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俊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法律意識日益增強,編輯出版領域也不例外。在依法治國的大環(huán)境下,依法辦刊早已成為編輯出版的業(yè)內共識。我國著作權法于1991年6月開始實施,2001年10月和2010年2月國家先后對該法進行了兩次修訂。[1]應該肯定的是,著作權法實施以來,依法辦刊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但不可否認,違反著作權法的情況還不時發(fā)生。在加工稿件時,編輯如稍有疏忽,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職責和權限,就會在無意中侵犯作者的著作權,比如不征求作者意見,按自身喜好對稿件進行隨意修改;編輯沒有盡到著作權法規(guī)定對作者的告知義務等。為此,學術期刊編輯有必要加強對著作權法的學習,強化著作權法律意識,以《著作權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編輯加工的全過程,真正做到依法加工,既能夠維護編輯加工的權益,又能夠履行好編輯應盡的各項義務。
與學術期刊編輯加工相關的規(guī)范很多,這里闡述的只是有關法律范圍內的規(guī)范,[2]主要有如下幾種:
1.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就是版權法,其規(guī)定了出版者(編輯)、作者及讀者的權利、義務,調整三者之間的著作權法律關系,規(guī)定了有關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例如《著作權法》第34條規(guī)定:“圖書出版者經(jīng)作者許可,可以對作品修改、刪節(jié)。報社、期刊社可以對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刪節(jié)。對內容的修改,應當經(jīng)作者許可。”[3]
2.出版管理條例。和學術期刊編輯加工有關的管理條例主要是《期刊管理暫行規(guī)定》《出版管理條例》以及《期刊管理暫行規(guī)定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等。這些法規(guī)是出版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據(jù)。
3.語言文字規(guī)范。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guī)定》《關于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試行規(guī)定》等,強調的是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對語言文字的使用作了規(guī)定,有助于解決編輯加工過程中有爭議的問題。
4.國際條約、公約。我國參加的與著作權相關的主要國際條約、公約有《世界版權公約》《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版權條約》等,這些條約、公約在我國有效,對我國出版行業(yè)具有法律約束力。另外,一些與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相關的條款零散出現(xiàn)在我國的現(xiàn)行憲法、民法、刑法等法律規(guī)定當中,各行業(yè)主管部門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政策文件也有一些相關規(guī)定。
1.編輯論文修改權、作者保護作品完整權。期刊編輯對文章進行編輯加工,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作者可以自己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自己的文章,有權保護原創(chuàng)作品的完整性,保證實質性內容不被歪曲或篡改。
2.署名權。作者署名有權選擇不同方式、方法,可署真名也可用筆名,可以有多個署名也可以不署名。不署名只是一種特殊的署名方式,并不是文章作者放棄署名權。
學術期刊編輯對文章進行編輯加工時,應依法履行相關義務:(1)準確并且完整地編發(fā)已經(jīng)采用的文章;(2)準確地將作者署名放置在文章的明顯位置;(3)保護作者論文實質內容的完整性,未經(jīng)作者授權,學術期刊編輯不得對其文章觀點進行修改;(4)履行通知作者義務,及時將稿件處理情況通知作者本人。
