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沁子 袁亦子
摘要:21世紀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社會,互聯網對大學生的社會化也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并成為了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以江西財經大學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研究互聯網對大學生的社會化影響。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問卷基本情況,第三部分是互聯網對大學生社會化人際交往的影響,最后一部分是對此提出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社會化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4G時代的盛興和5G時代的即將到來,互聯網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給傳統的社會化環(huán)境帶來了沖擊。截止到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經達到了7.72億,其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大學生是學生群體中與互聯網關系使用最密切的人群。大學生在高校畢業(yè)之前需要逐步融入社會,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各種各樣的網絡社交工具在被大學生頻繁使用的同時也促進了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范式的轉型與改變,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
大學生在互聯網中進行著各式各樣的社會互動,而網絡中的各種信息也影響著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因而把人際交往能力作為社會化的主要衡量標準,探討互聯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ヂ摼W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并存,本研究以江西財經大學的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為例,探討互聯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和成因,提出針對互聯網環(huán)境下大學生社會化消極影響的建議和對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發(fā)放了60份在線填答問卷,收回有效問卷60份,調查了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對互聯網的使用情況,互聯網對其人際交往的影響,并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筆者訪談了班上10位同學(5名男生,5名女生)互聯網對其的使用和影響狀況,其中分為互聯網常使用人群和不常使用人群兩組,第一組有8人,第二組有2人(1名男生,1名女生)。
二、問卷基本情況
填答問卷的大學生中,男生比例為25%,女生比例為75%,互聯網使用率為100%。在年級問題中,大二學生所占比重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剩余的是大一(23.33%)和大三(10%)。在專業(yè)問題中,法學專業(yè)人數所占比重最多,為40%,其次是文學(15%),再是工學和管理學,均為11.67%,語言類和金融類人數較少,均只有5人,而教育學和理學人數最少,均只有1人填答。
三、互聯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為大學生提供超越時空的“社會”環(huán)境,拓展其社交圈及社會化活動空間。
調查結果顯示,以QQ、MSN和微信為平常主要使用的互聯網產品的被調查者占所有被調查者的95%,96.67%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將互聯網作為日常人際交往的工具?;ヂ摼W提供的人際交往形式已幾乎全面滲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可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身份,認識并了解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人。
(2)網絡的平等性和開放性改變了人際交往方式。
根據調查結果,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表示同意在互聯網中更容易找到愿意交流的群體?;ヂ摼W因其平等性和開放性為許多大學生提供了交往對象更為廣泛的交流平臺。
調查者1表示,“在網絡上與別人交流的時候,不用考慮對方的年齡、地位等,不會因為差異而影響我與對方交流的內容和狀態(tài),我可以和對方處于一個完全平等的狀態(tài),毫無負擔地進行交流,這樣的交流使我更為舒適,也更加自信?!?/p>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年齡、身份、地位等因素之間的差異,人們交流的內容會有所差異,正如我們在與老一輩交流時和與同輩交流時,我們的心境不同,交流的內容也不同,當我們在與同學交流時和與老師交流時,氣氛也大相徑庭。相比于現實生活的諸多局限性,大學生更容易在互聯網中找到愿意交流的群體,無疑也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具廣泛性。
(3)提供工具性支持,學習社會規(guī)范。
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形成新型的人際關系即網絡關系提供了工具性支持,大學生在和人的交往中,學習到社會規(guī)范,了解到自身的特點和不足,使自己的社會角色得到不斷完善,為大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礎。
“在虛擬社交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嘗試扮演自己未來可能要扮演的社會角色,亦或是我們永遠無法扮演的角色。在虛擬社區(qū)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自己的定位,嘗試不同的角色,體會不同角色的心境、肩負不同角色的使命?!闭{查者2如是說。置身不同角色時,大學生可以在多次實踐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不斷調整自己的不適應性狀態(tài),不斷完善自身的社會角色,為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二)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與周圍人實際交流更少,人際關系更加冷漠
在互聯網中國,因為有了QQ、微信這一類聊天工具,大學生的日常溝通更便捷,與他人互動不會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還可以隨時查看好友的動態(tài)。但線上的交流對大學生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也造成了影響。
