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月 岳瑾明
摘 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當前思政課教學改革依然存在“形式”改革的問題,這也是影響思政課教學改革效果的重要原因。我們必須從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兩個方面著手,探索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大智慧”,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愛并受益終身的好課。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大智慧;課程建設;互聯(lián)網+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1 — 0042 — 03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填鴨式”教學最為常見,即把師長的教授作為主體內容。近些年,“將課堂還給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大家也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既違背了知識內在的邏輯規(guī)律,又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必須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雹?/p>
在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上,切實提升這門課程的教育親和力以及教學針對性,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啟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大智慧”。何為“大智慧”?“大智慧”應當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中將“智慧”簡單理解為學習成績,或者只是將學習成績與實踐能力的簡單相加?!按笾腔邸睉斒且粋€綜合性的概念,它是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德和關鍵素質,以及面對未來世界發(fā)展和自身發(fā)展挑戰(zhàn)的強大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yǎng)這種“大智慧”的終極目標,就是讓這些未來社會中的中堅力量能夠真正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如何把“大智慧”培養(yǎng)落實到思政課教學中去,這對當前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諸多課堂教學改革雖被冠以“翻轉課堂”“交互課堂”或是“學生主體課堂”等名稱,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更多注重于互動的行為模式,忽視了學生智慧的啟迪與反饋,并未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方面在于教師并未從內心真正認識學生主體地位,總是在授課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繼續(xù)充當課堂主導的角色,最終造成了形式上的“翻轉”,內涵中的“填鴨”。另一方面學生依舊保持過去被動式接受的習慣,缺乏擔任課堂教學主體的勇氣與擔當。他們不敢主動提問,也不知如何主動學習,更談不上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如何才能讓培養(yǎng)“大智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改革“形神兼?zhèn)洹??即思政課課堂教學既有形式上的新穎活潑,又有內涵中的雋永深刻,達成這一目標需從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兩個方面去落實。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缺一不可。課程建設是建立教學模式的基礎,教學模式建設與發(fā)展是實現(xiàn)課程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課程建設由“供給側”發(fā)力改革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存在學生“心不在焉”的情況,且這種現(xiàn)象并不鮮見,究竟是何緣由?教育部長陳寶生同志曾經指出:“可能是‘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所以親和力就差了,抬頭率就低了?!贬槍@一“頑疾”,我們分析其中主要的矛盾就是思政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脫節(jié),再進一步分析此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想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難題,最為必要的工作就是以“供給側改革”角度出發(f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進行改革。
(一)教學內容的差異化,滿足知識的差異聯(lián)系。大學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重新構建自我的過程,他們利用從基礎教育學習中掌握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四年時間中學生接觸眾多的資訊,并將資訊內化為知識,再繼續(xù)運用知識理論去架構自己的理論、實踐和道德情感體系。不容忽視的是,學生在基礎教育及高中階段所積累的知識水平有所差異,其個人的認知能力也各有不同??既氪髮W后,學生所學專業(yè)的學科體系在彼此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面對各具特點的學習者,如果只是簡單闡述雷同的知識資訊,是絕對無法讓學生在思政課上獲得充實的學習滿足感的。
差異化教學的實質就是針對不同基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滿足其不同的需求。這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最好實踐,充分顯示出了對課堂教學主體即學生的最廣泛尊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雖然是同一個人,但是在面對不同學生時,他可以適當選擇不同的方法去教。要想做好這一工作,對教師的要求更為嚴格,教師必須要在課前準備、課上實施和課后輔導等環(huán)節(jié),全面把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再有的放矢的進行不同的教學服務工作。這樣的方法聽起來會讓很多教師覺得辛苦,但其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只要善用研討會的方式就可以減輕教師負擔,即將討論議題的選擇權交給學生。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針對未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我為學生開設了“考研or就業(yè)”、“挺進北上廣or逃離北上廣”、“鐵飯碗or泥飯碗”等話題,然后由班級學生選擇議題或者提出議題。由于是自己選擇的議題,學生對相關問題具備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有效溝通往往能夠讓學生激發(fā)自身蘊含的能力,使其對學習產生自信心,也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形成符合自身發(fā)展特點的“大智慧”。
