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濤 王天星
內容提要:專利權效力認定中的“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為專利制度的良性運行提供了基礎條件,既使專利制度獲得了社會分工帶來的專業(yè)與效率,又使專利制度的法律權威得到技術權威的支持。近年來,我國專利侵權糾紛處理周期長的問題被廣泛關注,這一職權二分法被誤認為是導致專利民事侵權程序久拖不決的主要原因而受到質疑。但是,“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下專利行政確權程序對訴訟周期產(chǎn)生延宕的現(xiàn)象只是個案性的特例問題,而非系統(tǒng)性的、普遍性的架構問題??旖莞咝У膶@麢酂o效宣告非但不會導致侵權訴訟周期過長,反而因其可靠的審查結論為侵權判定提供支撐,大大提升訴訟糾紛的解決效率。由于改變二分法會對行政訴訟制度、專利法律制度帶來重大變化,因此,不宜在法理與實證分析都沒有充分支持的情況下進行結構性變動,以至于在已有問題未能解決的情況下,產(chǎn)生更多新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自1984年通過以來,分別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進行了三次修正。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的興起,專利領域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2018年12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審議?!秾@ā返牡谒拇涡薷膹募訌妼@麢嗳撕戏嘁姹Wo、促進專利實施和運用、將實踐證明成熟的做法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等三方面做出了努力。①參見《中國擬修改專利法 加大專利侵權行為的懲治力度》,載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12-23/8710485.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1 月1 日。
在新一輪的專利法修改過程中,專利侵權糾紛解決機制的效率問題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廣泛深入的關注。由于我國目前專利制度中對專利權效力的認定采用了“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的模式,有觀點認為這一模式會引發(fā)“循環(huán)訴訟”等問題,導致侵權案件久拖不決,拖延訴訟周期,浪費行政與司法資源。于是,有人提出了改革專利無效制度,賦予審理專利確權訴訟的法院司法變更權;將涉及雙方當事人的專利無效訴訟規(guī)定為民事訴訟模式;確立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準司法機構地位,或仿照德國聯(lián)邦專利法院模式將專利復審委員會改造為專利法院等主張。
由于改變專利制度的“二元制”結構將會對行政訴訟制度、專利法律制度帶來重大變化,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專利“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模式的制度目標與內在機理,準確界定妨礙其有效運行的障礙因素,從全局整體的層面通盤考慮,避免陷入“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片面誤區(qū),為專利法的順利修改構建良好的頂層設計,為創(chuàng)新型驅動發(fā)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
所謂專利效力認定中的“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指的是專利權的“效力認定”與“侵權判定”由不同國家機關分別負責的做法。專利行政機構負責專利權的授予與確權,授予與確權行為接受司法監(jiān)督;專利侵權訴訟時專利權的范圍則由人民法院來判定。兩者各司其職,互相制約,互為補充。這種職權二分法為專利制度的良性運行提供了基礎條件,對專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在專利制度早期,并無專門機構對專利申請進行審查,所以不存在什么“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專利權受到侵害后,都是由法官來確定其保護范圍。這就將確定專利權保護的依據(jù)絕對性地交付于法官的自由裁斷權之下。但是,隨著技術的復雜性程度不斷增長,判斷專利權效力與范圍的工作所需的專業(yè)技術知識越來越多,對作為法律專家的法官來說是個嚴峻挑戰(zhàn)。因此,19世紀的一段時間里,出現(xiàn)了法官普遍不愿對專利權范圍進行界定的情況。為解決這一困境,19世紀后半期開始,逐漸出現(xiàn)了專門的專利審查機構,對申請專利的技術方案進行專業(yè)性判斷。②Brad Sherman & Lionel Bently, The Making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he British Experience, 1760-1911,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178-179.
