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蓓
摘 要:跨國公司母公司常常通過各種方式,濫用子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逃避法律責任,使得子公司的股東、債權人乃至東道國的利益遭到極大的損害。本文從跨國母子公司責任承擔這一問題的產(chǎn)生入手,討論各國相關的立法實踐,并結(jié)合我國現(xiàn)狀,提出立法建議。
關鍵詞:跨國公司;母公司;子公司;法律責任
一、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責任承擔之必要性
1.跨國母子公司法律與經(jīng)濟關系的分離為母公司濫用控制權、規(guī)避法律責任提供可能性
在法律關系上,跨國母子公司分別具有獨立法律人格。子公司雖然被母公司通過股權控制或者協(xié)議簽訂等方式所支配,但其獨立性并不因此而喪失。子公司擁有所屬于自己的財產(chǎn),能夠以其名義對外承擔責任,母公司僅需在其認繳的出資范圍內(nèi)對子公司負責,這使得母公司的投資風險大大降低,這也是母子公司的模式成為跨國公司境外投資首選的原因之所在。
在經(jīng)濟關系上,跨國公司子公司在母公司的支配之下,其自主性十分有限。在股權控制型的跨國公司中,母公司憑借其所掌握的多數(shù)股權,在權利的享有與行使上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而對于契約控制型的跨國公司而言,其相互之間特殊的利益安排也使得母公司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
2.跨國公司母公司濫用控制權、規(guī)避法律責任的行為會對多方利益產(chǎn)生影響
美國某公司曾在歐洲各個國家中設立多個子公司,集團要求所有子公司都對美國的母公司負有直接說明義務。歐共體委員會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這些子公司具有不正當競爭行為,其與當?shù)厮幤蜂N售商簽訂合同,阻礙類似商品輸出至其他成員國,嚴重違反歐共體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當?shù)氐氖袌龈偁幵斐刹涣加绊?。在此案中,子公司的決策活動因美國公司所設定的直接說明義務而受到影響,兩者的獨立人格混淆,這一戰(zhàn)略安排不可避免地損害了子公司所在國的利益。
跨國母公司濫用子公司獨立法律人格的不當行為通常會損害子公司及其股東、債權人、乃至東道國的利益,除了上述案例外,歷史上還有多個著名的案例可以印證此點,如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案、法國福魯霍夫案等等。①
二、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責任承擔的立法實踐
1.美國的“揭開公司面紗”
“揭開公司面紗”確立于著名判例United states v.Milwaukee Refrigerator Transit co.,這一制度的核心是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其法理體現(xiàn)為三種學說:工具說、代理說、單一企業(yè)說,其中工具說被應用的最為廣泛。司法裁判中,“揭開公司面紗”的合理運用既要考慮客觀因素,又要考慮主觀因素??陀^因素主要聚焦于公司間的控制程度,以“查詢手冊”中所記載的17項“待查問題”為參考標準。除了形式標準外,法官還需運用公平原則,考慮其控制是否正當。
“揭開公司面紗”在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之間建立了平衡,但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之中,形式化的標準只能為法官判斷公司間的控制程度提供一個大概的指向,母公司究竟是否需要為此承擔責任則需要法官結(jié)合諸多因素自由裁量。
2.德國的公司集團法
《德國股份法》通過直接進行公司集團立法的方式來解決母子公司間的責任承擔問題。德國將公司集團分為三大類:一是合同性公司集團,母公司通過簽訂合同而對子公司形成支配與控制。對于該種公司集團,母公司需對子公司的全部年度虧損負責,無論虧損的原因是否是由母公司濫用子公司的獨立法律人格所造成的;二是事實性公司集團,即母子公司通過股權持有以外的方式形成實質(zhì)上的支配關系,如果母公司并未對子公司的經(jīng)營管理存在過度干預,則不需要對子公司的債務負責;三是一體化公司集團,即通過雙方股東大會決議,一公司95%以上股份被另一公司所持有時,二者將被視為準合并,被持股公司的全部債務均需由持股公司負責。
3.歐盟的1975公司法草案
歐盟1975公司法草案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創(chuàng)設了全新的模式,其背后的法理基礎為“單一實體說”。②草案規(guī)定,只要公司集團之間進行統(tǒng)一管控,子公司的債務就應由母子公司共同承擔,而不管這些公司通過何種方式相互聯(lián)結(jié)。
三、我國關于跨國公司責任承擔的立法現(xiàn)狀與法律完善
1.存在問題
(1)實體法上——原則性規(guī)定缺乏可操作性。從實體法角度,我國對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規(guī)定的極為抽象,因此在適用上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法官進行具體的法律適用時,如何判斷股東對權利的“濫用”、“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程度及行為類型,這一系列的問題至今尚未被清晰地界定。這就使得法官在利用這一制度進行裁判時具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進而導致公司法人格否認在實踐中的過度適用或者不恰當適用。
(2)程序法上——舉證責任分配不盡合理。從程序法角度,按照我國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若相關主體提起訴訟,主張否認子公司的獨立人格,由母公司承擔相應責任,則原告需舉證證明母公司具有濫用控制權的行為,即“誰主張,誰舉證”??鐕镜慕M織架構極為復雜,子公司的小股東及債權人根本不可能掌握其具體經(jīng)營信息,因此承擔極大的敗訴風險,違背了這一制度的立法初衷。
2.立法完善
(1)實體法上的制度設計——通過司法解釋與指導性案例增強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可操作性。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官需嚴格依照現(xiàn)有的制度規(guī)范進行法律適用。因此僅靠《公司法》的原則性規(guī)定遠遠無法滿足跨國公司場合充分保護債權人及其他利益主體的需求。因此,筆者建議應通過司法解釋對這一制度適用要件進行細化。與此同時,還應利用最高法院的指導性案例,對一些具體的行為類型加以明確。由此一來,使得《公司法》原則性規(guī)定的方向性指引,司法解釋的具體闡明及典型案例的指導性作用能夠里應外合,增強這一制度的可操作性。
(2)程序法上的制度設計——采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舉證責任的分配直接體現(xiàn)了對債權人的保護力度,這一制度對于信息劣勢方的利益保護尤為重要,它意味著在事實的真?zhèn)坞y以辨明的情況下,將其所引發(fā)的敗訴后果從一方當事人移轉(zhuǎn)至他方。舉證責任倒置制度使得跨國公司母公司需要提供證據(jù)證明子公司的債務并非是其過度控制所致,而子公司債權人或股東只需承擔初步的證明責任即可。
注釋:
①參見姚梅鎮(zhèn)、余勁松主編.國際經(jīng)濟法成案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頁。
②“單一實體說”又叫多國企業(yè)整體責任說,是指把多個企業(yè)所組成的跨國公司看作一個整體,該整體的任一部分所產(chǎn)生的債務均由這一整體承擔責任。
參考文獻:
[1]王婷.論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責任——從跨國公司的視野探討[D].復旦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