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平 馮文
【摘 要】
目的:分析腦囊蟲病致癲癇患者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案。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住院或門診診治的腦囊蟲病致癲癇病人206例作為此次的研究樣本,總結患者的臨床病癥特點、影像學特征以及治療結果等。結果:腦囊蟲病致癲癇患者中男性占比64.08,女性占比35.92%;發(fā)作頻率為(2.9±1.2)次/年;發(fā)作類型多數(shù)均為全身強直陣攣發(fā)作,腦電圖檢查并未見特異性改變。結論:腦囊蟲病致癲癇的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癲癇發(fā)作頻率較低且發(fā)作類型多樣,此類患者多數(shù)均存在免疫力低下,由于各類腦囊蟲病均可引發(fā)癲癇。在腦囊蟲病的輔助治療中應謹慎使用促腦代謝類藥物。
【關鍵詞】腦囊蟲;癲癇;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2-03-139-01
癲癇癥病癥是腦囊蟲病患者的主要癥狀和后遺癥,有報道指出腦囊蟲病患者發(fā)生癲癇的風險約為50%[1]ADDINNE.Ref.{543CF0F8-62E7-441C-9EF1-5C9C5D9896B3}。國內有關于腦囊蟲病治癲癇的相關統(tǒng)計資料并不多見。本次研究將針對我院收治的206例腦囊蟲病致癲癇患者臨床資料實施回顧性分析,總結該疾病患者的臨床特點以及治療方案,以期為腦囊蟲病患者治療以及降低其后遺癥等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住院或門診診治的腦囊蟲病致癲癇病人206例作為此次的研究樣本,以隨機數(shù)字法分組,患者資料:男性132例,女性74例;年齡范圍7個月~82歲,平均(39.2±0.4)歲;病程時間2天~36年,平均(2.1±0.2)年;發(fā)作頻率1~25次/年,平均(2.9±1.2)年。
1.2 治療方法
206例患者均接受抗囊治療,第一療程為吡喹酮,30mg/kg*d,阿苯達唑,50mg/kg*d,連續(xù)治療12天;第二和第三療程均為吡喹酮,50mg/kg*d,連續(xù)治療15天。療程間隔時間為2個月。少部分患者接受胞二磷膽堿0.5g/天或者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天行輔助治療。
2 結果
2.1 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
本組206例患者并發(fā)皮肌型囊蟲病者共計41例,占比為19.90%,其中眼型患者4例;經由心臟彩超確診為心臟囊蟲病者3例,占比為1.46%;經由肺部CT確診為肺部囊蟲病患者2例,占比為0.97%。臨床癥狀方面,出現(xiàn)頭疼、高熱、惡心嘔吐者共計51例,占比為24.76%;出現(xiàn)肢體麻木而渾身無力,或者伴隨肢體癱瘓者共計9例,占比為4.37%;出現(xiàn)精神癥狀者共計4例,占比為1.94%;出現(xiàn)四肢震顫患者共計2例,占比為0.97%;出現(xiàn)短暫性失語患者共計2例,占比為0.97%;出現(xiàn)腦梗死患者共計3例,占比為1.46%;出現(xiàn)肺結核患者共計4例,占比為1.94%;首發(fā)癥狀并非癲癇,經過抗囊治療后產生癲癇癥狀者12例,占比為5.83%。
2.2 患者癲癇分型
參照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診斷與分類標準以及癲癇的持續(xù)狀態(tài)診斷標準和吳遜等人制定的關于難治性癲癇診斷標準,206例患者當中包括部分性發(fā)作患者16例,占比為7.77%,全身性發(fā)作患者174例,占比為84.47%,混合性發(fā)作患者13例,占比為6.31%,分類不明者3例,占比為1.46%。在16例部分性發(fā)作患者中包括單純性部分發(fā)作患者11例,復雜性部分發(fā)作患者3例,感覺性發(fā)作患者1例,杰克遜癲癇患者1例;174例全身性發(fā)作患者當中包括全身性強直陣攣性患者164例,占比為79.61%,失神發(fā)作患者10例,占比為4.85%;難治性癲癇患者2例,占比為0.97%,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患者10例,占比為4.85%。
2.3 患者影像學分型
206例患者當中包括腦炎型患者27例,占比為13.11%,多發(fā)小囊型患者60例,占比為29.13%,大囊型患者10例,占比為4.85%,多發(fā)局限低密度型患者24例,占比為11.65%,高密度點狀鈣化型患者14例,占比為6.80%,高密度點片鈣化型患者15例,占比為7.28%,混合型患者56例,占比為27.18%。另有3例患者為單純腦室型,2例患者為腦膜型。
2.4 腦電圖特征
