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廣播電視臺
任何一個物體都要在力的作用下才能發(fā)出聲音。人類的言語發(fā)生活動也是如此。在其過程中,制聲、共鳴、構字都離不開氣息,這正是“氣動則聲發(fā)”的道理。生活中人人都會呼吸,但播音時卻感到力不從心。這是一些播音從業(yè)者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這是因為平時人們說話都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句話說完了就自然停下來換氣,而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通常是對稿件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為了能夠完整的表述作品內(nèi)容,常常不敢隨意換氣,導致氣息出現(xiàn)問題,造成這種結果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播音員、主持人在進行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時,對于“氣息”在認識上存在誤區(qū)。
在播音學中,我們通常采用的控制氣息的方式是“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這種呼吸方法在較大程度上借鑒了聲樂和戲曲這兩個藝術門類控制和運用氣息的理論和方法,然而,如果進行仔細地對比和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聲樂表演和戲曲表演從使用目的的角度來看,均屬于“非日常狀態(tài)”的表達,這一點不同于說話,在運用和控制氣息的訓練方法上不太適用于有聲語言藝術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如果完全將聲樂和戲曲表演中的控制氣息的方法運用于播音主持領域,顯然是不科學的。
在戲曲表演藝術當中,常常講究使用“丹田氣”。很多練習者以為,所謂的“丹田氣”,就是把氣儲存在丹田里,而后再實現(xiàn)控制和運用,這樣的理解事實上是不正確的。從人體構造的層面來看,人的肺部是整個呼吸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器官,也是唯一能夠儲存空氣的身體器官。我們通過鼻子吸入空氣,空氣經(jīng)過呼吸道而后全部進入到肺部。與之不同的是,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論認為:所謂的“丹田氣”是指以意識引導而歸于丹田的氣感。這種氣感在意識主導下配合發(fā)勁動作,能使勁力渾厚。可見,所謂的“丹田”則只是一個力量意識點,并非可以儲存氣息的器官,從生理角度也更不存在我們常說的“氣息下沉”“氣沉丹田”之類的可能性。
生活中人人都會呼吸,但是,作為接受過專業(yè)學習和訓練的播音主持從業(yè)者,為什么在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過程中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呢?在工作實踐當中,我們也經(jīng)??梢月牭接胁ヒ魡T抱怨對于氣息不能夠有效控制和運用而常出現(xiàn)氣不夠用的現(xiàn)象,以及在播讀大篇幅的稿件時會出現(xiàn)大腦缺氧等不良反應。導致這類問題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呼吸是一種自律性的生理活動,是一種完全下意識的行為,心理上不會輕易覺察,而在從事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作或播音主持工作時,為了做到表達清晰準確、語言流暢自然、節(jié)奏快慢合宜、情感飽滿充沛,往往在思想上就會背上包袱,這種心態(tài)下常常會造成不敢隨心所欲地自如呼吸,從而導致“不會用氣”“不敢用氣”的現(xiàn)象發(fā)生,也會因此呈現(xiàn)出聲帶疲憊、身心疲累,嚴重者甚至會產(chǎn)生心里陰影,注意力過度關注說話時氣息是否自如,總認為自己播讀稿件時氣息不足或者不能正確運用和駕馭對氣息的控制,形成惡性循環(huán),影響實踐的效果。
這一誤區(qū)主要是指對于增加吸氣量鍛煉方法的概念掌握不確切:如“腹壁站定”“抻住”“托住”“掛鉤”等一系列概念上的認識不夠準確,認為對氣息的良好控制和運用就是要追求持久的、充足的吸氣量,并且認為好的氣息就是體現(xiàn)在一口氣能說多少個字、多長的一個句子。事實上,這樣的觀點是不科學的。氣息訓練應當是系統(tǒng)性的。不僅僅要關注氣息的技術和要領,更重要的是要熟練和系統(tǒng)地掌握:“吸氣”“呼氣”“補氣”“換氣”“就氣”“偷氣”等的方法,并在訓練中形成完整的循環(huán),只有這樣才能在使用時做到游刃有余。
“氣為聲之本,氣乃音之帥?!睔庀⒐倘皇俏覀儼l(fā)聲的根源。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有聲語言表達基本功的核心并非氣息,而是吐字。掌握良好的氣息訓練方法,是為了使其穩(wěn)定、均勻,有基本的控制能力,而最終目的是更好的服務于有聲語言表達。因此,克服心理、生理以及認知上的一切緊張、僵硬和偏差,走出那些常見但不易被我們所注意到的誤區(qū),才能使訓練更加科學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