(二)教學方法的整體化,實現(xiàn)知識的多元聯(lián)系。傳統(tǒng)教學模式多為碎片化教學,即先學習個別的知識點,并反復針對各個知識點進行訓練強化,最后再將碎片化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就是由部分到整體的綜合過程。
但是,這種綜合式教學模式存在一個重大弊端,它打亂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往往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認知不清,常常出現(xiàn)錯誤理解。就如同學生置身于森林之中認識了一棵又一棵樹木,然后我把他帶出森林,告訴他剛才的一棵又一棵樹木彼此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學生雖然可以明白道理,但是在對綜合后的森林進行認知就難免出現(xiàn)迷茫與偏差。因此,為滿足學生的認知習慣,應當用分析的方法而非綜合的方法。即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回歸到整體。形象一點來說,就是先帶領學生從航拍的角度去觀察整片森林,然后進入森林具體認識每一顆樹,找到它們彼此間的關系,最后再次綜合成一整片森林。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每一教學單元為單位,將其視為一片森林,將知識點看做一棵又一棵樹木,根據樹木之間的聯(lián)系調整課程知識結構,將整個單元綜合為統(tǒng)一體。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一定要對教材進行透徹研究,并對單元中知識點及其各自關系有明確理解,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形成眼界開闊、掌控全局的“大智慧”。
(三)教學目的的遷移化,開拓知識的發(fā)散聯(lián)系。大學思政教育與基礎教育中的政治科目學習的最大不同,在于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一個“完滿”的人?!巴隄M”體現(xiàn)為一個綜合政治素養(yǎng)的提升,其核心思路就是把對學生的思政教育由課內延伸至課外。通過這一系列的綜合性的思政教育,就能夠完美的將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所學知識遷移至課外實踐活動。
實現(xiàn)知識發(fā)散聯(lián)系的必要條件就是具備整體的大知識觀,由這個大的知識觀產生的大的教學觀,即主題化教學方式。利用主題化教學活動,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外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例如以思政課程中的“中國精神”為主題,可以將課堂所學知識發(fā)散聯(lián)系至紅色電影、愛國主義基地等;以“公民意識”為主題的模擬法庭活動、社會公益服務活動;以“青春夢想”為主題的演講、辯論等活動;以“創(chuàng)新力”為主題的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活動。切實增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形成知行合一的“大智慧”。
二、教學模式借“互聯(lián)網”發(fā)力改革
教育部長陳寶生同志指出思政課抬頭率低的原因中,其中一點便是“包裝”不時尚。因此,思政課教學改革還要針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目前“互聯(lián)網+思政課”已經走進眾多高校課堂,這種立足傳統(tǒng)教學底蘊,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顛覆了我們對于傳統(tǒng)課堂的體驗,其優(yōu)勢顯而易見:
(一)有利于課前預習共享。課前可通過網絡系統(tǒng)與學生分享學習資源,布置預習任務,培養(yǎng)收集信息能力和篩選信息能力。
(二)有利于課上師生互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很多高校的班級容量較大,組織課堂互動是一個難題。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同學們在課堂上能夠獲得更豐富的體驗,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三)有利于課后檢驗反饋。學生們的課后作業(yè)變得更有針對性,反饋更及時。老師能及時從作業(yè)統(tǒng)計的數(shù)據中了解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通過推送專題訓練進一步鞏固提高。
(四)有利于課堂豐富體驗。利用在線分享的豐富文字、影音和互動資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豐富師生的聽覺與視覺體驗。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學生手中的手機充分利用起來,變成了學習的最好工具。
但是,作為教師必須明確,“互聯(lián)網+思政課”改變的是我們的教育手段,而絕對不會是教育目的。加入“互聯(lián)網+思政課”這一時代潮流是必然趨勢,否則我們培育的出來孩子勢必要與社會脫節(jié)。但我認為其必要性并不是意味著信息技術要主導思政課教學,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媒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改變學習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克服厭學情緒。但堅決不能本末倒置,忽視對課程內涵的深入挖掘。
從“大智慧”的視閾中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以習近平同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路標,在教學中提升教師素養(yǎng),不斷升級思政課程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根據地方特點和學生特色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切忌盲目跟風和形式主義。這樣才能真正打造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大智慧”,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成為學生由內心出發(fā),真正喜愛、從中獲益且有益終身的好課。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劉川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與針對性〔J〕.中國高教研究,2018,(02).
〔3〕吳潛濤,王維國.增強親和力、針對性,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2).
〔4〕張樂,張云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
〔5〕劉建軍.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0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