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蓉
摘 要:《張居正》為湖北作家熊召政的一篇長篇歷史小說,成功塑造了張居正這一呼風喚雨、彪炳史冊的改革家形象及同時代其他鮮明的人物形象。小說藝術成就較高但也玉有微瑕,本文將從“對歷史真實的文學處理”“小說的藝術成就”“作品中的白玉微瑕”等幾個方面分析歷史小說《張居正》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張居;歷史小說;藝術特色
一、對歷史真實的文學處理
《張居正》作為一部歷史小說,不可避免要面對“歷史真實”與“文學”如何處理的問題。問世之初,便有作家馬振方對其歷史真實性提出質疑。而我則更認同歷史小說不等同歷史真實的觀點,正如加洛蒂所說的:“藝術家的任務不在于體現(xiàn)認識了的現(xiàn)實生活,而是在于借助藝術作品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存在?!蓖瑯拥模瑢τ跉v史真實與歷史小說的處理也是如此,不宜采用“用索引式考史的方法”去閱讀,它應是來于歷史,高于歷史。
在我看來,這部小說很好兼顧了“尊重歷史”與“文學處理”兩個方面。首先,小說充分尊重了“歷史的真實”,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典章制度的真實,凡是涉及當時的典章制度,作者均是嚴謹求證力求還原,一如第三部《金縷曲》中便將皇帝十三方印的用途細細列出;二、風俗民情的真實,對棋盤街的熱鬧非凡、斗蛐蛐的激烈場景、熏風閣豬頭肉制作精良的描寫,都力求還原明朝生活圖景的“清明上河圖”;三、文化的真實,小說力求在史實基礎上合理想象,營造明朝的整體文化氣象,力求文化上的“神似”。
二、小說的藝術成就
(一)作品結構松弛有度
第一卷《木蘭歌》主要寫了慶隆末期社會匪寇猖獗、國庫虧空、大臣專權、吏治腐敗等危機以及高拱張居正之間為爭奪首輔之位展開的一系列明爭暗斗,情節(jié)緊鑼密鼓地推進,整體氛圍較為緊張。
到了第二卷《水龍吟》的時候,張居正已經成功獲得首輔之位,開始對吏治進行整飭,解決國空虛的問題,作為十年柄政的開始,這一卷節(jié)奏相對舒緩,若說書人娓娓道來。
第三卷《金縷曲》則通過囯丈修墳、朱衡受騙、龍袍虛價、子粒田事件、張父貪污、斥拆牌坊、將軍告狀、除卻邵俠、下令清田、遭逢喪父、御旨奪情等緊密相連的情節(jié),全面地展現(xiàn)張居正的深謀老練、雄才大略與改革決心,整體節(jié)奏較第二卷有所加快。
第四卷的前半部分極力渲染其南下的隆重排場,表現(xiàn)他大權在握,天下為他馬首是瞻的氣概,此外,也寫了小萬歷年歲漸長受惑犯錯,張居正代寫罪己詔而使小皇帝難堪,為下文種種因果埋下伏筆,卷末以張居正逝世、馮保下臺、李太后還政而權力“鐵三角”瓦解,以赫赫首輔身后家破人亡慘遭暗算,新政被迫中止的悲劇收場,好比曲到高潮戛然而止,留給人無限唏噓。四部曲急緩交錯,張弛有致,很好地將讀者引入故事中。
(二)保留較多古典元素
首先,四部書的命名滲透中國古代五行的思想,作者在訪談中也曾表示:“中國歷代按五行來劃分,明代屬于土,朝代的代表是土。而土是由金、木、水、火四種原素組成的,這就是我的四部小說,這里面充滿了東方的哲學觀念?!倍姆N五行元素分別對應《木蘭歌》、《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四部曲。
再者,小說采用章回體結構,每章章名采用對偶,保留傳統(tǒng)白話小說的古典韻味,如“議奪情天官思抗旨,陳利害皇上動威權”、“劍影刀光仇生肘腋,風聲鶴唳禍起蕭墻”等都保留了一定的古典美韻律美,雖然偶有題目為了強求對偶而增損字詞,但總體上章回體的運用還是起到增添小說韻律美、古典美的作用。
最后,小說中采用大量詩詞,既展現(xiàn)當時士人的風度,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三)人物形象鮮明
從皇家、官吏、太監(jiān)、侍女、仆人、商賈、宗教人士,小說描繪了一個個鮮活的階層圖鑒,還原了明朝各色人物獨特的生活,塑造了一批像李太后、萬歷帝、馮保、高拱、王國光、邵大俠等等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角色,人物描寫與環(huán)境描寫相交織,展開明中后期的人物風俗時局圖。
小說對主人公張居正的人物形象塑造,正是置于明中后期的大背景下,通過他與各色各樣的人物交往與周旋,處理各種錯綜復雜、人脈交纏的事務,以及與玉娘心心相印,對她付出愛與熱情,將“鐵血宰相”與“柔情丈夫”兩個迥然不同的角色統(tǒng)一于一位風度翩翩而又雷厲風行的士人兼高官張居正身上,碰撞出層次豐富耐人尋味的復雜個性。張居正人物塑造的成功,在于多重矛盾、瑕瑜互見構筑出立體人格。他身為帝師卻也是人臣,擁有士人操守卻不得不與宦官保持親密關系,倚重士林卻有時不得不與士林作對,對官僚嚴格要求而對皇親國戚有時卻要礙于太后而法外開恩,新政事業(yè)任重道遠而自己身體卻難堪重負……種種的矛盾集于一人身上,而他所面對的是君主幼小與弊端重重的大明王朝,在歷史大任、時代漩渦面前,交織的多重矛盾多條線索,讓他的人生可以被解讀出多種意蘊??梢哉f,張居正角色的成功塑造,在于他的多元與立體。
