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星
摘要:《老子》一書包含著豐富的修身智慧。本文從“知雄守雌”、“無為而無不為”、無欲無私和“虛靜”幾個方面,論述了《老子》中的修身之道。
關鍵詞:修身;知雄守雌;無為;無欲無私;虛靜
《老子》中貫穿始終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們追隨“道”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但是《老子》書中“道”的含義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指‘形而上的實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種規(guī)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種準則,指標或典范?!盵1]“老子以人能‘知道、‘用道,最終形成了其思想體系的落腳點——‘德。所謂‘德是落到‘人身上知‘道、用‘道的自覺之行。”[2]老子的道德觀是一種博大的道德觀。老子曰:“修之家,其道有余。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邦,以天下觀天下?!盵1]其最終的目的是家國和諧、天下太平。具體而言,《老子》中的修身智慧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知雄守雌”、“無為而無不為”、無欲無私和“虛靜”。
首先是“知雄守雌”的思想。它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學者們常講的老子的辯證法。在《老子·第二十八章》中,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思想。它的意思是,我們雖然明白雄強的道理,但不可過分的強求,過分的強求反而違反了自然本性,是不符合天道的,最終的結果也會適得其反。在這里,老子說“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于守著雌柔的地位,這樣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澗一樣,永恒的德性就能夠得以延續(xù)保存,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tài)?!薄爸朗裁词菢s耀,卻能夠安守卑賤的地位,(不強求以違反天性)這樣就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tài)?!盵3]老子是不贊同“急躁”、“炫耀”這些強求的行為的,他認為它們違反天道。他說“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同樣的,他認為做事不可太圓滿,就像月圓則虧、水滿則溢、勝極則衰。“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盵3]老子思想玄之又玄,他認為不爭不搶,韜光養(yǎng)晦不僅不會處于弱勢,反而能立于不敗之地。人應該不自夸、不自以為是,這樣才能長久,才能明辨是非?!盵3]老子提出“收斂”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們做事要把握一種尺度,凡事都有一個度,違反或者超過限度,就一定會受到“道”的懲罰。
與之相關的,“無為而無不為”也是老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在這里他所講的“無為”并不是要求我們無所作為,毫無行動。那么這種思想反而是消極而沒有意義的?!盁o為”即不亂作為,不過分作為,遵循天道,伺機而動。有時候一味地作為而不切合實際看似是積極的,實際只會招致失敗。在《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所講的:“有時候有所作為會招致失敗,有所執(zhí)著會招致?lián)p害”,就是這個意思。在書中,老子給我們講述了“道”的運行。“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所以它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圣人是效仿天道而行動的人。因此,圣人也應該以“無為”的態(tài)度行事,像對待芻狗一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盵3](《老子·第五章》)在這里,圣人對待百姓看似冷漠的態(tài)度,實是一種大的仁愛。老子的這一觀點,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境看待。老子說政令繁多反而會讓人更加迷惑,也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這里講的是統(tǒng)治者不應該過分的干預人民,不施行太多的政令,讓百姓擁有充分的自由,百姓自身就能把自己的生產生活搞好,這是一種統(tǒng)治的大智慧。“但是,老子對無為思想的表述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些消極的成分,如他主張“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在社會理想上希望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盵4]
《老子》中另一個重要的修身思想是“無欲無私”。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無欲無私”不同的是,老子從順應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這一主張。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老子所說的“道”也就是順應自然。順應自然,沒有過多的偏執(zhí)和欲望才能過的快樂。老子在這方面的觀點對于我們現(xiàn)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有著深刻的啟示。他主張不可過分的沉浸于各種物質的聲色的享樂之中,過多的欲望反而讓人受害。他說“繽紛的色彩讓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放蕩發(fā)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3]這也像孔圣人所說“一簞食,一瓢飲,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盵5]人有時要懂得滿足,懂得樂于現(xiàn)狀,品味和珍視平凡生活的樂趣。就像老子所說,知道什么時候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這樣就能擁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樂?,F(xiàn)實中,人們往往追求難以得到的東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覺得珍貴。但是這樣往往忽視了我們一直擁有但實際彌足珍貴的東西。所以失去的人最懂得珍惜,但是失去了這些看似平淡的東西之后是否能再次得到呢,我們難以得知。老子告誡我們,做一個“無欲”的人能夠擁有更多的快樂。正所謂“無欲則剛”,沒有過多的欲念就不會產生煩憂之事。而且順應自然,不過分追求反而能夠有所獲得。就像“天道從不為了自己而自然地運行一樣,圣人遇事也將自己置之度外,謙讓無爭,反而能保全自身,在眾人之中領先?!盵3]“就像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一樣,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盡力照顧別人,給予別人,他自己反而更為充足,更為豐富。”[3]過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償失。在儒家極力主張追求仕途經濟、齊家治國的時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這些觀點無疑和他們做了調和。我們不能說哪個更積極哪個更消極,它們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不可太狂熱偏執(zhí),也不可太消極處世。作為一種學說思想,它本身就有意義。
《老子》中關于修身的智慧最后一點是保持虛靜。對于人們的精神信仰,老子提出了一些具有顛覆性的觀點。他說,圣智、仁義、巧利都是巧飾?!皰仐壛酥乔扇藗兛梢垣@得自然的智慧,拋棄了仁義人們自然就可以恢復慈孝的天性。”我們平時所奉為信條的種種思想觀點在這里仿佛都成了一種反面的東西而遭到打擊。它們成了我們恢復純潔樸實天性的一種阻礙。其實老子在這里強調的是,拋棄對信仰的一種過分的偏執(zhí),寧愿“守拙”,做一個“愚昧而笨拙的人”,不至于讓心靈不至于慢慢變得太過狹隘。就像老子所說“恢復清凈就能復歸于生命,復歸于生命就叫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會無所不包,就獲得了“道”,這就叫做聰明。”[3]老子認為拋卻了澆薄浮華的信條的人是樸實敦厚的人,才是大丈夫。我們可以用老子自己的話來總結這種修心的智慧,就叫做“虛靜”。
馮友蘭先生認為,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6]而《老子》就以“天道”來指導人們遵循“人道”?!独献印分刑N含著豐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知雄守雌”讓我們懂得適可而止;“無為而無不為”教導我們不胡亂作為;無欲無私啟示我們體會平凡生活中的樂趣;而保持虛靜能讓我們在紛繁的生活中保持心靈的寧靜。在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仍然學習老子,不是為了把書中的信條作為行事的準則,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讀《老子》,能讓我們更好的反省自我,取得屬于自己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陳成吒.先秦老學考論[D].華東師范大學,2014 (4).
[3]老子.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周葉君.《淮南子》對老莊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D].安徽大學,2012 (1).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