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瑤
摘 要: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在各大高校,暴力事件時有發(fā)生,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各級教育管理部門采取各種措施預防及治理校園暴力事件,但收效甚微。文章從心理預防機制建設角度研究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措施,從家庭、學校、社會及大學生自身四方面分析校園暴力形成的心理誘因,對預防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途徑
一、相關概念
校園暴力是指在校園或校園周邊對他人進行暴力性侮辱、打罵、強奸等行為,不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上的,都屬于校園暴力行為,都會對受害人造成極大傷害。校園暴力的特點一般表現(xiàn)為偶然性、報復性、組團性等。
心理預防機制主要是運用一定心理技術幫助個體建立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修養(yǎng),提高控制力及適應力,最終目的是使個體在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的范圍內做出正確行為。心理預防機制建設的目標是幫助高校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克服不良行為;長期目標是幫助其健康成長及全面發(fā)展。
二、高校校園暴力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高校校園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成因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及高校學生自身,校園暴力形成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方面的心理誘因
家庭是個體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方面的心理誘因是導致校園暴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校園暴力的家庭方面心理誘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家庭結構缺陷。隨著離婚率的升高,直接受父母離婚影響的是孩子,原本完整的家庭被打破后,孩子們會產生心理失衡。這種失衡會造成他們出現(xiàn)緊張、消極、焦慮、恐懼、自卑等心理,甚至對生活、學習等失去信心,逃避來自外界的各種事情。如果不能及時緩解這種心理失衡的狀態(tài),就會形成病態(tài)人格,有可能會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②家庭教育的失敗。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影響青少年“三觀”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家庭教育對青少年道德感、法制感的形成至關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使青少年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形成樂觀、堅韌、寬容的健康人格,更多地習得社會化過程中的優(yōu)良方面。反之,失敗的家庭教育往往會將孩子引入歧途,使孩子養(yǎng)成自私、任性、驕縱、霸道的性格,溺愛與放縱使孩子的占有欲及霸道性格逐漸形成。長此以往,家庭教育培養(yǎng)出的這種性格會擴張到校園中,引起嚴重的校園暴力行為。
(二)學校方面的心理誘因
正規(guī)化的教育來自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動力,學校教育直接影響學生社會化進程及人生發(fā)展軌跡。校園暴力成因中的學校方面的心理誘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嚴重。一直以來,學校教育的目標偏離素質教育范疇,缺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培養(yǎng)體系。對學生德育的忽視勢必使教育目標偏離人的全面發(fā)展軌跡。學校德育應注重落實人生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tǒng)的美德教育和倫理學教育,而很多學校對這類德育課程的開設往往應付了事,理論大于實踐,單調、枯燥的課程使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德育的內涵。德育的嚴重形式化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yǎng)成,容易滋生校園暴力。②教師的德育不到位。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樣,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tài)度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品格的形成,部分教師的德育不到位,沒有從心底里將德育放在教書育人的重要位置。一味強調分數(shù)的應試教育,會間接地將重視分數(shù)的態(tài)度傳遞給學生,成績差的學生得不到關愛及耐心的說服教育,定會留下隱患。③應試教育的陰影。部分成績差的學生在他人的譏諷與批評中漸漸偏離正常的軌道,為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漸漸成為校園暴力的制造者。
(三)社會方面的心理誘因
網絡時代的來臨,青少年更多地通過網絡接觸社會,一些不良之風在網上蔓延,使辨別是非能力較弱的學生盲目模仿?;诖耍@暴力的社會方面的心理誘因主要包括:①暴力文化的影響。影視作品、綜藝節(jié)目、小說、新聞等充斥著暴力色彩。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對暴力內容無法辨別,部分青少年崇拜暴力事件中的暴力行為,有意模仿,促進了校園暴力的滋生。②網絡不良文化的影響。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青少年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尋求新鮮感,也尋求刺激感,同時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部分青少年喜歡暴力刺激的項目,接受其中槍戰(zhàn)、屠殺、幫派等自認為酷的因素,隨之將網絡世界虛擬的內容帶到現(xiàn)實世界中,模仿暴力內容,校園暴力由此滋生。③校園周邊環(huán)境惡化。高校校園周邊被一些商家看中,開設一些娛樂場所,如網吧、酒吧、KTV等。這些場所用各種營銷方式吸引著大學生前去消費,吸毒、賭博、賣淫、醉酒、打架斗毆等不良現(xiàn)象充斥其中,使大學生深陷其中。