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否具有專利性是件極復雜的事情,需要將申請專利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技術特征進行概括和提煉,然后與浩瀚的人類在先知識寶庫對比,才能確定。這是一種“一對人類浩瀚無際知識寶庫”的關系,需要龐大的專業(yè)知識與人才隊伍儲備才能勝任,所以各國建立起專門的行政機關來處理,以確保其技術的權威性。更為甚者,這種判斷需要確定的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高度,即在幾個在先技術組合的基礎上,將其自身設想為一個普通技術人員的身份,判定申請專利是否在創(chuàng)造性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這種在先技術選取、在先技術組合、普通技術人員身份的假設以及創(chuàng)造性高度的判斷,工作量都十分巨大且需要長期浸淫在專業(yè)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才能作出。
在專利權效力已經(jīng)確認的基礎之上,判斷被控侵權行為是否落入專利權的范圍,是種“一對一”的關系,相對簡單明了。法官可在一兩個技術專家的輔助下勝任,所以各國實踐交由法官來決斷??梢哉f,通過這種“行政/司法”的職責區(qū)分與合作,既使專利制度獲得了社會分工帶來的專業(yè)與效率,又使專利制度的法律權威得到技術權威的支持,從而確保專利制度順利運行。
不過,維系這一職責分工的核心關鍵在于處理好專利確權制度與專利侵權訴訟間的關系。縱觀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主要呈兩種模式:
一是單獨設置模式。以德國、韓國為代表,專利確權審理獨立于專利侵權民事審判,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某一專利權的授予不符合法定授權條件,只能向專門審理專利確權糾紛的機構提出確認專利權是否有效的請求,審理專利侵權糾紛的法院沒有權力對專利權有效性進行審查;
二是并行設置模式,以美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為代表,既存在獨立的專利行政確權機構,同時在專利侵權民事審判中被告又可以進行專利權有效性抗辯。
究竟采用何種模式,取決于各國具體情況。雖然各國在制度設計上有所差異,但也存在共通之處,即均有單獨的專利行政確權程序。即便以司法占主導地位的英美法系國家,雖以司法為主導,擅長通過訴訟來解決糾紛,但近年來也強化了行政確權程序,利用專業(yè)、高效的行政審查力量來降低解決糾紛的成本。美國2011年通過的《美國發(fā)明法案》新設了授權后重審程序和雙方復審程序,其中雙方復審程序就相當于由行政機關主持的關于專利權有效性的裁決程序。這一程序被認為是個相對公平、低價、高效的維護公眾利益的平臺。
近年來,我國專利侵權糾紛處理周期長的問題被廣泛關注,現(xiàn)行專利行政確權制度受到質疑。這主要由于在專利侵權民事訴訟中,需要等待專利無效程序及其后續(xù)行政訴訟的結論,因此侵權訴訟需要中止,使得專利侵權糾紛的審理周期變長,專利民事侵權訴訟程序久拖不決。
在我國,專利權無效宣告是對專利權有效性進行再確認的最主要的專利確權程序。我國1984年專利法中規(guī)定了授權前異議和授權后無效宣告兩個程序。1992年第一次專利法修改時,將授權前的異議程序改為授權后的撤銷程序。這兩個程序都是為糾正專利行政部門的不當授權而設置的。2001年第二次專利法修改時,則取消了撤銷程序,只保留無效宣告程序。因此,從歷史脈絡可以看出,我國的專利確權程序一直就圍繞著縮短周期、簡化流程、提升效率進行改革。
從時間周期來看,我國專利權無效宣告案件的立案數(shù)量和結案數(shù)量穩(wěn)中有升,平均審理周期連續(xù)三年逐年降低。2016年已縮短至5.1個月,立案量、結案量與審理周期三項基礎指標與美國專利商標局和歐洲專利局同期數(shù)據(jù)相比大大領先(見下圖)。2017年,專利復審委員會共受理無效案件共4565件,平均結案周期為5.2個月。2018年共受理無效案件共5235件,平均結案周期5.1個月。總體說來,與專利權行政訴訟和侵權案件法院審理周期相比,我國無效案件審理周期長期保持低位運行。③通過對北大法寶法律數(shù)據(jù)庫中的案件統(tǒng)計,2017 年不服專利復審委員會審查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案件中,一審周期約為19 個月,二審周期約為6 個月。通過對北大法寶法律數(shù)據(jù)庫中2011 年7 月至2012 年6 月間的案件進行統(tǒng)計,能夠檢索到立案日或起訴日的案件共214 件,其中侵犯發(fā)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案件中,法院平均審理周期一審分別為466 天、508 天和197 天,二審分別為494 天、509 天和92 天,均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6 個月和3 個月的審理期限。這些超期審理與專利無效宣告程序并無直接聯(lián)系。
圖 我國專利無效宣告三項基礎指標
經(jīng)過對法院審判案件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我們認為專利侵權糾紛因無效宣告程序的啟動而中止導致訴訟周期過長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是因為:
