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東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在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究的同時,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產生興趣。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不僅要在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授課本知識,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帶著興趣學習這門課程,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對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探究,并提出相應教學方法,以期望對同行業(yè)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科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小學科學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一門興趣型課程,學生在這門課程中可以接觸到不同于其他教學科的內容。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點,并結合相應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進行重點關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更為重要,為此,教師也應使自己的教學方式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從“必須學”到“我要學”進行轉變,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科能力。
一、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提高授課效率
課前預習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對語文、數學之類的主要科目有重要意義,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科學雖然不是學生在這個階段學習的最主要課程,但仍然作為為學生普及知識的重要課程內容進行講授,為此,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講解完課程標準要求的全部內容,這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以更高效、更有質量的授課方式進行講解,教師如果不讓學生進行提前預習,則很難在有限時間內將這些內容以高效的方式講解完。為此,教師應教給學生相應的預習技巧,并引導和鼓勵他們進行課前預習,從而有效提升授課效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生在學習“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提前為學生安排預習任務。不必強求他們將課本內容一字一句地閱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是否有與課本內容相符的內容,在新課開始前,讓學生對自己日常觀察的事物進行分享。這是預習的一種方式,而且這種方式避免了學生的課余壓力,不會使他們在沉重的學習負擔下對學科知識產生抵觸情緒。小學科學課本中還有一些與文字相對應的圖片,學生也可以借助這些圖畫內容來了解本節(jié)課將要講授什么知識,讓學生通過猜測的方式進行預習,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在課余時間對課本內容進行快速瀏覽。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尋找解決方法
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中一點就體現(xiàn)在它與現(xiàn)實生活有緊密的聯(lián)系,這也在另一方面降低了教師的教學難度。雖然是針對小學生而編寫的教材內容,但其中的一些知識不免會涉及相對復雜的原理,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時也會發(fā)現(xiàn),學生雖然對新知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如果長時間遇到困難,也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為此,教師應想出合理的辦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其中結合生活實際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也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例如,學生在學習“溫度與水的變化”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自己在冬天遇到過的這些情景,例如,學生所看到的窗戶上凝結的水珠和霧氣、早上的露珠等,針對這些問題向學生進行提問,讓他們思考這些情境的由來和原理。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第一時間通過翻閱書籍來尋求答案,這時學生就不自覺地學到了課本知識,并且,經由自己的閱讀得到答案也會讓他們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從而對小學科學教學更加感興趣,這也在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尋求答案的能力。
三、利用問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利用小學科學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是設置這門課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為學生進行知識普及的過程中,教師會用到各種方法,但在應用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教學應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更多的是要站在引導者角度對學生進行知識指導。因此,讓學生自主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無論是在預習還是學生個人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都不能讓學生盲目地尋找答案,而是應當給予他們一定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內容可以獲取,真正從中學到知識,并且收獲學習的自信心。
例如,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以提問的方式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學習“新的生命”這一單元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想象種子生根發(fā)芽的過程,并用生動的語言將其描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畫面。學生逐漸聯(lián)想出生物成長的大致過程后,再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會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當然,以問題引導的方式不僅可以應用在課堂導入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同樣可以穿插使用這種教學此方式,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動手能力
由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其中不乏有一些需要學生實際操作的內容。一些教師在進行這些內容的講授時,往往會將實驗步驟省略,或直接由教師代替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這樣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課堂紀律,但無法體現(xiàn)這些內容設置的意義。學生如果沒有進行實際操作,也會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和體驗,對于整體的授課效果都有很大的不利影響。為此,教師應重新進行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操作水平和學習能力。小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因此,實踐活動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即課堂紀律很難把控,這時教師就應當設定相應的規(guī)章紀律,以達到實驗教學的真正目的。
例如,在學習“工具和機械”這部分內容時,為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杠桿原理及定滑輪與動滑輪的區(qū)別,教師可以所用的工具帶到課堂上,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對這些內容進行探究。一些學??赡軟]有條件準備充足的工具,為此,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堂進行過程中,依據已有的知識儲備對其進行手工制作。例如,在學習杠杠原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紙、筆等簡單事物模擬杠桿原理中的相關內容。當然實驗操作課程不僅是對課本內容的重復和演示,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利于其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遇到一些需要進行實際動手操作的問題時,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踐和耐心解決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真正達到了教學目的??茖W課程中學到的一些事物不僅能夠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現(xiàn)象,還能真正應用在實際中,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相關理論知識的信服感。
結語
通過小學科學教學所培養(yǎng)出的核心素養(yǎng),并不是單一的一種能力或品格,而是將能夠應用和涉及的相關能力進行重點關注。教師在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時也不應完全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應在注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并對已有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使其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一個更為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真正達到培養(yǎng)自己學科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一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11):20-21
[2]崔紅霞.基于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2):165
[3]林云娥.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策略[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2):119-120
[4]褚夫梅.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