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
(遼寧警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大連 116036)
2019年3月18日,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八個相統(tǒng)一”的明確要求,其中,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就是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發(fā)揮主體性,堅持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思政課才能鮮活。
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老師講學生聽不同,翻轉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顛倒了教與學的關系。學生除了課堂學習外,他們要在課前“聽講”老師提前發(fā)給他們的講課視頻,課件以及其他學習資料;教師的任務也不再單純在課堂上講課,他們要提前錄制視頻,把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在課下學習,而課堂變成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研究討論的場所。不得不說,這樣一種借助于信息化手段的新的教學方式重新規(guī)劃了課堂內外的時間,重新強化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其目的是讓受教育者擁有更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踏實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梢哉f,翻轉教學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突出表現(xiàn)。
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就是按照教材順序,一章一節(jié)地順序地講解下去,不會更改教材順序。但是專題式教學則不然。所謂專題,就是打破原有教材體系的章節(jié)目,按照一定問題指向或者按照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困惑做出系統(tǒng)的資源整合、理論挖掘、深度拓展,將一個問題講清楚講透徹。
這種專題式教學的突出優(yōu)勢首先就在于突破教材體系,形成教學體系。對于高校思政課來說,這種專題式教學尤為重要。這是因為,高校思政課普遍存在課時少、內容多的現(xiàn)象,如果按照章節(jié)順序進行授課,往往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頭重腳輕的問題,學生不能獲得關于知識的完整把握。
其次,高校思政課的專題式教學的優(yōu)勢是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國家對思政課的一個要求是做到“三貼近”:思政課要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如何貼近?針對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針對大學生關心的大事小情,思政課教師都要做出回應。教師可以針對熱點焦點學生關心的問題做出相應專題設計與調整。問題,成為專題式教學的靈魂?!敖饣蟆绷耍颊n在一定程度上就成功了。
最后,高校思政課的專題式教學能夠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第一是教學理念要及時更新。
一是教師為中心的思想需要改變?yōu)閷W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翻轉教學法由于涉及教學方式的轉換,教師需要從思想上改變傳統(tǒng)的一言堂授課方式。問什么問題,怎么問;講什么內容,怎么講,成為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中心問題。這個問題關系到翻轉課堂能否取得成效。教師教學理念及時轉換,必然涉及教學整體的設計,提問的環(huán)節(jié),教學進程的把握,這些都需要一邊設計一邊實踐,一邊探索一邊調整,這的確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二是為學生量身定做,問題導入法引人入勝。真正關心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真正解答學生所思考的難題,才是思政課教師的挑戰(zhàn)所在,也是思政課的魅力所在。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征集,課上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深入剖析教材基礎上,結合學生們想聽的問題,經過分析提煉,形成既有針對性又系統(tǒng)化的教學專題。繼而,教師需要將教學專題中的若干重點通過視頻、案例、習題等方式大膽交給學生自學,等學生回到課堂上再將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此時,把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和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結合起來,通過辯論、分析將問題逐一解決。
三是不要僅僅做知識的搬運工。傳統(tǒng)的大學以及班級授課制是在工業(yè)化發(fā)展時期為了提供工業(yè)化需要的大量專門人才而建立的。那個時期知識和信息的獲取還需要靠書籍、權威人士以及擁有豐富知識儲備的人。然而當前已經進入21世紀,信息化方便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互聯(lián)網成為知識的重要來源,教師不再是唯一來源。然而,完全依賴互聯(lián)網不要教師也是不可取的。教師這個“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教師仍然是兩百年前的知識的搬運工就行了,相反,教師的作用應當隨著實踐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了。
第二是教師提高對教學過程的整體把握。
就專題教學而言,前期設計探索需要特別下功夫,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從長期看,采用專題式教學能夠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修養(yǎng),使理論研究向縱深領域發(fā)展,也能從總體上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尤其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教學,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第三是對教師備課和技術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廣泛應用和人工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手機已經是當代人必備的工具。據(jù)統(tǒng)計,2018年全國有手機用戶15.7億,大大超過了人口總數(shù),人們的學習方式和途徑也從原來的課堂轉為從手機電腦等互聯(lián)網獲取海量信息,手機成了人們離不開的必備工具。隨著慕課、微課的廣泛開發(fā)和應用,手機端成了新的學習端口。我們嘗試在《原理》課中運用慕課、微課,將之前摒棄的手機轉變成學生課堂學習的一部分。這個模式要求教師在每堂課前認真設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專題設計到預習和問答環(huán)節(jié),從課堂討論到課后成果檢測,均需要教師的嚴肅思考、理性掌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師工作量,但是從效果來看,這個嘗試值得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不同于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法,《原理》課應用的專題式翻轉教學法給學生也相應增加了學習難度和學習時間,并且在更為根本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第一,學生的學習時間被分為兩部分:線上和線下,或者也可以稱之為自主學習和共同學習。
