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民英 張 宏 孟凡威
肺間質纖維化是一種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肺間質,造成彌漫性肺泡炎[2]。長期的肺損傷導致修復生成的纖維蛋白無法被溶解,逐漸轉變?yōu)榉卫w維化,多見于成年人,好發(fā)于50歲以上,有時也會發(fā)生在兒童身上。小兒肺間質纖維化屬特發(fā)性肺間質性肺炎,病因至今仍不明確,與多種因素有關,可能是慢性彌漫性間質肺炎的終末階段,死亡率很高[1]。在傳統中醫(yī)中,對該病的臨床癥狀描述可見于“肺痹”“肺痿”“咳嗽”“喘證”等疾病中,且認識各有相似和不同之處。為了從中醫(yī)的角度出發(fā)探究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辦法,近年來的研究逐漸增多、完善,闡述了特發(fā)性肺間質性肺炎的中醫(yī)的致病機理。本文將在中醫(yī)理論基礎上,對小兒肺間質纖維化的發(fā)病機制研究進行綜述。
《黃帝內經》中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描述,表現了正氣在抵御邪氣入侵中的重要作用。在傳統中醫(yī)理論中,正氣指的是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腑臟的陰陽氣血功能,是發(fā)病的內因,影響著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小兒肺間質纖維化的病位主要在肺,與脾臟、腎臟也有著密切的聯系。肺、脾、腎的虧虛是小兒肺間質纖維化的內在因素[3]。
1.1 脾虛是肺間質纖維化形成的重要機制脾屬土, 肺屬金,肺、脾由經絡相連,常說“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肺主氣,脾生氣,兩者密不可分[2]。肺氣是宗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呼吸、貫心脈、行氣血等的作用。肺氣要跟脾化生的水谷精氣結合才能形成宗氣,而脾氣要上輸于肺,才能隨肺氣遍布全身[10]。 如果肺功能長期受損,肺氣虧虛,會導致肺氣失其所主、宣降無力、氣機郁滯,從而對脾臟的功能造成損害,影響了脾氣的生成;而脾功能異常,脾不能生成足夠的水谷精氣,失去了對肺的滋養(yǎng),甚至造成肺病[3]。長期下去,形成惡性循環(huán),肺、脾更加虧虛,從而影響了肺間質的纖維化。
1.2 腎虛是肺間質纖維化遷延難愈的關鍵腎屬水, 肺屬金, 《類證治裁》中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 腎主納氣, 陰陽相交, 呼吸乃和”的說法[15]。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呼吸的深度是由腎氣維持的。腎氣充盈,有利于肺氣清肅下行,參與氣體的交換。肺、腎相配合, 正常的呼吸活動才能進行。腎是一身陽氣、陰氣之本,肺臟虛衰,會累及腎臟,使腎功能受損、無法納氣,加重呼吸障礙;而腎臟虛衰,就無法化氣行水、上滋肺陰,加重了肺的虧虛[9]。
肺、脾、腎三者關系緊密,相互影響,其中一個臟器虧虛就會影響另外兩個,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三臟俱虛。且過程中還會形成痰、瘀,會反過來加重病情。
《黃帝內經》中有“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說法,由于脾肺虛虧,聚濕成痰,痰飲其性黏滯, 易阻絡影響氣之運行, 而至氣機不暢;而氣為血之帥,氣滯必然會導致血瘀,瘀血阻于肺絡,布津不暢,日久會聚濕生痰?!胺文I陰虛, 痰瘀伏絡”是小兒肺間質纖維化的重要病機[7]。
2.1 瘀血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瘀血是指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沒有及時消散,或者血行不暢,瘀滯在經脈或者是臟腑組織里[4]。瘀血是疾病過程中的病理產物,行氣不暢、陰陽氣虛、運血無力、血熱、血寒等均可導致瘀血形成[7]。《素問·經脈別論》中說:“脈氣流經, 經氣歸于肺, 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這句話是說全身的血液要匯積于肺,然后通過肺的呼吸隨肺氣流向全身。肺氣虧虛,肺的朝百脈作用受到影響,不能行氣血,肺絡阻滯,就會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之后,又會影響和加重氣機郁滯,導致血液運行失常,且瘀血失去了滋潤作用,會影響新血的生成,加重了肺氣虧虛和肺的損傷。
2.2 痰濁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痰濁即穢濁之邪,是疾病過程中的另一重要產物[2]。小兒肺間質纖維化常常會有咳嗽癥狀,《金匱要略》就有“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臥”等痰濁阻肺的記載。痰濁形成與肺、脾、腎的功能失調有重要關系,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腎為生痰之根”之說[4]。脾虛失運,失去了升清降濁的功能,聚濕成痰,上泛于肺;而肺氣虧虛,失去宣降能力,津液停聚,變?yōu)樘禎幔荒I臟虛衰,無法化氣行水,水液停蓄,成為痰濁[8]。而痰濁的形成,停留于肺,又會阻塞氣道,加重肺氣虧虛和肺損傷。
2.3 痰瘀互結的影響貫穿疾病始終痰和瘀常常相伴而生,可以互相轉化,互相影響。痰濁能夠影響氣機升降,痰飲隨氣流行,痰阻氣滯就會造成血瘀;而瘀血形成又會影響和加重氣機郁滯,津液凝聚又會產生痰濁。濕聚為痰,血滯為瘀,痰可礙血,瘀能化水,痰瘀水濕互結,與外邪相和膠著,導致病程纏綿,頑固不愈,貫穿于小兒肺間質纖維化疾病過程的始終。
中醫(yī)學認為,邪氣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黃帝內經》中有“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的描述,將邪氣分為內邪和外邪[7]。內邪指的是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臟腑功能異常而形成的邪氣,是疾病的病理產物;而外邪指的是外界環(huán)境中的不利因素。環(huán)境污染的加重會加大塵土、霧霾進入肺的幾率,損傷肺功能;病毒、細菌、真菌的感染以及其他外邪的侵襲也會加重肺損傷;這些外邪入侵會造成肺氣虛虧、邪氣留戀,再加上機體御邪能力低下,容易招致外邪侵犯,加重正氣虧虛,從而致使疾病發(fā)生[7]。
小兒肺間質纖維化的起因正是邪盛正衰,而反復感邪又是導致肺間質纖維化逐漸加重的重要因素[10]。
綜上所述,小兒肺間質纖維化是一種原因不明、預后不良的間質性肺炎,近年來該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給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通過對該病中醫(yī)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可以從中醫(yī)的角度,為該病的治療提供獨特的思路?,F代臨床將中醫(yī)的病機歸結為氣陰損耗、肺燥津傷和陽氣受損、肺氣虛冷。主要是本虛標實所造成的,虛在肺、脾、腎虧虛,實在痰、瘀壅結,正邪并存,肺絡痹阻。因此,要提高身體素質,防止正氣虧損;同時要加強對孩子的看護,防止邪氣侵襲;當發(fā)生咳痰等癥狀時,要及時就診治療,防止瘀血、痰濁的大量形成,加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