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
【摘 要】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匯形式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lián)系的義項,它普遍存在于自然語言中。本文試以介詞by為例,從認知語法的視角下,以原型范疇化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為依據(jù),對介詞by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期對介詞的詞匯意義有更深的理解。
【關鍵詞】介詞by;一詞多義;原型理論;意象圖式;概念隱喻
中圖分類號:H3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5-0212-02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持續(xù)發(fā)展,原型范疇化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對于介詞語義擴展的研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認知語言學認為一個詞的許多意義在經驗上和認知上是相互聯(lián)系的,因此,對于介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研究,應該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本文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下,以原型范疇化、意象圖式為理論依據(jù),通過對介詞by的語義擴展的認知,試證實介詞by通過轉換原型意象圖式以及映射的方式,以空間原型語義為中心形成了以物理空間為語義核心向外擴展的語義網絡。
一、文獻綜述
關于英語介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研究,大致分為兩派--傳統(tǒng)派和認知派。傳統(tǒng)語法學家認為介詞的詞義是孤立的,忽視了語言內部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盡管如此,許多語言學家對介詞多義現(xiàn)象研究做出了貢獻。例如管衛(wèi)東(2004)對常見介詞的基本用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雍何明(2007)在其他學者的幫助下編制了當代英語介詞詞典,其中包括所有介詞搭配和習語。認知語言學受到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形成了一個新的視角,十多年來,介詞的多義性一直是許多認知語言學家關注的焦點(Ungerer & Schmid,2001)。德國語言學家Brugman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對介詞over進行了詳細的描述(1981&1988);藍純(1999, 2003)對英漢空間隱喻進行了對比研究,即上下兩個空間概念。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從認知的角度研究了介詞 to, through, with等,但很少有人分析介詞by,因此本文以介詞by作為個案進一步研究。
二、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英語介詞by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使用規(guī)律體現(xiàn)人類基本認知規(guī)律,主張對語言的研究應當基于我們對世界的體驗、感知和概念化。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理論、意象圖式以及隱喻理論來解釋介詞by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一)介詞by的原型意義。原型是具有最大家族相似性的范疇內的典型成員,并且與同一范疇成員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例。介詞by的原型意義是指“靠近,在......旁邊”,表示方位?;谕伙@程度差異,Langacker(2008)將主語和賓語分別定義為射體(trajector)和界標(landmark)。例如,The car is by the tree. 這句話中,車可被看做是射體,樹可被看做是界標,用by說明車離樹很近,這就是介詞by的基本空間含義。
(二)介詞by的意象圖式。Langacker提出意象圖式是指“人類在與客觀外界進行互動性體驗過程中反復出現(xiàn)的常規(guī)性樣式,它們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結構的功能”。意象圖式是由射體(trajector, TR),界標(landmark, LM)和路徑(path)組成的。當二者表示靜態(tài)關系時,path為零。如There is a telephone by the window中,telephone是射體,window是界標,這兩者的空間關系相對靜止,這是by的靜態(tài)意象圖式。而After supper, she would sit down by the fire中,she是射體,fire是界標,she一直向fire移動直到靠近fire,這就形成了路徑(path),這是by的動態(tài)意象圖式。介詞by的其他含義是怎樣拓展出來的呢?這就涉及到隱喻了。
(三)介詞by的隱喻意義。介詞by的延伸意義是在其基本空間意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英語介詞by有許多隱喻意義。
1.by的時間隱喻意義。隱喻可以把空間概念投射到時間概念上,這樣時間概念就具有空間感知性。介詞by的原始義為“靠近,在…旁邊”,在隱喻的作用下,使得by在時間域中有“不遲于;在......之前”的意思。如I must finish the work by next Monday中the work是TR,next Monday是LM,這兩個名詞可以被理解為實體,由于它們之間的路徑path較小,因此它們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這種空間義由于隱喻的認知作用被投射到時間域中,句中的TR與LM的關系可以理解為“TR(the work)必須在時間上與LM(six o'clock)靠近,這樣二者才能處于和諧狀態(tài)?!?/p>
2.by的方式隱喻意義。by的空間義項“某人與某人/某物在一起”則可抽象地投射到方式域,具有“某人依靠某人/某物來完成某事”的義項。如He goes to school by bus every day.該句中he是TR,bus是LM,人們往往希望眼前的事物可以幫助自己,因此by的方式隱喻意義得到拓展,by可譯為“乘坐某種交通工具”。
3.by的范圍隱喻意義。介詞by的意義從空間域投射到范圍域,進一步將其語義擴展,使其具有“……在……范圍之內”之意。例如:House prices went up by 15%.該句中TR是house prices,LM是隱含的先前的房價,通過by的連接,TR與LM空間上體現(xiàn)的差距在隱喻的機制下,投射到范圍域中形成path為15%的路徑。
三、結語
以原型范疇化理論的角度來看,空間介詞的基本空間義可以看成介詞的原型義。介詞by的原始義為“靠近,在…旁邊”,是人們最容易感受到的最具體的義項,因此它是最典型的義項成員;而表示時間、范圍是相對較形象的范疇,是次典型的義項成員;而表示方式等義項,是抽象的非典型的義項成員,義項內容遠離原型語義。本文在范疇理論下的原型范疇、意象圖式以及概念隱喻的指導下,通過對介詞by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研究,旨在強調從認知角度分析介詞一詞多義的重要性,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詞匯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從而更好掌握詞匯的各種義項。
參考文獻:
[1]Brugman, C.M. Story of OVER[M].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1983.
[2]Lakoff, G. The Co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J].In Ortony, Andrew (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 Ungerer,F(xiàn).&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管衛(wèi)東.介詞[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6]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7]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雍何明.當代英語介詞詞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9]張瑜珂.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對比分析英語介詞“on”和漢語方位詞“上”[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9):58-59.
[10]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