因為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的存在,將大量的專利確權糾紛在進入訴訟程序之前就高效解決了,法院能夠集中審判資源于訴訟之上。我們對通過對北大法寶法律數(shù)據(jù)庫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間收集到的共214件案件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被控侵權人在民事侵權訴訟中提起無效宣告請求的比例平均為17.8%;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收集2014年專利侵權案件共269件中,被控侵權人提出無效宣告請求的僅占全部案件的11.5%。另外,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13家法院2011-2015年度內,共審結的專利侵權案件為5983件,當事人啟動無效宣告程序而請求中止的案件僅為198件,占3.3%。④參見《專利侵權訴訟周期分析報告 》,載http://www.sohu.com/a/134589714_221481,最后訪問日期:2019 年2 月5 日。據(jù)此可知,進入一審行政訴訟程序的無效宣告案件大體維持在2 0%左右,80%的確權糾紛在行政階段就已高效解決。⑤這與美國相類似。美國2011 年通過的《美國發(fā)明法案》新設的雙方復審程序相當于由行政機關主持的專利有效性的迷你審查程序。這一程序實施后的一年半中,審理案件已經(jīng)超過同期美國地方法院審理的專利訴訟的3 倍多,使得地方法院的案量下降34%。龍翔:《不要小覷美國“雙方復審程序”的殺傷力》,載《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14 年4 月16 日第025 版。
高效的無效案件審理還促進了侵權案件的盡快結案,大大提升訴訟解決的效率。我們對2016年以來的1000多個專利復審委員會無效宣告決定進入行政訴訟程序的判決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二審之后的維持率相對較高,為87%左右。可以說,無效審查結論為侵權判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由于現(xiàn)有規(guī)則已明確規(guī)定侵權糾紛案件可以不用因無效程序而一概中止審理,因此,專利侵權訴訟因無效宣告程序的啟動而中止導致周期過長的情況是不存在的。⑥2016 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 條進一步明確了“先行裁駁、另行起訴”的制度。在我們從北大法寶法律數(shù)據(jù)庫收集到的判決日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間的214件專利侵權案件中,法院中止侵權審理的案件僅為21件,占比10%左右,且基本不等待行政訴訟結果。在2014年公開的裁判文書中的269件專利侵權案中,法院中止侵權審理的案件僅為17件,占比6.3%,且均不等待行政訴訟結果。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13家法院2011- 2015年度內審結的5983件專利侵權案件中,法院裁定中止的僅為74件,占1.2%。
所謂專利確權中的“循環(huán)訴訟”,是指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被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專利復審委員會針對同一無效宣告請求再次作出審查決定后,當事人針對新的決定再次起訴至人民法院的情形。據(jù)統(tǒng)計,在專利復審委員會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3月6日七余年間,在形式上形成多輪行政訴訟的案件總數(shù)為34件,占所有進入行政訴訟程序的無效宣告案件的0.77%(34/4424),僅占全部無效宣告案件的0.14%(34/245,93)。⑦2008 年數(shù)據(jù)顯示,某法院行政庭近三年來審理的專利權無效案件中,法院一審判決撤銷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專利權無效決定的比例不到10%;專利復審委員會重新作出決定后,當事人不服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僅占專利復審委員會處理案件總量的0.2%。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2009 年至2013 年的5 年間,專利復審委員會共審結無效宣告請求案件11,735 件,共收到針對專利確權訴訟一審判決2552 件,其中僅35 件涉及“循環(huán)訴訟”問題,占全部專利確權訴訟案件的1.37%,占專利復審委員會審結的全部無效宣告請求案件的0.3%。
根據(jù)原因,這34件“循環(huán)訴訟”案件大體可分為四類:
類型一:專利復審委員會遵照人民法院生效判決、未引入新理由的情況下重新作出行政決定之后,行政相對人針對該行政決定再次提起行政訴訟的情形。34件中,此類案件12件,占35.3%。這類循環(huán)訴訟的原因在于行政相對人對既判力原則及終審判決效力的漠視,在該行政決定作出判決后再次提起行政訴訟。
類型二:無效決定涉及程序、證據(jù)問題被法院撤銷后,專利復審委員會執(zhí)行生效判決重新作出決定因審查實體問題再次被訴至人民法院。此類案件共8件,占23.5%。
類型三:由于人民法院前后審級認定事實存在分歧或未全面審查導致的循環(huán)訴訟。例如,專利號為032748256的“一種帶法蘭的鑄型尼龍管道”實用新型無效案中,無效決定被人民法院反復撤銷,進入多次“循環(huán)”狀態(tài)。⑧專利復審委員會以涉案專利不具備創(chuàng)造性作出無效決定1。該無效決定被一、二審判決以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錯誤為由撤銷;專利復審委員會執(zhí)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重新作出維持專利權有效的無效決定2;該無效決定2 作出后,上述無效決定1 涉及的一、二審判決被最高人民法院再審撤銷。該案二審判決文書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1)高行終字第31 號行政判決書;一審判決文書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0)一中知行初字第3085 號行政判決書;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文書為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提字第25 號行政判決書。