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昆龍
摘 ?要:體操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在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體操評價體系對提高體操教學質量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對比分析法對山西省5所二本體育院系體操課程教學評價類型、方法和內容進行了了解,找到其中的共性和差異,并為長治學院體操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二本體育院系 ?體操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8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137-02
體操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并且對培養(yǎng)合格體育教師而言,有十分特殊的作用。隨著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改革深化和完善,對體操課程教學評價現(xiàn)狀、教學評價存在的優(yōu)勢和不足,以及教學評價的發(fā)展趨勢進行討論。本研究通過山西二本體育院系體操課程的教學評價類型、方法和內容的對比分析,了解長治學院同水平體育院系體操評價整體情況,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性和區(qū)別,為長治學院體操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山西省5所二本體育院系體操課程的教學評價類型、方法和內容為研究對象。本文運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綜述法、訪談法和對比分析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教學基本情況對比分析
2.1.1 體操課時安排和教材選用對比分析
根據調查可知,這5所二本院校體操必修課的課時差異比較大。其中最少的是晉中學院只有34學時,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共17周,每周2個學時。而最多的是長治學院,達到了104學時,共大一2個學期,每學期13周,每周4個學時。大同大學體操課安排兩學期,每學期17周,每周2個學時。而呂梁學院兩學期,每學期16周,每周2學時。運城學院安排兩學期,每學期16周,但第一學期每周4學時,第二學期則每周2學時,共96學時。5所院校統(tǒng)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童昭剛主編的《體操》(第三版)。
2.1.2 體操教學內容對比分析
5所學校的教學內容整體上差異不大,包含很多相同內容,這也延續(xù)了部分傳統(tǒng)體操教學內容。其中共有的體操內容包括理論、隊列隊形、徒手操、技巧、雙杠、保護與幫助,其中保護幫助貫穿在理論課教學和技術教學之中。5所院校的體操教學內容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單杠和支撐跳躍項目則有部分院校并沒有開展。大同大學和晉中學院并沒有開設支撐跳躍動作的教學,只有呂梁學院和長治學院開設了單杠項目。其中,大同大學則加入大眾健美操教學,運城學院和長治學院則開設了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
2.2 體操評價體系對比分析
2.2.1 不同院校體操評價類型和評價方法對比分析
調查可知,5所院校都采用了終結性評價的評價類型,也就是傳統(tǒng)的期中、期末考核模式。體操教學分為基本體操教學和技術教學兩部分,而兩者大都采用平行教學,然而基本體操包含許多單元板塊,所以在基本體操考核中會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也就出現(xiàn)了呂梁學院、運城學院和長治學院采用的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2種評價類型。
5所院系的體操評價方法全部采用了教師評價的方法,并未出現(xiàn)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教師評價的優(yōu)點在于教師教學和考核經驗豐富,且教師評價標準相對比較固定,方法操作簡單易行,但是教師的主觀性是客觀存在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影響學生成績的。學生互評則要求學生具備較扎實的體操理論基礎和較高的體操裁判能力,如果在體操教學中并沒有對學生相關方面的培養(yǎng),很難形成公平合理的評價方法,所以說這種方式在現(xiàn)實中很難操作,可行性不強。
2.2.2 不同院校體操評價內容及成績結構對比分析
根據表1顯示,5所院校的體操成績構成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各有特點。主要分為平時表現(xiàn)、理論成績和技術技能三部分,其中在技術技能上的成績分布都占到一半或以上,這也符合體操技術科的教學特點。
平時表現(xiàn)上都在10%~20%之間,其中晉中學院更注重平時的學習態(tài)度和課堂表現(xiàn)。但在理論課成績方面,大同大學和晉中學院所占的比列較大,而長治學院已經取消了理論考試。
在技術技能考核中主要有基本體操、技術和教學技能3個方面。其中基本體操的占比在10%~20%之間,基本體操考核內容主要包括隊列隊形、徒手操。技術考核主要是技巧、跳躍、雙杠、單杠成套或單個動作,具體的考核內容主要根據其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男女生之間的動作也有較大差異。教學技能方面主要包括教學實習的表現(xiàn)和保護與幫助的考核,其中大同大學和晉中學院沒有此項內容的考核,呂梁學院只有對保護幫助方法的考核,長治學院只把教學實習作為該部分的考核內容,運城學院則教學實習和保護幫助的考核都納入到了評價體系中。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5所二本體育院系所用體操教材一致,但課體操時安排設置差異較大,其中共有的體操內容包括理論、隊列隊形、徒手操、技巧、雙杠、保護與幫助,大同大學和晉中學院并支撐跳躍動作的教學,只有呂梁學院和長治學院開設了單杠項目,只有運城學院和長治學院則開設了教學實習環(huán)節(jié)。
(2)呂梁學院、運城學院和長治學院采用了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2種評價類型,而大同大學和晉中學院只運用終結性評價。5所院校評價方法相對單一,只采用了教師評價一種。
(3)5所院校的體操成績構成上主要分為平時表現(xiàn)、理論成績和技術技能三部分,其中在技術技能上的成績分布都占到一半或以上。長治學院并沒有理論考核,大同大學和晉中學院并沒有教學技能相關內容的考核。
3.2 建議
(1)進一步拓展新的評價類型,不只是簡單地沿用傳統(tǒng)終結性評價,可以嘗試采用進步度評價、形成性評價等相結合的評價類型。
(2)采用多種體操評價方法,不要只采用教師評價這種評價方法,在加強學生對體操認知程度的基礎上,可以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的方法,并加以權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長治學院應加強體操理論課的學習和考核,并適當加入保護與幫助技能的考核,以及適當降低技術內容的成績占比。
參考文獻
[1] 張繼生,楊麟.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現(xiàn)狀及改進方法 [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5):106-108.
[2] 王文生.高等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課程技術考核改革的實驗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6):97-99.
[3] 商汝松.新時期高校體操普修課程考核評價模式的研究[J].運動,2011(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