人的閱讀能力。然而,當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仍習慣于一篇一篇地精講細讀,而不注重讀法的引導。正如首都師范大學蔡可教授分析指出:“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讀書方法引導缺失,教學幾乎都是精讀精講……閱讀量過小,缺少長文章及有難度挑戰(zhàn)的閱讀……”[3]故在高中的閱讀教學中提倡以標題為抓手的異篇同構法群文閱讀勢在必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高中語文新課改理念認為,高中語文教學不是教“教材文本的閱讀”,而是“用教材教閱讀”。用教材,就需要教師依據新課標,把教材文本當作一種學習素材,進行取舍與整合。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大膽地突破教材單元的界域,自主整合相關選文。特別是當前“三新一舊”(新高考、新課程方案、新課標、舊教材過渡期)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材編排存在一些問題,那么,發(fā)揮教師創(chuàng)造性,自主整合教材選文,用教材教閱讀意義特別重大。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觀察眼睛就能洞察內心。同樣,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以標題為抓手,往往能抓住文章的核心和關鍵。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啟迪學生思維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那么,如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呢?心理學說,思維是起始于疑問的。圍繞一組選文的標題,設統(tǒng)一的幾個問題,不僅能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提升思維力,而且在多文本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比較力、遷移力。下面談談同文體群文與不同文體群文的標題設問異篇同構法。
《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都是千古流傳的古代記敘散文名篇,又安排在同一單元,很適合組合成群文,進行以標題為抓手的異篇同構教學。筆者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要求學生圍繞選文標題進行設問,即“標題中的核心字是什么?圍繞核心字文章可以分幾個部分?在核心字前加一個字,你會加什么?課文如何體現?結合文句分析。主人公是誰?對抗雙方有何特點?結局如何?”且看兩篇選文的對比列表:
選文 標題中的核心字分幾個部分在核心字前加一個字主人公 對抗雙方的特點 結局如何《燭之武退秦師》 退三個部分退前、退中、退后智 燭之武 弱小PK強大 成功《荊軻刺秦王》 刺三個部分刺前、刺中、刺后勇 荊軻 弱小PK強大 失敗
通過圍繞標題的這一組的設問,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提要鉤玄的讀書方法,很快理清文脈。以下為兩篇選文文脈的對比列表:
選文 前 中 后《燭之武退秦師》退中顯智勇(1)勇:夜縋而出(2)智:①亡鄭有害(以害巧析形勢)②舍鄭有利(以利巧攻心理)③亡鄭亡秦(以史巧施離間)退前識大局(1)秦軍出師無名(2)函陵、氾南分屬兩地退后見成效《荊軻刺秦王》行刺前(1)行刺原因①燕危在旦夕②報見陵之恥(2)行刺準備①商議計策②私見於期③準備匕首④配備副手⑤留待遠客(3)刺前訣別①怒斥太子②易水送別行刺中(1)厚遺蒙嘉(2)上廷面見(3)顧笑武陽(4)圖窮匕現(5)倚柱笑罵行刺后身首異處
在群文閱讀中,還可以圍繞“對抗雙方的特點和結局”理解這組群文的共同主題價值:燭之武成功勸退秦師,荊軻勇刺秦王失敗,雖然結局不同,但二人皆留名千古,備受贊譽,是因為二者皆是弱小對抗強大,反映了不畏強暴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
錢鐘書的《談中國詩》和魯迅的《春末閑談》,一篇文藝評論,一篇理性散文,在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教學中,很難會將這兩篇文章相提并論。即使是比較閱讀教學,也主要是著眼于內容。比如,《琵琶行》和《秋聲賦》中關于音樂的描寫。而異篇同構法是著眼于相同“讀法”進行群文整合。這兩篇文章均屬20世紀的名家名作,其言語之于學生而言,難度較大。故本著“長文短教、難文簡教”的原則,筆者抓住兩篇文章的標題中的關鍵字“談”,確立了“由‘談’說開去”的議題,并設立以下幾個問題:對誰談?談什么?為何談?怎么談?其中“怎么談”是教學的重難點。下面是兩篇選文的對比列表:
