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誦財
修訂后的《新課標》中,對于課程目標提出了二維目標: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其中,過程目標使用“經(jīng)歷”“體驗”“探索”等行為動詞表述,而總目標也提到:“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jīng)驗?!薄坝欣趯W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由此可見數(shù)學探究活動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因此,作為數(shù)學課標載體的數(shù)學教材,在內(nèi)容的編排上,也很好地反映了新課標的精神,具體體現(xiàn)就是教材加大了探究活動的份量,特別是幾何知識的探究。
廣大教師在學習、理解、貫徹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的探究活動,精心設計、積極組織,使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能夠動腦、動手,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活動,對于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推理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教師對于探究活動的認識不同,開展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能力也各有高低,客觀上導致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些貌似探究活動,實為假探究的教學活動。
所謂假探究,是指師生在探究過程中,只是將探究活動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少或根本得不到訓練,所得到的結論不是在探究活動中得到,而是通過課前的預習或課堂上老師的引導、講評乃等方式而得到。
一、假探究案例分析
本人在一些聽課教研活動中,時常會聽到一些實為假探究的教學觀摩課。現(xiàn)舉幾例加以說明。
案例1. 表面上的探究,內(nèi)容的可操作性不強。
例如,人教版教材八下18.1《勾股定理》的教學中,
一位教師是如此進行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的:
環(huán)節(jié)1.紙板能穿過門框嗎?
環(huán)節(jié)2.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數(shù)量關系.
如圖1,在環(huán)節(jié)1中,教師展示出兩個模型后,問學生:“紙板能否穿過門框?”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能!”然后再開始實驗活動。
如圖2,在環(huán)節(jié)2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圖形的面積入手,得出三個圖形之間的面積關系:
2(個單位面積)+2(個單位面積)=4(個單位面積)
以上的探究活動,學生都是在預習的基礎上開展的,所以環(huán)節(jié)1根本沒有任何探究的實質成分,只是教師表面的作秀,是真正的假探究。環(huán)節(jié)2的探究活動也是在教師的強烈提示或暗示下,學生得出“2+2=4”(實際上,2×2=4也成立?。。?。
案例2. 看似探究,實為演示。
在人教版教材九上25.1.2《概率》的教學中,老師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事件的概率情況,設計了如下的探究活動:在一個一面透明,其它各面都密閉的箱子里,放有3個紅色乒乓球,6個綠色乒乓球,老師在自己看不到箱子中球的情況下,每次從箱子里隨機地摸出一個球,然后再放回,每次記錄好球的顏色。經(jīng)過多次的實驗后,老師引導同學們計算出摸到紅球次數(shù)和綠球次數(shù)大約占總次數(shù)的幾分之幾,然后問學生:“摸到紅球的概率是多少?”“摸到綠球的概率是多少?”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老師很高興地說:“同學們真聰明!回答得很好!”
以上探究活動中,學生對二種不同事件的概率,已從透明的窗口中看得清清楚楚,早已心中有數(shù),教師的摸球活動根本沒有一點實質的探究效果,學生根本不能從中去加深對“概率”這一概念的理解。
二、解決策略
假探究表面熱鬧,實則毫無教學效果,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因此教師在準備探究活動的教學設計時有必要分清楚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動,認真設計、組織和實施,使探究活動真正發(fā)揮它的作用。
1.創(chuàng)設良好的探究氛圍
一個好的探究活動的設計,能夠吸引學生一步步地去展開探究活動。如在中點四邊形的教學內(nèi)容中,學生通過課本內(nèi)容的學習,已經(jīng)了解了關于中點四邊形的基本知識,但很多學生對于這些知識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對以上知識的學習也只是靠死記硬背。能否在教學中有所突破呢?教師可嘗試讓學生進行如下的探究活動:
步驟1.(如圖5-1),畫任意一個四邊形ABCD,再畫出它的中點四邊形EFGH。四邊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邊形?
步驟2.(如圖5-2),畫一個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ABCD,再畫出它的中點四邊形EFGH。四邊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邊形?
步驟3.(如圖5-3),畫一個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ABCD,再畫出它的中點四邊形EFGH。四邊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邊形?
步驟4.(如圖5-4),畫一個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邊形ABCD,再畫出它的中點四邊形EFGH。四邊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邊形?
步驟5. 你也能構造一個中點四邊形是某一個特殊四邊形的四邊形嗎?試試看!
通過以上的探究活動,學生們都會對中點四邊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知道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中點四邊形之所以特殊,并不是因為矩形、菱形、正方形它們本身很特殊,而是因為它們分別具有了對角線相等和互相垂直的性質。所以學生們在進行了前四個步驟的操作探究后,學習的熱情會更高,會構造出不同的四邊形出來,整個探究活動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選擇合適的探究內(nèi)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適合開展探究活動的,教師在開展探究活動時,一定要根據(jù)自己學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探究內(nèi)容及開展探究活動的方式和步驟,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探究活動,有效地提高對數(shù)學問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理解,體會和感悟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方法和思想。
如在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可嘗試進行如下的探究活動:
步驟1.如圖6-1,在不等邊△ABC中,分別作BC邊上的高AH、
中線AD和∠BAC的平分線AE,并觀察它們的位置情況(如圖6-2);
步驟2.嘗試調整AB與AC的長短關系,使得剛才畫出的三條“線”能夠重合到一起(如圖6-3)。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通過以上設計,學生在步驟1很容易完成任務,比較有信心和興趣去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活動,所以紛紛投入下一步驟的探究活動中去。通過進一步的嘗試、探索,很多同學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整個探究活動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3.精心組織和指導探究活動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但不是不要教師指導,教學中教師要承擔起管理和調控的職能。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克服二種極端傾向:一是置之不理型。二是指導過度型。有些教師一方面想搞探究式教學,另一方面又怕學生不會探究,于是就在學生探究之前設置解決問題的“路標”,學生一走“彎路”時馬上就可以得到提醒或暗示,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只是停留在表層,缺乏深層的思維訓練,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
探究性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還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在此過程中,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換言之,探究性教學的成功實施涉及兩個方面——既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要重視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離開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學習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