又如,專利號為01127387.9的“一種鋼砂生產(chǎn)方法”發(fā)明專利無效案也是類似情況。⑨專利復審委員會最早的無效決定宣告專利權無效,但被人民法院撤銷,隨后為執(zhí)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維持專利權有效的決定,但該決定仍被人民法院撤銷。從2006 年12 月至2011 年12 月,三級人民法院先后作出互相矛盾的多份判決。直到最高人民法院認定該專利不具創(chuàng)造性,支持專利復審委員會最初無效決定的理由,這一循環(huán)訴訟才告終結。參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6)一中行初字第1159 號行政判決書;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7)高行終字第25 號行政判決書;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8)一中行初字第1467 號行政判決書,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9)高行終字第492 號行政判決書,最高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通知書(2010)知行字第6 號。此類案件共5件,占14.7%。
類型四:無效決定未針對所有無效理由進行認定導致的循環(huán)訴訟。專利權無效審查決定既可對全部無效理由作出認定,也可以僅針對宣告專利權無效的理由作出認定。這種審查決定被法院撤銷后,專利復審委員會還需對其他無效理由作出認定,進而重新作出審查決定。此類案件共9件,占26.5%。
在以上四種類型的案件中,第二、三、四類均屬于司法機關履行對行政程序的監(jiān)督職能導致的多輪訴訟,是行政訴訟中合法、合理的現(xiàn)象。僅有第一種類型中的12件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循環(huán)訴訟案件,占所有進入行政訴訟程序的無效宣告案件的0.27%(1 2/4 4 2 4),僅占全部無效宣告案件的0.05%(12/24593)。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真正形成多輪行政訴訟的案件所占比例極低,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訴訟案件,如“安增基案”和“司炳文案”,只是罕見的個例。其中,“蘇炳文案”屬于第四種類型,“安增基案”是其他人針對專利權再次提起無效宣告請求導致的,這兩個案件都不是典型的循環(huán)訴訟案件。據(jù)此可知,“循環(huán)訴訟”的案件數(shù)量少、比例低,并不存在普遍性。
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是專利制度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不過,圍繞該程序的法律性質,理論界卻存在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基于專利權的私權屬性,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的爭議也應界定為民事爭議。為解決目前維權周期長的問題,應將專利權無效訴訟規(guī)定為民事訴訟模式,賦予審理專利確權訴訟的法院司法變更權,并確立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準司法機構地位,或者仿照德國聯(lián)邦專利法院的模式將專利復審委員會改造為專利法院。
但是,這些觀點對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的法律性質的認識存在片面之處,并沒有全面準確地認識到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的法律性質與作用。實際上,從無效宣告程序的法律性質來看,具有兩方面的屬性:
一方面,專利無效宣告程序是一種行政糾錯程序。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是專利行政機關對前期審查授權行為的后續(xù)行政監(jiān)督和糾錯程序。專利行政機關在社會公眾的輔助和支持下,對已授權專利是否符合相應的規(guī)定以及授予的專利權的權利范圍是否適當進行再次審查,糾正不當授權,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
另一方面,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還是一種行政補救程序。無效宣告制度還向專利權人提供了修改專利文件的機會,并通過對專利權人所作的修改進行審查,重新確定保護范圍,提高專利權的穩(wěn)定性,實現(xiàn)專利法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立法宗旨。
如將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改為單純居中裁決的民事程序,會導致其應當發(fā)揮的社會功能喪失。因此,本文認為:
首先,那種主張減少確權程序,賦予審理專利確權訴訟的法院司法變更權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從早期英國法官出于對人類知識寶庫廣袤性、豐富性的敬畏,拒絕對專利權范圍進行判定,將其交給專業(yè)機關來處理開始,“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就可以看作是因專業(yè)知識的復雜化所帶來的社會合理化分工,是歷史的潮流。在今天現(xiàn)代科技飛速發(fā)展的形勢下,如率然打破這一傳統(tǒng),其勇氣固然可嘉,但有幾方面的問題需慎重考慮:
第一,專利權效力判定的權威來源于技術的權威,而不是法律的權威。歐美法官偶爾為之,其依賴的乃是數(shù)百年積攢的崇高業(yè)界聲望。當事人或許認為判決技術權威不足,但深信其是出自公心的、無私的,因此不會懷疑其法律權威。但在今天中國法院的專業(yè)性、公正性尚需加強的情況下,斷然以法律權威替代技術權威,是否會陷入一種司法的“任性主義”當中,最終走到法律權威與技術權威俱失的境地?