選文 對誰談 談什么 為何談 怎么談《談中國詩》 美國人 中國詩的特征 文化包容 比較文學引用、比喻《春末閑談》 全社會(特殊知識階級、統(tǒng)治者、民眾、革命者)統(tǒng)治者對民眾使用的麻痹術批判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閑談閑筆不閑
為什么說“怎么談”是這組群文閱讀教學的重難點呢?王尚文教授曾說:“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應該是‘言語形式’即‘怎么說、怎么寫’,而非‘說什么寫什么’。”新課標也指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其他三個方面都是以此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只要守住了“言語形式”這個門檻,那語文課就一定是上成語文課,而不是別的什么課。而當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只注意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寫什么,而不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么寫。譬如《談中國詩》教學很多教師甚至全國大賽賽課教師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談什么”上,重點體味中國詩的特征,比較中西詩歌的異同點。而筆者教學中緊緊抓住“比較文學”的立場,品讀文本特質——引用和比喻兩大手法,引導學生體味引譬設喻、幽默生動的語言。教學中,在引用的方法上,引導學生誦讀4、5、7段,體會引用的特點:豐富、恰當、巧妙,感受淵博學者的素養(yǎng)。在比喻的技巧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找出文中所有比喻句,體會比喻之妙:生動、趣味、深刻,感受幽默大師的風范。特別是引導學生感悟錢鐘書比喻句的寫法——本體喻體距離拉開,效果更加新奇。比如,“懷孕的靜默”這個比喻就很有趣,這里把中國詩“富于暗示”的特征比作是“懷孕的靜默”,新巧至極而又耐人尋味。試想我們看見一個大腹便便的孕婦,便知道她正在孕育生命。還需要她嚷嚷道:“我肚子里有寶寶”嗎?不言而喻,心領神會,就是“懷孕的靜默”。
同樣,《春末閑談》教學很多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領會文本主旨,體會魯迅先生思想深刻性上。而筆者教學中緊緊抓住“閑談”,讓學生品味語言,體味“閑筆不閑”?!伴e筆”之味一:(態(tài)度)漫不經心。由春末細腰蜂用毒針捉青蟲的故事聯想到統(tǒng)治者妄圖用各種麻痹術奴役民眾,現實他們黃金世界的理想?!伴e筆”之味二:(內容)漫無邊際。既然是閑談,生物搏斗、階級斗爭、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古今中外的事,都可漫無邊際地扯在一起。“不閑”:內容看似信手拈來、漫無邊際,其實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任何時候都有孜孜不倦探索麻痹術的統(tǒng)治者和甘愿淪為統(tǒng)治者附庸、“甘心當青蟲”的被奴役者。作者通過幽默的語言,進行辛辣的諷刺。請學生結合文本語言談“比喻、擬人、類比、對比、反語、仿詞、模擬口吻”手法的使用,分析文中的諷刺和幽默藝術,體味喻莊于諧的藝術手法的魅力。
筆者將語文版必修五第一單元的《談中國詩》和第三單元的《春末閑談》整合成一組群文,進行異篇同構教學,教學生通過標題設問,實現由“言”入“意”,在“怎么談”“為何談”中去捕捉“談什么”,學生普遍反映教學思路清晰,難文變得好懂。實踐證明,圍繞標題設問的異篇同構法,既讓學生學會如何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又讓學生懂得關注文本言語形式,注重言語體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以選文標題為抓手,進行設問,學會用幾個問題,解讀一組選文的“讀法”是筆者在異篇同構教學中嘗試的一種方法。這種“讀法”簡單易學,符合學情,有效整合教材,可以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當然,以標題為抓手進行設問,是基于群文在文本上有相同的特質,特別是有相同的文脈特質。比如《燭之武退秦師》和《荊軻刺秦王》都是分“前中后”三塊;《談中國詩》和《春末閑談》都是分“對誰談?談什么?為何談?怎么談?”四塊。雖然說,標題設問的讀法化繁為簡,啟迪思維,但群文閱讀視域下高中語文異篇同構教學的“讀法”抓手又豈止標題?因此說,在今后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實踐中,要多一些讀法的探究,讓群文閱讀真正地深入到高中語文的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