602例患者中接受過靜息狀態(tài)和深呼吸誘導EEG檢查者592例,其中EEG正常者95例,占比為16.05%,異常者497例,占比為83.95%。包括輕度異常者377例,占比為75.86%,中度異常者99例,占比為19.92%,重度異常者21例,占比為4.23%。EEG檢查結果提示存在尖波、棘波或者尖~慢復合波以及棘~慢復合波者例,占比為%,大部分均以額、頂以及額顳區(qū)較為常見。出現(xiàn)局灶或者單側異?;颊吖灿?2例,占比為15.53%,全腦異?;颊?79例,占比為86.89%。經由頭部CT檢查提示存在鈣化者共計26例,均接受EEG檢查,其中正常者11例,異常者15例。
2.5 腦壓和化驗室結果
206例患者當中201例均接受腰椎穿刺,腦壓0.66~7.83kPa,平均為(1.84±0.36)kPa;高顱壓者(≥1.8kPa)共計104例,占比為51.74%。細胞數(shù)0.001~0.16/L,>0.006/L者29例,占比為14.08%,<0.006/L者177例,占比為85.92%。腦脊液蛋白為0.23~2.97g/L,平均為(0.48±0.03)g/L;糖為2.11~4.91mmol/L,平均為(3.64±0.21)mmol/L;氯化物為129~1461mmol/L,平均為(135.24±7.13)mmol/L。囊蟲免疫學檢查:血IHA陽性者共計148例,占比為71.84%,而血ELISA陽性者149例,占比為72.33%,血CAg陽性者72例,占比為34.95%;腦脊液IHA陽性者共計160例,占比為77.67%,而腦脊液ELISA陽性者88例,占比為42.72%,腦脊液CAg陽性者127例,占比為61.65%。
2.6 治療結果
206例患者當中放棄治療者共計3例,服用抗囊藥物治療后發(fā)生死亡者1例。患者囊蟲經治療殺滅之后仍存在癲癇發(fā)作者9例,其中9例患者均為囊蟲再次感染,另外2例患者均屬于難治性癲癇患者。206例患者經抗囊治療之后1~4年內未發(fā)作者193例,占比為93.69%。
3 討論
癲癇的主要病因機制在于大腦皮層神經元異常性放電所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腦囊蟲病患者無論其囊蟲存活與否,鈣化后均可能引起癲癇發(fā)作[2]ADDINNE.Ref.{702CE967-87A5-434F-84FD-E33B49CC9E3D}。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同時可能并發(fā)脾畸形、肺囊蟲病以及心臟囊蟲病等。在各個年齡段均可出現(xiàn)癲癇,大部分患者的癲癇發(fā)作頻率較低,約為每年3次左右。癲癇癥狀和其他癲癇相類似,有可能表現(xiàn)出癲癇的持續(xù)性狀態(tài),患者癲癇發(fā)作后可能出現(xiàn)精神癥狀和短暫性失語等情況。有少部分患者其首發(fā)癥狀并非癲癇,而經由抗囊治療之后產生癲癇發(fā)作。
腦囊蟲病治癲癇其發(fā)作類型多數(shù)均屬于全身性發(fā)作,而部分性發(fā)作和混合性發(fā),也較為常見。此類患者的腦壓高低存在差異,腦壓較高時容易引發(fā)顱縫分離。然而患者高顱壓并不是引起癲癇的最主要原因。同其他類型腦炎所引發(fā)的癲癇存在差異腦囊蟲病治癲癇者,其腦脊液細胞的數(shù)量相對較低,大部分患者均0.006/L[3]ADDINNE.Ref.{1B7D8058-2E47-4DF2-A789-E790E4D11329}。同時此類患者的蛋白糖以及氯化物等指標大部分均處于正常水平,腦囊蟲病至癲癇患者的腦脊液CAg陽性率較高,這可能與癲癇病人自身免疫功能較低存在相關性[4]ADDINNE.Ref.{75D0DEEF-F35B-4462-80F6-E7A23F31FA9E}。腦囊蟲病治愈后患者有可能重新感染腦囊蟲,因而囊蟲病并非終身免疫性疾病?;颊叩陌d癇發(fā)作類型多數(shù)均屬于全身僵直陣攣發(fā)作型,而難治性的癲癇占比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腦囊蟲病致癲癇的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癲癇發(fā)作頻率較低且發(fā)作類型多樣,此類患者多數(shù)均存在免疫力低下,由于各類腦囊蟲病均可引發(fā)癲癇,在腦囊蟲病的輔助治療中應謹慎使用促腦代謝類藥物。
參考文獻
[1] 趙美偉,雷云龍. 丙硫咪唑治療腦囊蟲病性癲癇30例臨床分析[J]. 吉林醫(yī)學. 2014,57(03): 520.
[2] 付志,黃圣明. 腦囊蟲病繼發(fā)癲癇的特點及藥物治療[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1,9(06): 847-848.
[3] 趙全軍,王濤,劉文鵬,等. 機器人導航定位摘除腦囊蟲治愈癲癇1例報告[J]. 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17,32(02): 119-121.
[4] 李振華,尹世杰. 以癲癇樣發(fā)作為首發(fā)癥狀的內科疾病31例分析[J]. 安徽醫(yī)學. 2013,41(08): 1173-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