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健
摘要:當今世界正處于深邃與劇烈的變化,當代中國也正處于深刻和震撼的變革。中國社會快節(jié)奏的轉型給當代年輕人帶來了非常豐富的物質財富、極度開闊的視野和前所未有的高平臺的同時,也為當代年輕人的思想帶來了數個困惑與糾結。在中國當代的高校中,學生是學習和學校前進與發(fā)展的主體。中國當代高校學生組織也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逐步成長起來。高校學生借助校內各個林林總總的學生組織,達到其校園生活與其本人個性化的存在、經驗化的發(fā)展和多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本身依托各種學生組織的框架結構作為基礎,通過對學生的培養(yǎng)和管理來促進校園文化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組織;改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人本教育觀念的興起,學生處于教育主體地位的思想日益根深蒂固。尤其是2000年以后,人類社會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帶動下更加多元和開放,學生個體的情感經歷、生活體驗在自由、平等的教育教學觀念中更加得到關注。高校教育研究的內容不斷從“學業(yè)”的傳統束縛中解脫,逐漸進入學生的主觀世界。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并不將“學業(yè)”與“個人主體世界”看成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并且認為學生的“個人主體世界”包含了“學業(yè)”的部分內容。
對于學生個體來說,高校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承擔了培養(yǎng)綜合素質過硬、全面發(fā)展的專業(yè)人才的責任,同時又要開發(fā)學生理性與感性認知,即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天賦,從而批判性的將知識更新,以學生為載體對社會科學技術、文化遺產做貢獻。教書育人是高校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其成果的最顯化展示就是學生個體。高校學生組織作為學生團體的鏡像,在不一樣的社會氛圍、歷史傳統中有著不一樣的定位和作用,它們的運行機制也會隨著社會變革而煥然一新。從單純的滿足個人文化需求,到通過對社會的模擬化來育人,同時可以服務社會,只是從高校學生組織這一概念上就讓社會群體在潛意識中把它當作衡量高校風氣的標準。
二、高校各類學生組織的基本格局
我國高校學生組織并非行政機構,仍然應該屬于社會團體。同時我國事業(yè)單位相關機構以及職能劃分對高校學生組織的結構與管理機制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學生組織是學生自治的權力機構,與學生工作者(行政權力)與學生直接教育者(學術權力)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三者相互合作,相互推進,共同促進高校教育事業(yè)與校園文化發(fā)展。
大部分高校的學生組織都會因為活動開展和自身工作需求以院系、專業(yè)為單位在行政樓、圖書館等場合設立基層學生組織。這都是經過高校內部批準,在高校學生組織細則之內的“準官方”團體。事實上,幾人乃至數十人,一切以多個學生自發(fā)組成的團隊都可以被稱為學生組織。盡管高校學生組織成立形式和目的各不相同,但實際上都是愿意受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約束并組織各項集體活動的學生組成的團體。正常情況下這些學生組織均受共青團高校委員會的管理,各學生組織正是在共青團的領導下保障校園活動的正常開展。
高校學生組織都是以高校本身為平臺,但在不同的領域里有不同的性質和作用。班團組織應該是高校最基礎的組織形態(tài),它的發(fā)展歷史悠久,適用性寬泛,在我國各類教育組織形式中普遍使用,是學生組織中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形式;高校共青團組織在高校具有中流砥柱地位,具有強大的建設和管理力量,在學生組織中處于中心地位;學生會與其他同類型學生團體,是最貼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利益的學生組織;社團在近年的高校建設中作用越來越大,參與者多為具有特殊專長和愛好的學生,未來發(fā)展?jié)摿薮蟆?/p>
三、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議
當代中國高校學生組織的內部機構設置、性質與作用、整體效能的改進,以及高校學生組織對高校自身和高校學生個體的影響程度看來,中國當代高校學生組織的改進便是一次轉型。從組織內部機構設置、性質與作用來看,高校學生組織整體正在從流線型框架、注重一味的管理和命令式的單一結構向多層次、多元化、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學生自治組織結構轉型;從整體效能的層面來看,高校學生組織的結構更加精簡且完整,是根據高校建設歷史和現實需要而設置的,學生工作效率和能力得到了歷史性的飛躍;從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力來看,高校學生組織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等方面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改變,目的是為了滿足當代高校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需求;從對高校本身的影響力來看,高校打破了曾經僅僅是教書而不注重育人的校園氛圍,通過學生組織的間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各個高校校園文化百花齊放。
當代教育的趨勢是要從學生自身的認識上改變他們在高校中的地位,新課程體系改革需要學生的參與和評價,高校的政策、發(fā)展方向等也要考慮學生的建議。這樣以來,高校學生組織就成為了學生意志的集中體現。在學生組織之間的關系上,需要改進當前許多學生組織和職能部門互不相干甚至惡性競爭的情況,使所有學生組織能夠擔負整合學生意愿的團體。這些學生組織參與者可以在學生組織搭建的平臺上暢所欲言。另外,學生組織的管理者是民主選舉產生的,而高校事務學生參與平臺正是學生組織管理者和校方領導和代表不同類型學生利益群體對話的過程。通過平臺的整合,學生組織代表高校學生傳達對高校事務的建議,又成為了一個上傳下達的官方機構。
結語:
中國高校學生組織的常態(tài)化建設是在社會不斷轉型升級的條件下進行,僅僅對當前社會來說是常態(tài)化的發(fā)展形態(tài)。每個時期的高校學生組織的常態(tài)化形態(tài)有所區(qū)別。而這些都是由于高校學生和高校自身為適應社會發(fā)展而做出的必要選擇,它的改進基礎主要來自于高校學生在市場經濟時期自我完善、發(fā)掘和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動力的需要,改進的最終目標是塑造屬于中國高校學生自我的文化氛圍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并非校方主觀臆造和強行管制。為加強中國高校學生組織常態(tài)化建設,穩(wěn)步推進高校知識經濟和文化氛圍的增長與擴大,重點要以學生個體為主體,以學生組織為基本平臺。
參考文獻:
[1]金以林.近代中國大學研究1895-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2]劉道玉.大學生怎樣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6(1).
[3]楊立德.西南聯大的斯芬克斯之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蔡國春.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概念的界定[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0(2).
[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