(四)大學生自身的心理誘因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與生理上逐漸成熟,心理狀態(tài)也發(fā)生著改變,這一階段的大學生獨立意識較強,但辨別是非及控制能力較差,面對誘惑與刺激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在這種狀態(tài)下,產生校園暴力的心理誘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挫折感是校園暴力的導火索。當目標沒有實現(xiàn)時,大學生會產生挫折情緒,如果不及時釋放負面情緒,就容易產生報復心理。大量校園案例分析證明,高校校園暴力事件及行為的發(fā)生多數(shù)是由大學生挫折情緒不能及時緩解導致的。②精力偏差與自控力差等的矛盾。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精力過剩的階段,不能有效調節(jié)過剩精力;心理狀態(tài)不斷變化又不能很好控制;獨立意識強,但自我評價過高,不能明辨是非。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大學生在問題意識及心理情緒上產生偏差與矛盾,容易被外界刺激而發(fā)生沖動行為。③性機能發(fā)育成熟與性道德觀念形成較晚的矛盾。大學生處于性生理基本成熟但性心理仍不成熟的階段,希望得到異性的肯定,并被接納。但由于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其不能正確認識兩性問題,形成了不良價值觀,產生一系列暴力行為。
三、高校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的建設
高校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建設對解決高校校園暴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心理預防機制建設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一)心理預防機制建設的原則
心理預防機制建設的原則主要包括:①心理溝通原則。主客體之間通過語言表述行為,相互交流情感與認知,了解彼此的心理狀態(tài)與需要,最終達到彼此認同。②教育保護原則。心理預防機制建設要以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為出發(fā)點,通過教育手段保護其合法權益,以教育為手段從根本上減少大學生暴力行為的發(fā)生。③及時防治的原則。預防是減少校園暴力傷害的有效手段,心理預防機制建設就是要通過溝通、教育等方式引導大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使其身心朝著健康軌道發(fā)展,通過心理干預來積極預防暴力行為。④綜合治理的原則。大學生心理預防機制建設不單單是學校的事情,更是政府、社會、家庭的事情,學校要綜合各方的力量,共同構建大學生心理預防機制,綜合治理校園暴力的發(fā)生,為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高校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構建的內容
高校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建設高校校園暴力的心理預警機制。預警機制建設要求高校對校園暴力事件進行早預防、早治理,一旦發(fā)現(xiàn)暴力苗頭要及時制止,將其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這就要求高校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預機制,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對情緒波動較大、行為異常的學生及時給予干預,通過教育引導及心理建設等幫助其恢復正常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②建立高校校園暴力的心理防范機制。心理防范機制的建設要求高校教會大學生如何自我保護,如何處理同學間的矛盾,如何避免危險情況對自身的傷害。同時,要教給大學生緊急避險及應對校園暴力的方法與技巧,正確預防與處理校園暴力有可能帶來的傷害。③建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長效發(fā)展機制。長效發(fā)展機制的建立包含教師和學生心理健康的共同性,使其提高心理健康的免疫力;與此同時,要進行尊師重道教育,樹立良好的教師尊嚴與形象,使教師的心理健康長效發(fā)展;建立大學心理健康檔案,及時跟蹤調查發(fā)生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早發(fā)現(xiàn)校園暴力的發(fā)生動機。
(三)高校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構建的路徑
構建高校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的路徑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①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強化對大學生生命價值及傳統(tǒng)倫理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有價值的部分。首先,開展生命教育,使大學生真正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開設人性化教育課程,感受生命的光輝與人性的魅力,使大學生擁有更多的人文情懷;開設心理咨詢及教育工作,使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遠離校園暴力。其次,加強高校德育的實質性內容,增強其說服力與吸引力,使德育內容真正內化到學生的認知體系中去,增強其責任感、求知欲、感恩意識等。最后,認真抓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要與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并設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機構。②建立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的工作機制。加強學校的教育督導工作,建立與家庭共同教育的聯(lián)動機制,加強社會對大學生的保障工作,優(yōu)化學校周邊環(huán)境,凈化社會文化傳播環(huán)境,阻斷不良文化對青少年的傳播渠道。③努力做好對常見人格障礙群體的教育疏導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其走向正常的人格。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校園暴力的心理誘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自身。高校應建立校園暴力心理預防機制,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 璐,蔣 善,張衛(wèi)紅.中學校園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0):17-19.
[2]李進忠.減少學生校園暴力行為傾向的有效策略——美國的經驗[J].基礎教育參考,2004(10):21-23.
[3]鄭 重.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探析——兼談高校暴力事件之根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0):42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