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偉
生活是科學得以不斷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而科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邏輯的具體化使得如何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科學教育這一問題成了教師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淺析了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相關措施,以期為廣大教育者提供有效參考。
生活化教學,即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在現(xiàn)實生活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具體化,既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其科學文化素養(yǎng)。生活化教學是教育深入改革的成果,使得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那么,怎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呢?
小學生年齡尚小,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其抽象思維能力亦未完全形成。此外,科學學科的知識點又較難理解,而小學生對于課堂上遇到的枯燥無味的事物不會感興趣,極易在課堂上走神,大大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率。為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采取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其實是一門貼近生活、簡單易懂的學科。
愛玩、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在課堂上導入生活情境,給予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方面的刺激,更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有效解決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這個問題。比如:在教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收集各式各樣的聲音,如樂器聲、雷聲、雨聲、公雞鳴叫聲、鬧鐘震動聲、浪濤聲等,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等新興媒介輔以課堂教學,借助相關的視頻、音頻、圖文信息、動態(tài)特效等展現(xiàn)形式,組織學生玩“聽聲音,猜事物”的游戲,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他們探究聲音來源的激情。繼而,讓學生進行一番討論,大膽猜想聲音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并說出其猜想依據(jù)。最后,通過音叉實驗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這一結論。
教師要緊抓小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適時、適量地在課堂中插入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或者小游戲,這樣使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主動學習。
科學這門學科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但是大多數(shù)小學生覺得小學科學知識都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大道理,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科學與生活相距甚遠,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遇到需要運用科學知識點的事物。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加以引導,向學生剖析平時的所見所聞中蘊藏著的科學道理,讓他們感受小學科學教育的作用。
科學知識遍布生活,比如:平時我們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光線是直線傳播的,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比聲速快;自行車、小轎車會動,是因為其輪胎與地面相互產(chǎn)生的有力的摩擦力;夏天,剛從冰箱里取出的飲料不一會兒就有小水珠,是因為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冷卻凝結了……教師在教授《溶解》這一單元時,可以用“水可以溶解食鹽,卻不能溶解油”這一生活常識導入學習。通過現(xiàn)場試驗水和沙子、食鹽、面粉的相溶情況,讓小學生明白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而對于我們平時打開汽水瓶蓋時,總是有氣泡冒出這一現(xiàn)象,教師要告知學生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原因是,氣體也可以溶解在液體中。同時教師要留下一些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若是有一杯濃鹽水,怎樣做能使其鹽分繼續(xù)溶解?如果杯中水分一天一天蒸發(fā)減少了,當水全部被蒸發(fā)了,剩下的杯底鹽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留在杯底,還是被一起蒸發(fā)了?”
小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豐富的想象力,教師要給予他們肯定和表揚,鼓勵他們積極探索生活,多思考,增強自主意識。
實踐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開展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小學生了解一些基礎科學知識,并懂得科學地、合理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平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鍛煉其實踐能力。
如在學習了四年級上冊中《電》這一章節(jié)后,教師可以在班里組織一場有獎手工大賽。把全班學生平均分成四小組,各小組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利用廢棄品、舊物和小燈泡制作精美手工品,比賽要求小燈泡必須會亮。學生必須對《電》這章里的電源、電器元件、燈泡等有所了解,熟悉掌握“電流方向由電池的+端向-端流動”“電路有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兩種連接方法”和小燈泡不亮原因等知識點。這樣的活動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種大挑戰(zhàn),但是對于學生的合作意識、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有著很大幫助。另外,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切莫忘記需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情況,如:在學習《我們的身體》這一單元課文時,教師除了要讓學生認識自己身體的結構和功能外,還需要讓學生意識到身體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各個系統(tǒng)的協(xié)調運作,幫助學生建立健康意識。為此,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需要適當調整下飲食習慣、作息時間、運動量、運動時間。
當學生懂得在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將其所學理論知識內化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時,那么學校開設科學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總之,小學科學教育課堂采取“生活化教學”策略是課程發(fā)展的需要,是教學方式進步的體現(xiàn)。教師要把小學生日常生活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教會學生捕捉生活中科學的影子,另一方面把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科學教育有時效性、實用性,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