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泉中心小學地處全國著名的蘇區(qū)、紅色旅游勝地——連城縣新泉鎮(zhèn),位于205和319國道的交匯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成就了該校獨特的辦學特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學校”品牌。在十幾年的品牌經營后,該校成為一所充滿“紅色”文化的知名老校。
關鍵詞:優(yōu)化環(huán)境;校本課程;德育實效
長期以來,我校遵循“以德立校、以德育人、發(fā)展特長”的辦學思想,依托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yōu)勢,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及行為特點和學校實際,以創(chuàng)建革命傳統(tǒng)教育特色學校為突破口,緊緊圍繞“紅色傳統(tǒng)革命教育”這一主線,注重紅土地上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豐富紅色教育的內涵,擴展紅色教育的外延,逐漸形成一條適合我校的特色發(fā)展之路,全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提升辦學品位。
一、 依托紅色資源,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為了優(yōu)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使其具有紅色基調,我校盡量讓校內的一草一木、師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紅色元素,充滿紅色氛圍。
(一) 懸掛肖像格言
讓每一堵墻會說話,都能發(fā)揮紅色育人的目的,于是我校在師生經常出入的通道、教室、走廊等墻上懸掛了極具紅色內含的名言警句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肖像、生平簡介,讓每個紅土地上的“新泉娃”沐浴在濃郁的紅色文化氣息之中。
(二) 打造紅色景觀文化
學校建成“小紅星”導游室,室內內容真實,內涵彰顯,是“新泉整訓”精神濃縮。課余時間,學生通過參觀學習,追憶歷史的足跡,反思自身的不足,起到了應有的教育效果。
(三) 建立“小紅星”廣播站
學校少先隊廣播室每天定期宣講紅色故事、播放革命歌曲,渲染紅色文化氛圍。
(四) 創(chuàng)建獨特的班級文化
制定“特色班級”評比方案,每個班結合班主任特點,根據(jù)學生實情,找準特色創(chuàng)建點,以紅色為主色調,建立健全班風、學風、班級公約等隱性的項目,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活動;布置“班級紅色墻”,記錄班級學生的成長歷程,充分讓“班級紅色墻”富有生命,從而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班級文化。
積極推進班集體建設。在教室布置中開設紅色教育板塊,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紅色文化建設,通過班訓、班風、學風的建設來體現(xiàn)隱性紅色文化。教室成為學生表現(xiàn)自我、優(yōu)化個性的紅色場所,每一面墻壁都記錄學生成長歷程中紅色文化的聲音、提升班級文化內涵。
(五) 建立“東山樓”???/p>
“東山樓”??總€月發(fā)行一期,每期最少有兩篇以上的革命故事,宣揚紅色精神,讓學生在紅色文化中學習、生活。
(六) 用好校外德育基地
學校與新泉紀念館簽訂協(xié)議,將當?shù)氐摹巴撇菔摇薄凹t四軍司令部”“張氏家廟陳列室”“萬人臺”等作為校外德育基地,經常組織學生參觀,要求學生撰寫日記和觀后感,使校外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二、 依托紅色資源,構建起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的校本課程體系
(一) 開發(fā)出以“紅色新泉”為主線的系列校本教材
以“紅色新泉”為主線,通過走訪“望云草室”“萬人臺”等革命舊址和新泉鎮(zhèn)老紅軍,收錄整理新泉革命故事、傳記、歌曲等編寫了“我愛紅土地”系列校本教材。為了陶冶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將系列校本教材引入不同年級的學科教學中。一年級使用《新泉民謠》;二年級使用《紅色新泉》;三年級使用《新泉名人》;四年級使用《橋鄉(xiāng)新泉》;五年級使用《新泉美食》;六年級使用《新泉名勝》。
(二) 打造出紅色校園文化的新理念
1. 提煉出具有紅色元素的校園文化核心內涵
(1)理念內核:信念、理念、堅強、奮斗、務實。
(2)理念核心:為民、勇猛、頑強、吃苦。
2. 提煉出具有紅色文脈的辦學理念
(1)辦學理念及特色
理念:德才兼?zhèn)?、誠信守紀、勤奮開拓、追求卓越
特色:循足跡 繼傳統(tǒng) 做新人
(2)三風及校識
三風
校風:厚德博學 求實創(chuàng)新
師風:廣博精湛 探索奉獻
學風:勤學善思 合作探究
校識: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理念,設計獨具特色的?;?、校歌,讓全校師生清楚?;?、校歌的內涵及象征意義,要求人人都必須會傳唱校歌。
校徽:紅色的圓形太陽造型意寓著學校就像太陽一樣,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積極貢獻,并溫暖人心;同時也寓意新泉是紅土地,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特色校的體現(xiàn),也代表著黨和國家的關懷,學生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健康而茁壯地成長。
校歌:題目《求學爭當好少年》,“群山環(huán)繞碧水中流,秀毓我新泉,滔滔生命奔騰不息,奮發(fā)莫等閑。少年,少年,奮進勇向前;春煦秋陽風華意氣,求學當少年,民族復興歷史重任,全在我們之肩。少年,少年,奮進勇向前?!?/p>
(三) 辦學愿景
紅色文脈 書香校園 儒雅教師 涵養(yǎng)學生
三、 依托紅色資源,重塑學生形象,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一) 將紅色資源運用于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教育之中
學校把《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制成版面,張貼在教室黑板兩側的墻上,成為校本德育的又一內容。在班級管理中,進行爭創(chuàng)“小紅星”班集體評比活動,從“活動出勤、衛(wèi)生保持、學習紀律、文明禮儀”等四個項目對班級進行星級考評,同時與紅色班級文化建設結合,從而推動校園革命傳統(tǒng)文化建設工作不斷向縱深發(fā)展。
(二) 將紅色資源育人有機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
開發(fā)利用紅色資源,發(fā)揮有限的紅色資源于學科課堂教學之中,讓紅色資源在各學科教學中重獲生命,如:語、數(shù)和綜合學科等教研組根據(jù)學科特點,組建研究性學習小組,探研紅四軍的歷史、賞析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詩詞;音樂學科賞析紅歌、傳唱紅歌、接受紅歌的革命洗禮等等。
(三) 將紅色資源育人與市“紅土書香”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紅色經典書目,及學校出面與鎮(zhèn)政府管轄下的文化站紅色資源閱覽室簽訂合同,讓全校師生都能借閱,隨時都可徜徉在紅色經典的海洋中。結合市開展的“紅土書香”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爭做紅娃”“書香班級”“紅色讀書之星”等系列評比活動,激發(fā)全校師生閱讀熱情。
參考文獻:
[1]趙興元,何志明.內外兼修強素質規(guī)范管理促發(fā)展[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12.
作者簡介:
李育華,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新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