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的驅(qū)動下,中國受眾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其它國家的文化傳播交流,這些無疑都使得新聞傳播成為了不同國家間信息最有效的交流渠道。在英漢新聞標題翻譯的過程中,稱謂語翻譯尤其值得注意。本文總結了英漢稱謂語的異同,并就英漢稱謂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進行了比較和歸納。
關鍵詞:新聞翻譯;英漢稱謂語;比較;翻譯
基金項目:2018年河北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項目編號:HCCXZZ2018006)。
1 英漢稱謂語不同翻譯的文化內(nèi)涵
1.1 英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
西方社會由于鐵器的使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地域流動性變廣,使得人們迅速擺脫了血緣關系的束縛,因此家庭成員居住較分散。他們崇尚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獨立性,因此個人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家族內(nèi)部血緣關系比較單薄,所以在西方社會就沒有那么繁多的親屬稱謂語。他們的這種平等精神也表現(xiàn)在稱謂語上,尤其在稱呼對方時,常以直呼其名來表示說話者試圖建立“平等性”關系的愿望。
1.2 漢語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
漢民族是以農(nóng)業(yè)自然經(jīng)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體力支出是主要的勞動方式,形成了以男性為主體,上接祖輩,下傳后人,尤其以父子關系為根本的家庭關系。家族內(nèi)部等級制度嚴格,男女有分,民幼有別,位次不能亂坐,因而造成漢語親屬稱謂語比較繁多。年齡、輩分清晰,嚴格地分直系與旁系,父系與母系,顯示出人們心目中因血統(tǒng)不同而形成的等級親屬制度和親疏關系。其次,中國自古以來就重官輕商,因此以對方的職銜,官銜作為對對方的尊稱。
2 英漢稱謂語的異同
2.1 英漢稱謂語的相同
這兩種稱謂體系的社會功能都是一樣的。作為社交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具有建立各種人際關系的作用。通過稱謂語的使用,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間的親疏關系被突出出來并加以認定。其次,在稱謂語的類別中,二者都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這兩種稱謂體系都有親屬稱謂,姓名稱謂、職銜稱謂、通稱等。稱呼有時離不開姓。有趣的是中英語的姓都有以居住地和職業(yè)為姓的。如中國以居住地為姓的有東門、南宮、西廊等,英語以居住地所在的城鎮(zhèn)或村莊為姓的如York(約克)、Kent(肯特)、London(倫敦)等;據(jù)說美國總統(tǒng)里根小時候頭上留著荷蘭式的短發(fā),其父為其取了一個荷蘭仔的小名,其兄也有一個小名叫“月亮”。
2.2 英漢稱謂語翻譯的不同
2.2.1 親屬稱謂
漢語的親屬稱謂比較復雜,如爺、奶、爸、媽、姐、妹、兄、弟、姨、嬸等,并且有嚴格的年齡、性別、輩份上的限制。在交際過程中,中國人對非親屬成員也有使用親屬稱謂的習慣。如根據(jù)年齡稱其為大哥、大媽、大叔、大爺、大嬸等。中國孩子見到父母的朋友常稱叔叔、阿姨。而英語親屬稱謂語則只用13個名詞(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sister, uncle, aunt,nephew, niece, cousin, husband, wife)和幾個修飾詞(great,grand, step, half, first, second, in-law)就可以反映所有的輩份、同胞、血緣關系。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qū),一些傳統(tǒng)家庭,普遍將aunt和uncle用于非親屬成員比如稱父母的朋友為Aunt Mary(瑪麗姑姑)或Uncle Johnson(約翰遜大叔)。在一些地方,年長的男性可用son或bonny來稱年輕的男性,表示親切。
2.2.2 姓名稱謂
漢語有關姓名的稱謂可謂靈活多樣。可稱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稱謂詞”,還可稱呼“老+姓“或“姓+老”。稱謂的不同,表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親疏程度。英語姓名的稱謂比較單一,英語對姓名的稱謂形式是“名和稱謂詞+姓”。例如,人們可稱“John Brown”為“John或Mr.Brown”。英語中對長輩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漢語中則萬萬不可。
2.2.3 職銜稱謂
漢語中的職銜稱謂語主要包含職業(yè)、職務,頭銜三種稱謂語。職業(yè)稱謂如老師,醫(yī)生等,職務稱謂如廠長,主任等,職稱稱謂如講師,工程師等。這三種稱謂語不但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與姓名連用(姓\名\姓名+職銜)以示認可或尊稱。如某人是“老師”人們不能稱其為“XX老師”。但在社會活動中也有常用的職銜稱呼,如“Dr.Professor”等,只是可用的職銜稱謂比較少。還有在皇族、政府官員、軍界、宗教界人士中,也有特定的稱呼,如Queen Elizabeth,President Clinton等;
2.2.4 通稱稱謂
漢語中的通稱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有三種人稱,但是英語的人稱稱謂遠比漢語簡單。漢語中,作為稱謂語中的人稱,主要表現(xiàn)在具體語境的敬、謙、貶、諱等變化形式。而西方人則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對別人有禮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過分自謙,反而讓人覺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現(xiàn)。所以英語中很少有謙稱,西方人強調(diào)平等的權利,哪怕對子女、父母也將其當作一個獨立人的人來看待,并不認為有支配其的絕對權力。我們經(jīng)常聽到人們在開會時說:Ladies and Gentlemen (先生們、女士們)。此外,Lady一語常用來稱呼貴夫人,一般采用Lady+姓氏的辦法,如Lady Smith史密斯夫人)。
3 總結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作為新聞的文眼,新聞標題的稱謂語翻譯就對新聞跨文化傳播的效率、精準性、全面性等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準確無誤的理解標題的基礎上,深一步鉆研英漢兩種語言的新聞標題的特照,充分考慮受眾的審美情趣、閱讀習慣和文化背景、接受能力,以邁出新聞翻譯的第一步也是尤為重要的一步。
參考文獻
[1]Nida, Euqu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sge Education Prcas, 1993.
[2]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姚亞平.現(xiàn)代漢語稱謂系統(tǒng)變化的兩大基本趨勢[J].語言文字應用,1993.
[4]董寧.語言和文化--紅樓夢稱謂語研究[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2(1):3-4.
作者簡介
謝倩(1993-),女,漢族,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河北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