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
【摘 要】音樂理療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大致包括音樂學、醫(yī)學、心理學和精神學,是音樂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藝術作品欣賞、音樂審美領域和心理之外的應用和發(fā)展,論文通過調查人們欣賞作品類型的不同,對其心理情感、體驗類型進行分析,并就此提出幾點思考問題。
【關鍵詞】音樂理療;心理分析;類型;思考
中圖分類號:J639?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4-0076-01
音樂理療不是簡單地欣賞音樂作品,相比其他大眾理療方式,它更具有獨特規(guī)律。音樂理療擁有區(qū)別于其他理療方式的特點,它不僅能作用于生理,而且可以作用于心理。從心理來看,音樂理療主要針對人的情緒和情感,通過音樂發(fā)揮想象,放松自我,影響受療者的精神狀態(tài),以達到對內心壓抑情感的釋放,從而引導并改變受療者的外在行為舉止。從生理上看,音樂理療是一種集聲音、節(jié)奏、旋律等元素于一體的理療方式,聲音通過人體的共振、感染、協(xié)調等,達到促進人體健康的目的。
一、音樂欣賞的心理分析
在音樂作品欣賞的過程中,首先感受的是聲音,其次是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種綜合運動過程。心理活動是隨著聲音、旋律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直接作用于腦海中的畫面聯(lián)想,腦海中的每一幅畫面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某些方面,心理活動根據個體的審美差異性產生不盡相同的心理活動,甚至會有為了某種需要而有意識地強調某種心理要素的情況。
從圖表中我們知道在不同種類的作品欣賞過程中,音樂欣賞需要的心理組合是不一樣的,每種作品都要求與之相對應的組合,這是不同種類作品的特點,也是對欣賞者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欣賞者領略到作品的美。
同樣,個體的差異性也決定了其在欣賞作品過程中體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要素,對作品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在多媒體網絡發(fā)達的今天,音樂傳播媒介日益多樣化,如廣播、音樂APP軟件、電視等使音樂作品呈現(xiàn)出較為復雜多變的情況。
二、主要類型
人類的一種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活動——音樂作品欣賞中的想象與聯(lián)想力。在心理學科上又把它具體劃分為創(chuàng)造想象和再造想象。由于音樂曲種的多樣性決定了其呈現(xiàn)方式的復雜多樣,對于音樂作品而言,個體在欣賞作品中的想象與聯(lián)想活動也千差萬別,可以從三種類型出發(fā)去賞析:(1)由創(chuàng)想描繪性的音樂引起聯(lián)想;(2)由故事情節(jié)性的音樂引起聯(lián)想;(3)由音響感知與情感體驗引起自由想象。
三、情感體驗
音樂傳遞的是聲音、音符、律動等,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而這種感受的本質是情感體驗的過程,這是聽眾對作品中所表達的內在情感和內涵的一種賞析,并在欣賞過程中和作品中的某些情感產生共鳴、融合。情感體驗是作品欣賞的重要部分,它是心理要素的一種反映。對于聽眾或音樂愛好者來說,情感體驗是理解作品內涵的必要條件;對于音樂方向的專業(yè)人士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只注重技術技巧手法和結構形式等方面的內容,而在情感上毫無涉及,那么他對音樂作品的欣賞也僅僅是“見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全地感受和領會音樂真正所要表達的美。正如我國古典音樂論著《樂記》所說:“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四、提出情感體驗的問題
(1)能夠準確、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是音樂欣賞體驗的一個基本要求。
(2)音樂作品本身與欣賞者之間的情感體驗。
(3)一首音樂作品在不同場景和心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
作品結構是音樂里層和外層的分布,其中“聲”是指音樂音響以及藝術作品的結構形式,也可分為“音”與“形”兩個小層次;“情”是指感情、神情、情景等;“意”是指音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境,由表層到里層逐漸深入,音樂心理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音樂理療中的音樂欣賞最基本的結構程序是需要認真分析,沒有音樂作品參與的理療過程就不是音樂理療。音樂欣賞是其中的基本要素,從外在到內在,從理解到認知,每一步都需要被深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倩.音樂欣賞的心理分析[J].藝術教育,2015.
[2]馬衛(wèi)星.試析音樂欣賞的心理邏輯[J].藝術教育,2015.
[3]柏西·布克.音樂家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