第二,專利權是屬于在整個國家范圍內有效的權利,但如果專利侵權糾紛管轄法院都有權決定其效力的話,那么是否會出現(xiàn)在我國不同地方法院管轄區(qū)域中同一專利可能有效可能無效的情形?是否導致一個專利權在同一法域中出現(xiàn)分裂,進而損害財產(chǎn)權的統(tǒng)一性?
第三,要涉足專利權效力這種“一對人類浩瀚無際知識寶庫”關系的認定,恐怕是幾個技術調查官無法勝任的。因此,法院承擔的只是對無效宣告決定履行監(jiān)督職責,而非直接改判的職責。如果法院承擔起了直接改判的職責,那么,為避免司法任性,確保公平,法院要么反過來求助于專利局專家,要么在法院中再設一個“小專利局”,否則將無法保證其判斷比專利局的判斷更加專業(yè)。但如果這樣,法院的權威性如何得到保證?是否會導致行政司法資源的重復浪費?是否還有效率價值?
其次,將專利權無效訴訟規(guī)定為民事訴訟模式的主張是缺乏全方面考量的。無效宣告制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防止不當授予的專利權對自由競爭和技術進步的阻礙,在社會公眾的輔助下,對已授權專利是否符合相應的規(guī)定進行再次審查,糾正不當授權;另一方面,也向專利權人提供了修改專利文件的機會,通過對專利權人所作的修改進行審查,重新確定保護范圍,提高專利權的穩(wěn)定性,實現(xiàn)專利法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宗旨。
因此,無效宣告制度的法律性質可以看作是對專利行政機關行政決定的糾錯程序,其保護的并非限于專利權人或者請求人的個人利益和權利,更與公眾的利益相關。因此,專利行政機關會根據(jù)無效請求理由結合已經(jīng)進行的審查工作進行全面判斷,宣告專利權無效或者部分無效,即使當事人撤回無效宣告請求,也可以依職權不終止審查,作出無效宣告或者部分無效的決定。如將專利權無效訴訟規(guī)定為兩造對立的民事訴訟模式,那么將使專利制度這一制度目標難以實現(xiàn)。
再次,就主張應當確立專利復審委員會的準司法機構地位,或者仿照德國聯(lián)邦專利法院的模式將專利復審委員會改造為專利法院的觀點而言,其實際意義也是值得懷疑的。
一方面,將專利復審委員會確立為準司法機構地位的提法是一個模糊的主張?!皽仕痉ā边@一術語是一種形象化的描述。⑩《布萊克法律辭典》,將“準司法”界定為與行政或管理有關的裁判行為;《英美法辭典》將“準司法”界定為行政機關或官員進行的在實體或程序上具有類司法性質的行政行為,在調查、庭審、裁決中具有與法官和法院類似的包括自由裁量權在內的職權。從英美法的理解來看,主要指行政機關采用類似司法的程序作出裁判的糾紛解決方式。如果說確立專利復審委員會準司法機構地位就是力圖構建一個更好實現(xiàn)糾紛解決的民主、公正的,類似訴訟程序的聽證程序,以使其行政裁決更為合理、科學的話,那么目前專利復審委員會正在努力朝著這個方向改進。但如果指的是將專利復審委員會構建成一種獨立的機構的話,這一機構如何設立是個疑問。如將這一機構構造成獨立的社會性機構來裁斷中央級行政機構的行政決定,目前國內尚無類似先例。如果隸屬于另一個行政機構的話,從行政機構到行政機構,意義何在?如果隸屬于法院系統(tǒng)的話,那么就應歸屬于法院系統(tǒng),而不再是什么“準司法”機構了。因此,在現(xiàn)有政治體制之下,這一設想并不現(xiàn)實。
另一方面,仿照德國做法將專利復審委員會改造為專利法院的設想,在我國國情下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德國將專利商標局的復審委員會改造為德國專利法院,負責審理專利權無效案件。但是,這一模式照搬到我國,意義不大。這是因為:如將專利復審委員會改造為專利法院,那么國家專利行政機關將成為非常特殊的行政機關,一旦作出授權決定,將沒有機會糾正不當授權行為。為了與行政法的基本原理相吻合,專利行政機關還需另設行政復議機構。這必將帶來資源與人才的重合與浪費。
