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工具。而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又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語言。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影響,必然會在語言上有所體現(xiàn)。
關鍵詞:英語;漢語;外來詞
一、背景
英語作為國際語言,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隨著與其他文化的接觸和碰撞,不斷豐富自己,尤其在詞匯方面,因此我們經(jīng)常可以在英語中找到很多來自于拉丁語、法語等語種的詞。我們把這種來自于另外一種語言的詞匯稱作外來詞,也叫借詞,是一種語言借用、吸收另外一種語言的詞匯。
二、英語引入漢語外來詞的歷程
英語引入漢語詞匯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17世紀開始,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一些表達中國特有事物的漢語詞匯就通過音譯或者借譯的手段進入英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詞匯進入英語詞匯的速度明顯提高,數(shù)量急劇增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詞匯不斷涌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經(jīng)濟與科技方面。隨著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多新詞匯,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比如,special economic zone(經(jīng)濟特區(qū))、the Three Gorges Project(三峽工程)、go-west campaign(西部大開發(fā))等等。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也衍生出一些中國特色的新英語詞匯。
二是在政治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經(jīng)濟、文化、社會領域表達中國獨特事物的英語詞匯大量涌現(xiàn)。比如,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改革開放)、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國兩制)、Three RepresentsTheory(“三個代表”)。這些新詞匯的涌現(xiàn)在對外交流中不可缺少,同時也是中國日益強大的見證。
三、英語中漢語外來詞的借入方式
英語向其它語種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語,這在語言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因此英語具有“世界性詞匯”的特點。正是因為這些外來詞的吸收賦予了英語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精湛而確切的表達能力。英語吸收漢語詞匯的方式多種多樣,大體可以分為一下三種方式:
(一)全音借入
全音借入是英語借入漢語詞匯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借入速度最快和最直接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考慮英語與漢語拼音的音似。有的英語詞匯直接借入漢語拼音,比如jiaozi(餃子)、fengshui(風水)、yuan(元)、jiao(角)、fen(分)。大多數(shù)漢語外來詞都能做到與英語音似,少數(shù)會有一些差異,因此有一些漢語外來詞在借入過程中形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kowtow(叩頭)、wonton(餛飩)、oolong(烏龍茶)、kongfu(功夫)、tufu(豆腐)。其中還有一類漢語外來詞時間久遠,已經(jīng)具備英語語音特征。如:silk(絲綢)、sino-(中國的)。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漢語有眾多方言,英語在借入漢語詞時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響。如:tea(茶)來自于福建閩南方言,cum shaw(感謝)、hutong(胡同)來自于廈門方言,ginseng(人參)來自于官話。
(二)半音半義借入
這種借入方法比較常見,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所以出現(xiàn)的數(shù)量也比較多。它多是以漢語拼音和英語單詞組合的形式出現(xiàn)。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有很多帶有中國特色的專有名詞,比如京劇、長江等等,這些詞匯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詞匯,因此半音半義的借入方式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如:Beijing Opera(京?。?、Peking Duck (北京烤鴨)、the Yangtze River (長江)、hamimelon(哈密瓜)、maotai wine(茅臺酒)。
(三)全義借入
全義借入是通過英語的語素翻譯表現(xiàn)出漢語源詞的含義,相對于以音借入的方式,全義借入的方式更具有表意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照顧了英語語言的特點,同時也表現(xiàn)了漢語詞匯的意義,這種方式使得漢語外來詞表現(xiàn)出較強的適應性和較強的生命力。比如:spring roll(春卷)、Long March (長征)、Four Modernization (四個現(xiàn)代化)。
四、結語與展望
但是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中國、了解中國,中國的影響力也體現(xiàn)在了文化的傳播上,漢語外來詞在英語詞匯中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也印證了這一點。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筆者相信漢語外來詞的發(fā)展不僅會體現(xiàn)在英語詞匯的增加上,還會在其它語種或者領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勢必會衍生出更多有趣的語言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黨靜鵬.漢語英源外來詞借用過程與機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7.
[2]杜文,余丹.從文化融合角度看英語中的漢語外來詞[J].校園英語,2016 (0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