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珊
摘要:東莞的城市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在世界范圍內其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因此,對于講解員來說,也必須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講解水平。在新形勢下,為了能滿足觀眾的參觀需要,講解員必須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借助藝術化的語言形式將東莞城市規(guī)劃的歷史與未來充分挖掘與探究出來。
關鍵詞:講解員;粵語地位;粵語講解原因所在
一、粵語在中國方言中的地位
現(xiàn)階段,我國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普通話的普及,然而,一些地方方言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如被廣泛使用的粵方言,當人們去澳門、香港、廣州等地時,常常會發(fā)現(xiàn)當?shù)氐钠胀ㄔ捖牰茈y,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難。
一般來說,強勢的經(jīng)濟將會造就語言,然而粵語的發(fā)展演化卻不遵循這一規(guī)律。分析清末時期可知,那時的清朝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唯一的貿易城市就是廣州,由此,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人首先接觸的就是粵語。與此同時,這一階段走出國門的廣府人也越來越多,他們前往世界各地并構建了華人街,由此,粵語流傳的第一步實現(xiàn)了。
二、粵語講解在日常接待的重要性及要求粵語講解的原因所在
(一)粵語為什么會在東莞有這么大的凝聚力?
1.粵語具有極為悠久的歷史,最早來源于宋末河南開封府人帶來的晚期中古漢語;2.粵語具有自己的方言文化;3.廣州及香港地區(qū)是主要的粵語區(qū);4.在廣東省會,粵語在廣東人的語言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中心語言的作用。
(二)粵語在中國改革開發(fā)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社會經(jīng)歷了重大的變革,其中,廣東和福建地區(qū)擁有了四個“經(jīng)濟特區(qū)”,其中發(fā)展最為突出的就是廣州、深圳和東莞。它們經(jīng)由昔日比較落后的南方邊陲轉變?yōu)槌晒铒@著、行動最迅速、經(jīng)濟最活躍、最開放的開放前沿。改革開放的大潮由南而北撲面而來。在40年的艱苦歲月中,東莞改革開放的貢獻者、參與者、開拓者涉及廣大的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他們不斷加入東莞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充足的人才、技術、資金、管理經(jīng)驗等。
記錄廣東改革開放的重要史料就是《敢為人先——改革開放廣東一千個率先》,其不僅能傳承、弘揚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精神,更能對后人進行不斷啟迪和激勵。借助“三來一補”的方式,東莞積累了原始資本,通過不斷借鑒國外的銷售經(jīng)驗、管理技術等。
東莞的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yè)虎門手袋廠是香港港商張子彌,為東莞走向外向型經(jīng)濟打下基礎,其帶動了一系列積極的效應。如諸多的港商參觀太平手袋廠,原先對內地政策的各種顧慮即被打消,紛紛在內地投資建廠。一時間,東莞聚集了諸多的“三來一補”企業(yè),較為突出的就是拉鏈廠、印花廠、五金廠等。至1991年,引入外資高達17億美元。由此,在全國范圍內,東莞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知名的工業(yè)化城市,全國各地紛紛借鑒“東莞模式”,都在大力吸引外資。在現(xiàn)代服務領域和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粵港澳深度合作的推動過程中離不開東莞濱海灣新區(qū)的重要作用。
(三)粵語與普通話講解的差異
1.普通話與粵語聲母的差異比較。普通話的聲母有 22 個,其中包括零聲母。但是分析粵語可知,雖然其大部分聲母與普通話一致,但是zh、ch、sh、r等舌尖后音并不存在于粵語中。一般而言,在普通話中,舌尖后音的音節(jié)主要是zh、ch、sh聲母,但是在粵語中,舌尖前音z、c、s將其進行了取代,而以零聲母變化轉換(y)代替普通話中以r 為聲母的音節(jié)。
2.在聲韻拼合中,粵語與普通話的差異較大。(1)在粵語與普通話中,唇齒音 f能與齊齒呼、合口呼、開口呼韻母相拼,而不可以與撮口呼韻母相拼。粵方言中,例如:聲韻配合關系如fui(灰)、fun(款)fun(歡)存在的差異加大、在普通話中,唇齒音 f與開口呼拼合僅限于 fa(發(fā))、fo(佛)、feng(風)、fen(份)、fei(飛)、fou(否)、fang(方)、fan(翻)而沒有粵語 fai(快)、fong(封)的聲韻配合方式。(2)分析普通話可知,能與合口呼、齊齒呼、開口呼相拼的舌尖中音為d、t,而d、t不可以與撮口呼韻母相拼。有 da、ta、di、ti、du、tu 等音節(jié),沒有“dün、tün”的拼合。
3.粵語有一些特殊的常用詞匯。例如(括號內為普通話的相應表達):點(怎么、什么)、幾多(多少)等。
三、結語
綜合以上所說,粵語講解工作是廣東地區(qū)規(guī)劃館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著社會教育作用。規(guī)劃館是和城市共生的一個主題,與我們每一個在這里棲息的人一樣都期待著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城市規(guī)劃上能演變的更加美麗。我們通過講解把我們未來的規(guī)劃更好地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把離鄉(xiāng)的人留住、把科研人員吸引住、把藍天留給家鄉(xiāng)的每一位市民。
參考文獻:
[1]王學敏.博物館講解語言初探[J].中原文物,1984 (1).
[2]王小紅.淺談博物館的講解工作[J].四川文物,2004 (2).
[3]錢偉.普通話與粵語差異比較[J].語文學刊,2010.
[4]張春雨.了解·理解-講解——關于提高博物館講解水平的一點見解[J].中國博物館,2009 (1).
[5]賈雪虹.博物館講解如何“因人施講”[J].上海文博論叢,2010 (2).
[6]蔣璟萍.禮儀的倫理學視角[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7][美]利蒂希婭·鮑德瑞奇(Letitia Baldrige)著.修文喬,韓卉 譯,禮儀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