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娟 張新成
【摘要】目的: 觀察不同用藥方式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從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隨機抽選48例(48只眼)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排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24只眼),其中對照組予那他霉素抗真菌治療,觀察組予那他霉素聯(lián)合氟康唑抗菌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的83.33%,且觀察組患者治愈時間、治療后視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那他霉素聯(lián)合氟康唑抗菌治療法對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效果佳,利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預后。
【關鍵詞】真菌性角膜炎;那他霉素;氟康唑;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4-075-01
真菌性角膜炎早期癥狀較輕,但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引起角膜穿孔等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導致失明[1]。因此,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應盡早治療,控制病情發(fā)展。我院近年來在對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上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現(xiàn)將不同用藥方式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療效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中隨機抽選48例(48只眼)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排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24只眼)。對照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20-67歲,平均(43.51±2.31)歲;觀察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21-67歲,平均(43.49±2.28)歲。所有患者經(jīng)診斷均為中度真菌性角膜炎[2]。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清創(chuàng)、灼燒
所有患者首先均要進行角膜清創(chuàng)和碘酒灼燒,即先將角膜病灶區(qū)壞死組織清理刮除干凈,然后用棉簽蘸取2%的碘酒灼燒潰瘍處3分鐘,灼燒完畢后再用大量生理鹽水對灼燒區(qū)進行沖洗,1次/周,直至痊愈。
1.2.2抗真菌治療
對照組予那他霉素抗真菌治療,即在清創(chuàng)和灼燒后予5%的那他霉素滴眼液(北京銀建藥業(yè)有限公司)滴眼,1-2滴/次,1次/2h,重度患者1次/h。觀察組予那他霉素聯(lián)合氟康唑抗菌治療,那他霉素滴眼液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予0.5%的氟康唑滴眼液(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滴眼,1-2滴/次,4次/d,重度患者6次/d。兩種滴眼液使用時間要間隔10min及以上,待病情好轉后逐漸減少用藥次數(shù)。另外,在滴眼基礎上予0.2%氟康唑氯化鈉注射液(天津華津制藥有限公司)0.3ml進行球結膜下注射,每兩天一次,當癥狀改善后適當延長用藥間隔時間,直至潰瘍愈合。
1.2.3支持治療
在抗真菌藥物治療足量、足療程的同時所有患者均視病情給予左氟沙星、貝復舒滴眼液治療以及口服消炎止痛片藥、維生素、彌可保片等全身支持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療效標準為[3]:臨床癥狀消失,潰瘍愈合,熒光素染色陰性為治愈;臨床癥狀減輕,潰瘍部分愈合,熒光素染色陽性為好轉;臨床癥狀無改變,潰瘍擴大或穿孔,角膜病灶刮片顯示有真菌菌絲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實驗所得所有數(shù)據(jù)均利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為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另外,觀察組治愈時間為(21.41±6.47)天,短于對照組的(29.47±6.33)天,治療后患者視力為(0.43±0.11),優(yōu)于對照組的(0.36±0.09),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愈時間(t=4.362,P<0.05,),視力(t=2.413,P<0.05)。
3討論
真菌性角膜炎致盲率較高,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局部使用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如多烯類、咪唑類、嘧啶類。其中多烯類藥物可以與真菌細胞膜中的麥角固醇相結合而增加真菌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細胞內容物流出,從而達到抗菌的作用。咪唑類藥物則可以抑制真菌細胞壁上麥角固醇的合成,破壞真菌細胞的完整性,從而抑制真菌細胞的生長、繁殖[4]。本研究中采用了多烯類中的那他霉素和咪唑類中的氟康唑,并采用了單獨用藥和聯(lián)合用藥兩種用藥方式,結果發(fā)現(xiàn),兩種用藥方式均有一定療效,但觀察組(聯(lián)合用藥)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單獨用藥)的83.33%,且患者治愈時間、治療后視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紤]是因為那他霉素雖然黏度高,可以較好地附著于病灶處,從而延長藥物作用時間,但是其組織通透性差,不易被眼組織吸收,在眼內液中難以達到有效治療濃度。而氟康唑則具有廣譜抗菌、組織穿透性強、起效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可以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既避免了那他霉素難以達到有效濃度的缺點,也彌補了氟康唑對部分曲霉菌、鐮刀菌不夠敏感的不足。此外,由于無論是那他霉素還是氟康唑,都有一定毒性作用,如果直接在前房內或者玻璃體內注射,不僅療效差,且會產生毒性。因此,本文中采用了那他霉素滴眼的給藥方式,氟康唑則采用了滴眼和注射給藥兩種方式,從而使兩種藥物都能充分發(fā)揮療效,提高治療有效率。
綜上所述,那他霉素與氟康唑聯(lián)合用藥的方式治療真菌性角膜炎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白利廣.不同用藥方式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5,33(11):1226-1230.
[2]陳輝.聚維酮碘外用聯(lián)合抗真菌藥物治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4):223-225.
[3]白利廣,辛鑫.角膜基質內注射不同濃度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7,35(2):165-169.
[4]白利廣,夏建樸,王峰等.角膜基質內注射氟康唑聯(lián)合匹馬霉素滴眼液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6,24(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