(四)大眾視野與史詩性的結合
小說采用民間說書的體例,語言通俗易懂、情節(jié)豐富、可讀性強,符合大眾的閱讀喜好,另外,小說中對名中后期的廟會、燈會、酒樓、占卜等民俗和民間文化的描寫,更體現(xiàn)了小說的大眾視野和民間視野。而與相對平靜而多彩的民間生活同時存在的,是波瀾壯闊的改革和扶大廈于將傾的凌云壯志,換首輔、行京察、整吏治、懲貪污、壓巨室、清土地、一條鞭改革,轟轟烈烈緊鑼密鼓,力挽狂瀾為大明王朝開辟盛世,而鐵腕權臣一旦西歸,生前結下的仇怨并發(fā),淹沒十年治國功勞,沖垮他赫赫首輔家族,皇恩浩蕩一夕奪去,萋萋孤墳獨向殘陽嘆,風云消逝悲劇謝幕。一卷浩大史詩隨著改革和萬歷中興而豁然展開,又凝于卷尾的凄涼收場。
通俗大眾的語言、民間生活工筆畫與史詩格局的融合,織成獨特的、大眾視角下的史詩之作。
三、作品中的白璧微瑕
作為歷史小說,《張居正》基本上能做到尊重史實,考據(jù)翔實,在合理尺度內構造玉娘這一人格近乎完美的角色,但是在小說的處理中,仍然存在一些瑕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玉娘的女性角色過于“物化”
玉娘作為小說中一個貫穿全文的關鍵人物,張居正的鐵血柔情由她表現(xiàn)“柔情”的一面,張居正的生命悲歌也由她飲毒自盡而和出。作為張居正柔情一面的烘托,她是充分的,但是作為一個小說中的人物,她又太過于“扁平”。她是邵大俠送給高拱的“禮物”,出于對邵大俠的感激她對高拱投入熾熱的愛,甚至在高拱離任后隨他不成自尋短見,可以說玉娘純真專情,可是這種“純”與“真”的支撐點是什么?僅僅是“報恩”?至于她受張居正營救和關愛,遂對他由恨轉愛,她的愛于是離開高拱飛向張居正,這一切轉變又是何其快,僅僅宴席之間。她在邵大俠、高拱、張居正等主要人物之間流連,她有許許多多的愛,圣母般的純潔,可唯獨失去她自己,仿佛一棵美麗卻無心的蓮花。需要的時候她可以華麗出場,可以活在張居正美麗回憶中以顯示張的柔情似水,而不需要她出的時候她可以無影無蹤,由始至終她為了配合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而存在,離開了這些,她留不下屬于她的東西。
(二)對朱翊鈞態(tài)度轉變缺乏鋪墊
除了玉娘的“扁平化”,小萬歷朱翊鈞對張居正態(tài)度轉變之快也令人措手不及。十年輔政,君臣和睦,萬歷對這位兼有恩師與嚴父雙重意義的首輔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大小事務萬歷均離不開張居正,甚至看到他的病容時,忍不住掉淚。直到張居正彌留之際,萬歷心里依然惶恐失去他,而渴望親政的想法還不敢示于人前,張鯨一時說漏嘴竟遭呵斥。小說中對這對君臣之間微妙關系的描寫則集中于他病重彌留之際。而張居正剛一離世,萬歷便對張四維剪除張居正親信的奏章來者必批,而貶謫的官員里不少是實干之臣,該有多大的怨恨才至于不顧一切清算,而文章對于朝中國戚、士林如何制造輿論、如何反撲說服萬歷清算師相卻未充分提及,而一系列人員調動之后便是抄家平墳奪封號,一切有如迅雷,令人不及掩耳,這樣除了把萬歷寫得異于常人的寡薄之外,更讓情節(jié)給人以斷層的感覺。
(三)對悲劇的揭示不夠深刻
張居正的悲劇,萬歷新政的半途而廢在小說的處理中是因張居正一人之病導致的,而沒有更深刻地挖掘皇權與相權、豪強大家與平頭百姓之間的矛盾,這樣的悲劇,更多是個人的悲劇,缺乏將張居正的孤墳荒草引燃到整個大明王朝甚至封建社會的血紅落日的引申。
四、結語
總的來說,《張居正》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小說,史詩恢弘的氣度、引人入勝的文筆與一個個性格鮮明人物的塑造,將歷史厚重感與小說可讀性融為一體,雖然白玉微瑕,但終究是瑕不掩瑜。
參考文獻:
[1]熊召政著.張居正 [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11.
[2]吳秀明,楊鼎.《張居正》:權力“鐵三角”下變法悲劇與作家的詩性敘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27-32+124-125.
[3]馬振方.關于《張居正》再答論辯學人[N].中華讀書報,2004-07-21.
[4]羅昌智.文學與歷史的間離有多大[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57-59.
[5]王春瑜.如何評價《張居正》——與馬振方先生商榷[J].學術界,2004(01):146-151.
[6]馬振方.厚誣與粉飾不可取——說歷史小說《張居正》[J].文學評論,2003(06):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