同時,在國家剛剛設立了知識產(chǎn)權法院的背景下,再單獨設立專利法院是否必要?專利法院與一般法院不同,涉及大量專業(yè)技術知識,需要維系龐大的專業(yè)隊伍。管理與維持這樣的專業(yè)隊伍,是否會導致法院系統(tǒng)過于龐雜,與當前司法改革精英化的大方向不相符合?是否會導致法院行政化趨向?最為重要的是,專利行政確權程序過濾掉了近80%的專利確權糾紛,如這80%的確權糾紛涌入司法訴訟程序,是否產(chǎn)生不合理的訴累,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這些都是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從以上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將專利侵權民事案件審理周期過長的原因歸結于“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架構的法理與實證依據(jù)都是不充分的。“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下專利行政確權程序對訴訟周期產(chǎn)生延宕現(xiàn)象的只是個案性的特例問題,而非系統(tǒng)性的、普遍性的架構問題。快捷高效的專利權無效宣告非但不會導致侵權訴訟周期過長,反而因其可靠的審查結論,為侵權判定提供支撐,大大提升訴訟糾紛的解決效率。因此,目前改革的思路應當是對“行政/司法”職權二分結構進行合理性的、現(xiàn)實性的完善,充分發(fā)揮其制度蘊含的內在優(yōu)勢,而不宜在未經(jīng)充分論證的情況下進行結構性變動,對現(xiàn)有框架造成過大的沖擊,以至于在已有問題都未能充分解決的情況下,產(chǎn)生更多新的問題。
實際上,目前影響“行政/司法”職權二分法架構的最大問題是未能很好地將兩者銜接,制約了專利訴訟司法保護的效率。因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處理好兩者間的銜接關系。
由于專利案件涉及的專業(yè)技術比較復雜,審理難度相對較高,建議進一步加強知識產(chǎn)權法院建設,充分發(fā)揮技術調查官的作用,完善專利侵權民事訴訟程序,合理調整侵權訴訟舉證規(guī)則等措施,從根本上縮短侵權訴訟的審理周期。專利確權程序要繼續(xù)發(fā)揮行政確權專業(yè)、高效的優(yōu)勢,注重對專利確權糾紛的實質解決,進行必要適度的依職權審查,防止針對同一專利權多次提出無效宣告請求。進一步優(yōu)化行政確權程序,提高審查質量,使授權專利效力穩(wěn)定、范圍明確,為有效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構筑更堅實的基礎。
專利復審委員會、一審法院、二審法院和再審法院之間對于個別案件在事實和法律認定上仍存在差異,應加強行政與司法機關間的協(xié)調互通,努力做到信息共享、有效銜接,減少不必要的程序浪費。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看,目前僅有11.5%~16.7%的侵權民事案件的被告會選擇提起無效宣告請求,對于這部分案件,可以通過加強行政程序與司法程序的銜接,進一步提高專利案件審理效率,縮短侵權糾紛的整體審理周期。專利復審委員會可建立無效案件快速處理通道,對于因專利侵權糾紛而引發(fā)的專利權無效案件優(yōu)先處理,法院在無效決定作出后盡快處理侵權案件。在經(jīng)司法審判撤銷后重新作出的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中示明其所依據(jù)的生效判決,并由司法機關在立案環(huán)節(jié)或審理環(huán)節(jié)查證后迅速處理。
在第三次《專利法》修改中曾有意見提出,希望通過修改《專利法》《人民法院組織法》等相關法律,將專利權無效宣告程序的后續(xù)司法程序改為一審終審的行政程序??紤]到專利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和相關社會需求,并且參考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相應設置,這一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夠解決目前專利確權程序復雜的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專利侵權糾紛處理周期長的問題。因此,作為解決周期長問題的方案之一,應當進行深入分析論證,探索其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