在“您覺得使用互聯網后您與周圍人關系怎么樣”問題中,58.33%的大學生表示與周圍人關系更冷漠疏離,27.33%的大學生表示更親密,還有8.34%的大學生表示沒有什么變化,這表明雖然新媒體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更廣泛,卻也因網上的交流使得大學生與周圍人實際交流更少,反而造成了社會人際關系的冷漠。
“我們平時去參加聚會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刷手機,每次到一起慶祝的時候,大家才會停下來一起玩。雖然是在聚會,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刷各種QQ空間動態(tài),朋友圈的動態(tài)或者看看微博有什么新的動態(tài),實際中和其他人交談的時間,相比以前來說,真的少了很多。”(調查者3)QQ、微信這類的交流工具使得許多人在網上結識了很多新朋友,但卻會使其沉溺其中,在網上過多地關注新的動態(tài)而在現實中人際關系變得更疏離。
(2)互聯網中人際交往產生信任危機問題
大學生在互聯網中進行人際交往時,常常是匿名進行,不僅可能對其隱私造成影響,也會產生交往時的信任問題。
在問題“我認為網絡實名制有必要”中,6.67%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同意網絡實名制有必要,31.67%的人比較同意這一觀點,33.33%的人表示一般,21.67%的人表示比較不同意,而6.67%覺得非常不同意,大部分的大學生意識到了互聯網中的信任問題并認為要進行網絡實名制以此使互聯網中人際交往更真實和值得信任。
“我有一個同學加入了一個學生兼職群,群里平時會發(fā)布各種兼職廣告。他有一次看到了一個工作,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就和群里的管理員聯系。管理員自稱是學長,但并沒有署真實姓名,他先讓他交200元定金,等工作定下來之后再還給他。我同學有點懷疑,但還是交了錢,結果到了要去的工作地點,發(fā)現根本沒有什么兼職,這就是一個騙局。”(調查者4)網絡中由于匿名進行的人際交往,使得一些不良的詐騙犯有了可乘之機,人與人之間隨之產生信任危機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覺得有必要實行網絡實名制。
從問卷和訪談結果中筆者還注意到,互聯網沒有提高大學生在網絡中的交往深度,大部分人仍偏向在現實中交往。
雖然網絡擴大了大學生們的交際范圍,讓大學生能夠和與自己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溝通交流,而人們在網絡中的人際交往深度與現實中仍有差距。
在問題“我在互聯網中的人際交往比現實中更深入”中,25%的大學生表示比較同意在互聯網中的人際交往比現實更深入,33.33%的大學生表示一般,而30%的大學生則比較不同意,11.67%表示非常不同意,表明雖然大學生在互聯網中的人際交往更廣泛了,但并沒有提高在其中的交往深度,大部分人還是偏向于在現實生活中和他人深度交往。
調查者5是一名動漫和游戲愛好者,她在QQ上加入了對動漫和游戲有著同樣興趣的學生交友群,每天在群里的聊天占了她生活的很大比重。“我們群里幾乎每一秒鐘就會出現一條消息,大家常常聊得不亦樂乎。平時只要關于追的動漫角色有什么新動態(tài)或者好笑的事情,馬上會有人分享出來。但是我們平常在群里聊的大部分還是動漫或者游戲,一些生活中其他的話題我們很少聊。相比和現實中的同學和朋友,我聊的各個方面的話題會更多?!笨梢娋W絡社交工具雖然成為了大學生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卻并沒有使得大學生在其中人際交往更深入。
四、建議
如何消減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單單是從避免、掩飾的方式是不可行的,應采取積極的措施揚長避短。大學生的社會化與學校、社會等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從以下方面積極采取措施。
(一)政府部門應加強網絡監(jiān)管
網絡是一個相對自由而又匿名化的“社會”,只要接入網絡,只要注冊一個甚至非實名化的賬號,就可以“暢所欲言”;同樣地,在網絡的那一端,瀏覽著網絡上的紛雜信息,還未建立成熟的社會觀、價值觀的大學生很容易就潛移默化地受到網絡社會的影響。網絡的匿名化和大眾化,使得網民常常越過現實社會中不敢越過的道德底線,網絡似乎成為一種惡意言行的保護傘。政府相關部門(網絡監(jiān)管部門)應當從法律制度著手,制定對網絡行為、內容起著一定約束作用的法律制度,堅決打擊傳播不良信息、發(fā)布不良信息、惡意詆毀誹謗他人等行為,凈化網絡環(huán)境。
(二)大眾傳媒正向引導網絡行為
網絡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審美、流行文化,對于網絡主流平臺,應該謹慎地處理和選擇呈現在大多數青少年人群中的網絡內容,無論是從社會群體的融入行為、心理傾向,還是對主流時尚的追求,大部分大學生都是會主動去崇尚、效仿網絡中的主流文化的。所以對于主流平臺,就有責任篩查不良的信息內容、引導網民進行正向的網絡行為。
(三)學校應開展“三走”等相關活動
針對大學生沉溺于網絡的現象,學校應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等主辦的“三走活動”,即: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通過開展線下實踐、群體互動性活動等,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從網絡上吸引到線下,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針對大學生的社會化,大學生正處于高中的集訓式教學和即將步入社會的轉折期,正是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大學生的心理處于焦慮、脆弱、迷茫的時期,學校應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幫助學生處理自身情緒、正確面對網絡世界的復雜性、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以及正確運用網絡豐富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沉溺于其中。
(四)大學生自身應學會正確運用網絡
外部的引導和監(jiān)管總是有限的,最重要的還是大學生自身應主動地參與到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學會如何辨識和遠離網絡不良信息,避免沉溺于網絡;正確地使用網絡平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中心.2018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趙文慧.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社會化的相關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3):23-24.
[4]張靚雯. 網絡社交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6.
課題項目:
項目名稱“互聯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研究――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例”(項目編號:2018104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