編輯加工是對文章內容最細致、最全面的一次文字把關,編輯一方面不能以“文責自負”為理由推諉加工職責,也不能在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對文章進行隨意刪改,必須在尊重作者的同時履行編輯加工的合理注意義務,避免侵犯文章作者的著作權益。具體而言,學術期刊編輯在加工稿件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修改權是指文章作者對其主筆作品修改或者授權他人對文章進行修改的權利。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出版質量,法律賦予編輯人員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的權利,當然這種權利有嚴格的法律限制,目的就是更好地保護作者的著作權。編輯加工主要從以下幾點考慮:文章是否有違反國家法律的內容;是否符合國家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符合有關技術規(guī)范標準;科技數(shù)據(jù)是否出錯;表達方式是否合理、準確等。具體操作原則如下:
1.有明顯錯誤的內容必須改。有科學性錯誤的內容比如概念、圖表、單位或數(shù)據(jù)標準等應該細心核實并改正,修改達不到要求的不能發(fā)表,有政治性錯誤的文章除了撤稿外還要對作者予以警示教育甚至追究法律責任。
2.可改可不改的一般不要改,可刪可不刪的一般也不要刪。有的內容沒有錯誤,只是因為作者的閱歷和理念各不相同,同一主題的文章行文的表達方式、作品風格不一樣,只要主題明確、表達清楚,從尊重作者、倡導百家爭鳴方面考慮,編輯一般不要按自己的理念和風格去作無謂刪改。
3.不該改的地方千萬不能改。有的編輯形成了“修改過度”的毛病,該改的改了,不該改的也改了,比如說一篇文章的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說是由作者自身的水平?jīng)Q定的,業(yè)內有“改錯不改好”的說法,這種情況下有的編輯越俎代庖,不經(jīng)作者同意就作實質性修改,美其名曰“幫助作者提高水平”。其實這樣做無形中侵犯了作者的作品完整權,不論文章水平是否提高,作者都不見得就同意這樣做。
4.認真審核文章是否存在侵權行為。主要是看文章是否有復制、抄襲他人成果的行為,這既是教育維護作者的需要,也是維護編輯部權益的需要。
署名權是作者著作權利中的基本權利?,F(xiàn)行《著作權法》第10條第2款規(guī)定“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4]在編輯實踐中由署名權而引起的爭議還是不少的,因此在編輯加工時對有關問題要慎重一些。為了避免著作權爭端,一定要有作者的書面授權,不可簡單地按作者口頭意思表示操作了事。
1.保證作者署名準確。在編輯加工時,注意內頁、目錄等中外文的作者署名信息是否一致,稍有疏忽就會出錯,出現(xiàn)類似“何玉林”誤為“何王林”的錯誤,或者產(chǎn)生是一個作者還是多個作者的爭議。
2.合作作者排序及更改須經(jīng)所有作者同意。有的文章是一個團隊的科研成果,作者的署名順序常常備受各團隊成員的重視。首先應按照在原稿中確認的順序進行排序,如果沒有統(tǒng)一意見,可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5]的規(guī)定,可以“按照創(chuàng)作作品付出的勞動、作品排列、作者姓氏筆畫等確定署名順序”。
1.對復制比的把握?,F(xiàn)在不少期刊要求作者文章的復制比不能超15%或者20%這條紅線,超過紅線即視為學術不端,就是抄襲或者剽竊他人勞動成果,不能發(fā)表。關于抄襲或者剽竊的概念,根據(jù)《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就有關著作權問題的答復匯編》(1999年),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說法,都是指將他人作品內容竊為己有并公開發(fā)表。編輯加工文稿時有義務把關,掌握好學術不端的尺度,防止發(fā)表有學術不端嫌疑的作品。
2.核正文章的注釋和參考文獻。編輯加工時一般要對文章審讀兩遍。第一遍是瀏覽,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核實作者使用的注釋及參考文獻,發(fā)現(xiàn)有侵權問題應及時聯(lián)系作者妥善處理。第二遍要逐字逐句地精讀加工,要注意作者是否寫清楚文獻的作者、名稱、出處、時間等。如果格式和要素不全,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作為學術期刊編輯,我們應當自覺遵守,認真學習并在編輯加工等實際工作中加以貫徹,領會著作權法相關精神,嚴格依法辦刊,盡量避免在編輯加工時出現(xiàn)侵權行為。既要維護編輯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要保護作者的合法權益,更要維護編輯部的應有權益。國家立法部門也應當根據(jù)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形勢的需要,做好立法、修法工作,給期刊、編輯、作者甚至讀者各方的相關權益予以法律及政策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