所謂的線上,就是通過慕課和微課的形式,學生自主學習,包括預習和復習。這一部分學習時間是學生自己的,在課余時間完成,不占用上課時間。這就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制定學習計劃,把主要知識點通過慕課和微課自己先掌握清楚,同時記錄下來不懂的問題和提問的問題,這些問題留待線下的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
所謂的線下,就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但又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因為學生在線上已經通過慕課和微課自學了教材中的主要知識點,在課堂中要處理的就是老師需要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問題有效講解;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溝通和討論。
第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從之前的被動輸入變?yōu)楝F(xiàn)在的主動探求。因為每一次課余學習和課堂檢驗都影響他的成績,因此,學生不得不變被動為主動。如果說這種方式仍然是被動式學習,那么,課堂檢驗的討論和溝通以及學習效果展示則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事實證明,放手讓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內容,對教學效果來說取得了相當可喜的成績。
(1)從上課過程上看,師生角色地位相較傳統(tǒng)有了很大變化,總體是積極的、向上的、樂觀的。
從老師的角色和地位上看,老師的主導地位更加突出,能夠體現(xiàn)一名教師對課堂的總體把握。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處理相關事務,例如前期的微課制作,測試題的制作,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疑點難點分析,后期學生作業(yè)的反饋,等等。
從學生的角色和地位上看,學生更加充分發(fā)揮了課堂主體地的作用,課堂參與率更加提高了,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去學習、思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白要想學習成績好,要想學到真東西,必須讓自己“動起來”,而不是過去的被動的狀態(tài),因此,過去那種“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考筆記”的狀態(tài)成為了歷史。如同人生重在過程而不在結果一樣,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過程。從結果來看,很多年過去,當年的學習“結果”可能都忘記了,但是很多年之后,當年的學習過程可能還在,甚至會對這個人做其他事情甚至一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影響。
(2)從學生學習結果看,學生學習《原理》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成績提高了,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討論和回答問題。
與被動灌輸不同,翻轉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動力。當學生自己想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時,他會尋找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去發(fā)掘,去探索,這比傳統(tǒng)方式——老師直接告訴他結果雖然多花了很多時間,但是這是他自己主動獲得的認知,顯然更能夠入腦入心,因而印象深刻。另外一個可觀測到的結果就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溝通更加順暢,這往往是由于學生的主動和老師的迫切想教給學生知識的愿望達到了比較高度的一致性。學生自己去尋找案例材料,自己組織語言,經過小組討論、發(fā)言,最終弄清楚這個問題。同時又發(fā)現(xiàn)可以把這個原理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就給了學生極大的熱情和信心去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并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這是智慧的升華。
(3)存在的問題分析。
通過一個學期的專題式翻轉課堂的實踐,教師和學生都在經歷一個從未經歷過的新的學習模式,總體來說,教學效果好于之前的教學方式,但是仍然存在諸多不足,需要后續(xù)教學改進和提升。
一是優(yōu)質教學資源急需補充進來。由于翻轉教學需要讓學生提前學習,所以需要制作必要的教學視頻資料。而專題式教學也需要有專題教學視頻。這種教學視頻可以部分地通過網絡資源獲取,但是大部分還是需要教師自己錄制。目前亟待提升的就是短小精悍的微課制作。這需要教師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制作視頻,這也是對教師理論功底的極大考驗。
二是仍然存在偏重于理論學習,忽視實踐體驗的情況?!对怼氛n本身的特點說明了本課程以說理為主,理論講授尤其是哲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是不可或缺的,“原理”的晦澀難懂讓很多同學望而生畏。盡管通過專題式翻轉教學有了一定的學習成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本課程對于學生的實踐來說實在太少,也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三是存在部分學生不認真對待線下課程。這部分學生可能覺得老師也不知道自己看沒看視頻學習,索性就不看了。其實,《原理》課的邏輯性非常強,教材中段落與段落之間,上句與下句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性。而視頻的講解則可以打通這些關聯(lián)性,使得知識或者思想成為有機融合的一體。這部分不認真看視頻學習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和講解的時候就看出他們的不足。但是如何更好地推動這些學生深入學習仍然是一個值得繼續(xù)探討的問題。
綜上所述,專題式翻轉教學法在《原理》課上的首次嘗試總體是成功的、可行的、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它在加強教師深度備課、督促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都起到了非常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