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曉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74-0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純堿等鹽類物質的重要性質,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通過對純堿性質的實驗探究,提高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物質性質的能力。
2.了解純堿在日常生活和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知道氨堿法制純堿的化學反應原理。通過對氨堿法制取純堿的反應原理的分析,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
3.通過了解侯德榜的事跡,激發(fā)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認識到化學反應與社會發(fā)展、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樹立元素守恒觀、微粒觀、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二、重點難點
重點:1.研究物質的一般思路方法。
2.分類觀、元素觀、微粒觀、價值觀的形成。
難點:1.從宏觀現(xiàn)象到微觀本質剖析事實。
2.系統(tǒng)分析的方法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情境-探究式教學法,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四、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 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寶庫,在其中我們可以提取金屬鎂、蒸餾得到淡水、蒸發(fā)獲得食鹽,今天我們來進一步探索海洋資源,學習如何進行海水“制堿”。首先和大家分享一個生活小妙招,如何巧辨優(yōu)劣紅酒。
學生活動
觀看多媒體視頻:巧辨優(yōu)劣紅酒。
【走進生活——初識純堿】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桌上的純堿,根據(jù)標簽以及學案上所提供的信息,完成“我會觀察”部分的問題、交流互動。
學生活動
1.觀察純堿及其標簽
純堿的成分是什么?屬于哪一類物質?觀察純堿的顏色、狀態(tài)是怎樣的?
純堿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這反映了純堿哪方面的性質?
2.配置一份純堿溶液
取少量碳酸鈉固體(約1藥匙)加入小燒杯中,加蒸餾水(約40ml),用玻璃棒攪拌,觀察其溶解情況。
3.歸納總結
物質分類的角度:純堿屬于鹽。
物理性質方面: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純堿在生活中的應用:面粉發(fā)酵、洗滌蔬菜水果、清洗油污。
【實驗探究——純堿的化學性質】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先將實驗藥品進行分類,然后進行純堿的化學性質的實驗探究,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實驗過程中隨時拍攝學生實驗照片與視頻,在總結化學性質的同時指出實驗操作的問題。
學生活動
1.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觀察現(xiàn)象
2.取少量碳酸鈉固體,加入試管中,然后滴加稀鹽酸(或稀硫酸),觀察現(xiàn)象。迅速將燃著的木條伸進試管口,觀察現(xiàn)象。
3.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滴加碳酸鈉溶液,觀察現(xiàn)象。
4.向盛有少量碳酸鈉溶液的試管中滴加氯化鋇溶液,觀察現(xiàn)象。
通過實驗學生發(fā)現(xiàn)碳酸鈉可以和某些酸、堿、鹽反生反應,根據(jù)Na2CO3化學性質進一步推測鹽的化學性質,認識到這些反應都屬于復分解反應。
【微觀探秘——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教師活動
提出問題:為什么碳酸鈉可以和這些物質反生化學反應?是不是所有的酸堿鹽之間都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呢?
學生活動
觀看微課:復分解反應微觀探秘。然后結合多媒體圖片與教師講解認識純堿的用途。
【回歸生活——純堿的用途】
教師活動
多媒體展示碳酸鈉在生活與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實例。
學生活動
學生結合多媒體圖片與教師講解認識純堿的用途。
【走進工業(yè)——純堿的制備】
教師活動
1.提出問題:在工業(yè)上究竟是如何制取純堿的呢?海水中還有大量的氯化鈉,由NaCl轉變?yōu)镹a2CO3,物質的元素組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由NaCl制Na2CO3,還需要什么原料?
2.播放視頻:氨堿法制純堿
3.進行拓展實驗:pH計測定飽和碳酸鈉溶液與飽和碳酸氫鈉溶液的酸堿度。
4.問題討論:引導學生結合氨堿法制純堿的流程圖分析問題討論中的問題,總結氨堿法的優(yōu)點與不足。然后結合侯氏制堿法的流程圖分析改進后制堿法的優(yōu)點,體會科學家不畏艱難,勇于鉆研的精神。
學生活動
1.學生從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問題。
2.觀看“氨堿法制純堿”實驗視頻。
3.觀察老師的拓展試驗,認識到小蘇打的水溶液也顯堿性,但是堿性較弱。
4.完成下列問題思考
(1)食鹽水和氨鹽水,哪種溶液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為什么?
(2)如果不考慮生產過程中的其他損耗,制純堿的過程中生成的NH3與一開始通入的NH3相比會減少嗎?為什么?
(3)反應過程中哪些副產物可以循環(huán)利用?
(4)侯氏制堿法與氨堿法相比,具體進行了哪些改進,這些改進有什么優(yōu)點?
【反思提升——我的收獲】
教師活動
請同學們談一談在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
學生活動
學生暢談自己的收獲。通過總結形成分類研究物質的思想,學會從微觀角度分析反應實質,形成元素守恒的觀念,學習科學家無私奉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