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秋
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15日,作為廣州市教育家首批培訓對象,我有幸赴芬蘭赫爾辛基與坦佩雷應用科技大學參加了為期三周的中芬基礎教育思想與實踐比較研修境外培訓。這次去芬蘭學習,所觀、所思、所感良多,受益匪淺。最大的收獲就是更堅定了我“走向‘適合的教育”的信念。
所謂“適合的教育”,就是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 2017年《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全社會要“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tài),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fā)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2018年4月,廣州市南沙區(qū)提出了以“適合的教育”為理念來指導本區(qū)域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工作思路。2018年5月,在我的實踐導師馬俊校長的推薦下,我校加入了北京呼家樓中心小學牽頭成立的“PDC學校聯(lián)盟”,而這一聯(lián)盟所倡導的“項目、驅動、生成”的核心理念正是來源于芬蘭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2018年6月起,在“適合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我校融合芬蘭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和“基于問題的教學”的理念,將本校持續(xù)開設了八年的“六個走進研學課程”升級為“六個走進研學實踐課程”。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我在芬蘭培訓的日子里,一直都帶著“如何辦適合的教育”這個問題去觀察、去思考,收獲頗豐。
在芬蘭國家教育部、坦佩雷市政府等政府官員與Riitta Juusenaho博士等芬蘭教育專家看來,芬蘭教育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們有一個沒有終點的教育體系。無論學習者有什么學習需求,他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選擇找到繼續(xù)學習與成長的路徑,且這條路徑是可以變更的。
對比芬蘭教育體系,我國教育體系的建構也應該有自信。因為兩種體系在設計層面,我認為并無多大的差異。其中最大的不同或許就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綜合性大學與應用性大學的布局比重不同;二是不同類型大學的學習轉換機制、路徑暢通程度存在差異;三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政府對體系設計的執(zhí)行與支持力度有差異等。但我認為,這些問題都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與政府對民生事業(yè)的更加重視而相繼改進或改善。如果發(fā)展性地看待這一問題,我國教育體系也是能很好地保障“每一個學生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的”,同樣能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條“適合自己繼續(xù)學習與成長”的路。
芬蘭的基礎教育是沒有統(tǒng)一教材的,即使在國家層面也是如此。但這并不代表芬蘭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沒有統(tǒng)一的方向指引,芬蘭國家對教育的指引,從根本上講,是通過對國家核心課程大綱的制定與落實來完成的。芬蘭國家教育部決定著每一個層次的核心教學大綱內容,在此基礎上,每個城市、每所學校再設計制定自己的教學大綱。
例如,芬蘭也正在推進新課程改革,十分強調“21世紀的技能”與“跨課程學習主題”的指向性。
芬蘭教育高度重視對人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工具運用、生活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我們再來看看教育部去年所提出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其中有殊途同歸的奧妙。例如,實踐創(chuàng)新、科學精神、學會學習,離不開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工具運用的訓練與培養(yǎng);健康生活、責任擔當、人文底蘊又怎么可能沒有生活技能的內容?
標題
所以說,“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已經(jīng)為保障“每一個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明了基本素養(yǎng)的要求,讓學生早日具備這些核心素養(yǎng),才真正讓學生有了“適合自己未來發(fā)展”的基本能力。
幾乎所有研究芬蘭教育的專家在介紹芬蘭教育的亮點時,都會對芬蘭的教育平等贊不絕口,我在芬蘭也切身感受到這種讓人羨慕的“教育平等”。2000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首次PISA調查結果顯示,在所有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會員國中,芬蘭學生的閱讀、數(shù)學與科學都擁有最小程度的學習差異。芬蘭教育平等的理念還有一個重要的展示點,那就是對特殊學生的照顧。他們盡早地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的學習困難及其社會、行為問題,并盡早地向他們提供個人化的、妥當?shù)膶I(yè)服務。
與芬蘭的“教育平等”相比,國內的基礎教育平等性的確有許多不足:投入、師資、硬件、生源、質量等各方面差異的存在,曾經(jīng)導致學生“擇校熱”居高不下。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黨中央始終在關注這些問題的解決,尤其是近五年來,黨和國家一系列關于教育均衡化舉措的推出,教育平等的理念已經(jīng)在眾多領域踐行開來。而以我校為例,我們對特殊學生的教育就已經(jīng)落實在行動上,開始為特殊學生設計一生一案的教育規(guī)劃,讓殘障兒童隨班就讀并安排社會協(xié)助等。
我國的國情與芬蘭不同,國內各省市區(qū)域的情況也存在許多差異,這就使得國內各地在推進教育平等方面,會有不同的方式。但不管怎樣,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后,各級政府、學校都在積極營造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完全可以期待,一個“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平等的教育環(huán)境正已經(jīng)向我們走來。
陳坦玉博士是我們這次赴芬蘭培訓與學習的項目策劃人,他們全家都是在芬蘭定居的中國人。在與她單獨交流時,我掌握了這樣一種情況:她的女兒在小學入學時想學習中文,可是孩子的學校當時沒有開中文課程,校長告訴她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解決,一是立即向有中文課的學校申請學位,二是如果有4名學生申請開中文課,學校就立即向政府申請預算且馬上開課。結果,這個問題以第二種方式很快解決了。
其實,這個問題展現(xiàn)的就是學校的課程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Riitta Juusenaho博士在介紹芬蘭的課程改革時,也多次談到了芬蘭課程改革中的幾個關鍵,即 “結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實際”“結合學校與教師的個體實際”“量身定制教育規(guī)劃”“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與成長”。
對比芬蘭的學校課程,其實國內絕大部分學校,尤其是廣州市的中小學已經(jīng)就課程的多元化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我校就基于國家課程計劃建構了“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基于全面、關注個性”的“慧心課程體系”。
至2018年,我校不僅開設了67個社團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手機終端選課平臺,而且還開設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語+足球”“數(shù)學+信息”等跨學科課程,還有凸顯本區(qū)域特色的“六個走進研學實踐課程”。
而在南沙區(qū),隨著區(qū)委、區(qū)政府辦“適合的教育”的進程加快,區(qū)財政對學校課程多元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學校部分工作外包服務機制與集團化辦學機制的創(chuàng)新,更為學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的學生足不出校就可以選擇到“適合自己的課程”。
關于芬蘭教育的成功,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芬蘭的教師優(yōu)勢。對于芬蘭的教師優(yōu)勢,我找到的“秘訣”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他們的職業(yè)基于自主選擇,這就成就了在芬蘭“只有真正熱愛教育的人才能從事教育”;二是他們的職前培訓時間長、要求高、實踐多,這就成就了“只有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能從事教育”;三是芬蘭的教師都以“一生能幫助孩子成長”為最大的榮耀,而他們的工作又讓家長、政府完全信任、完全尊重,這就成就了“教師隊伍一生‘樂此不疲,沒有職業(yè)倦怠”。
我國一直都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但因為人口基數(shù)、歷史文化與經(jīng)濟等各種原因,我國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目前還需較大的提升。對此,黨中央拿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國國情的教師隊伍建設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廣東省教育廳也出臺了《廣東“新師范”建設實施方案》等,我們南沙區(qū)更是在2016年起大膽改革了新教師招聘機制,從源頭提高了教師的準入門檻。
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也一定會擁有一支支愛崗敬業(yè)、專業(yè)扎實、求實創(chuàng)新、學生適合、黨和人民信任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總之,黨的“十九大”已經(jīng)從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高度,作出了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部署。在加速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不僅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堅持扎根中國與融通中外相結合,更要將堅定教育自信與保持虛懷若谷相結合,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這篇文章寫好、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