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鵬
(韓國建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韓國 首爾 100744)
設計作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是人類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本能。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浪潮,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概念應運而生,并且在構建人類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業(yè)革命以來,設計都是以滿足私人需求為主要出發(fā)點,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及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對于精神需求的滿足上升到了新的層次。為適應社會需求的轉變,設計從最初滿足個人的利益開始轉向滿足公眾的利益,其服務對象從個人上升到集體,開始追求大眾的利益、尋找社會的價值、保證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等,公共設計開始成為重要的設計領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針對“公共設計”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在中國,對于公共設計的理解大多偏向于公共藝術設計方面。其實,公共藝術只是公共設計眾多領域中的一種,單純地把公共藝術設計看作是公共設計十分片面。當前,針對公共設計較為普遍的認知是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空間的各類設計,我們可以統(tǒng)稱為“公共設計”,此概念強調了公眾的參與和認同感,同時明確了設計的對象為公共空間,這就簡單概括了公共設計的2個重要方面,即“公眾”和“公共空間”,這是公共設計的核心服務對象和實踐載體。日本和韓國的城市化進程較早,并且在公共設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將公共設計定義為“為了提高由國家及地方自治政府制作、設置、運行、管理,由國家或國民使用的空間、設施、用品、信息等具有審美性及功能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從中可以看出,無論中國還是韓國,對公共設計的定義都強調了其對象的廣泛性和需求的多樣性。因此,與單一門類的設計相比,公共設計是融合了多種設計類別的綜合性設計領域,其包含了空間、事物、形象等多重設計,其設計過程需綜合考慮社會、人文、歷史等環(huán)境要素,同時需權衡各階層的不同需求特性,并尋求最恰當的解決方式。
工業(yè)革命之后,設計師把重心過分集中在單體對象的功能及合理性設計上,缺乏對設計對象周邊環(huán)境及影響關系的分析,由此出現各構成要素互相沖突、整體運行效率低下、職能配置不協(xié)調等問題。因此,擺脫單一的對象設計,轉而從整體思考公共設計的發(fā)展成為設計界的普遍共識。
所謂的整體設計(Total Design),是指要擺脫個體實施完成設計的設計方式,形成將對象之間的關系和所圍繞的內容一并進行思考的設計方式。如果說現有的以個體為中心的設計是一種單方面的演繹,整體設計便是具有歸納性質的、全面相互作用的外向型綜合性設計的一種全新的演繹方法。公共設計由于其服務對象的廣泛性,設計過程中需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綜合考慮不同用戶的行為特征,為用戶提供適合自己的空間體驗。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移動網絡及物聯網等技術的發(fā)展,公共設計中對于固定對象的設計漸漸模糊,設計對象也不僅局限于實體設計,對于對象周邊的環(huán)境、關聯要素,人與對象的交互關系等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科學合理地統(tǒng)籌公共設計過程中不同設計對象的關系是公共設計成功的保障,整體設計的核心理念是強調整體的相互作用,主張全面、系統(tǒng)、多角度地處理設計對象之間的關系。因此,整體設計的概念是公共設計成功開展的保障,是公共設計成功的根基。
以倫敦步行計劃項目實施為例,它以城市的公共設計為依托,同時融合了奧運會、徒步運動、增進健康等公共事件,將公共活動與城市基礎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將奧運會與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愿景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意在將倫敦建成一個宜居城市。整個設計過程中多方協(xié)調合作,包括民間、政府、設計師、分析師、生產、維護等,團隊之間整合規(guī)劃,共同服務于倫敦步行計劃項目,為倫敦市民提供了一個綜合全面的公共服務體驗。
目前,中國對于公共設計的分類主要分為公共空間設計、公共設施及服務設計、公共藝術設計3類,從構成分類上可以看出公共設計在中國主要定位在空間設計上,而韓國對于公共設計的分類則更具體:①城市景觀規(guī)劃(面性景觀規(guī)劃、線性景觀規(guī)劃、點性景觀規(guī)劃);②公共空間設計(道路、廣場、水邊空間、公園、公共閑置地);③公共建筑設計(行政空間、文化空間、福利空間、醫(yī)療空間、教育空間、交通空間);④公共設施設計(步行設施、交通運輸設施、休息設施、衛(wèi)生設施、販賣設施、管理及供給設施);⑤公共媒介設計(指示/引導媒介、室外廣告媒介、行政功能媒介、環(huán)境裝飾媒介);⑥公共用品設計(行政用公共物品、個人用公共物品)。從韓國對公共設計的領域劃分可以看出,其涉及的設計領域更加全面,內容包含空間環(huán)境、產品和視覺傳達設計等,幾乎涵蓋了常規(guī)認知的全部設計領域,而中國對于公共設計的分類也被涵蓋在內。因此,針對此分類標準進行整體設計的應用探討更具有全面性。
城市是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空間,是公共設計最基礎的承載空間。一個良性的城市一定是集成多階層、多群體、多需求的綜合性空間,如果設計只集中于特定對象,缺乏整體規(guī)劃,一旦城市空間達到飽和狀態(tài),藏于其中的利益沖突及不和諧的情況便會出現。城市景觀規(guī)劃包含眾多構成要素,宏觀上包含綠地區(qū)、景觀區(qū)、歷史文化區(qū)、規(guī)劃開發(fā)區(qū)、開發(fā)限制區(qū)、住宅區(qū)、工業(yè)區(qū)、商業(yè)區(qū)等,微觀上又包含了歷史遺產、建筑物、室外廣告、景觀、地標等,為實現各構成要素的統(tǒng)一和秩序,需運用整體設計的理念找到綜合目標和整體方向,統(tǒng)籌城市各構成要素,尋找城市的整體形象,構筑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目前,中國的城市設計存在千城一面等類似問題,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整體性的設計規(guī)劃策略。在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大趨勢下,應當賦予城市獨特的意義,應用整體設計的理念,提高城市的公共設計水平,尋找城市的真正價值。
公共產品設計主要包含公共設施設計和公共產品設計2方面。公共設施是大眾使用或享用公共服務的媒介。公共設計的核心是處理好公共空間、人及環(huán)境的關系,并最終通過產品的形式滿足其功能的實現。在此過程中,需協(xié)調包括自然、人文、社會等周邊環(huán)境中眾多構成要素的關系,同時分析用戶需求,改善用戶體驗,最終通過造型或功能性產品實現,整個過程不僅是單一的對象設計,需綜合統(tǒng)籌多方要素,尋找最合理可行的運行方式。公共用品主要指各種公共性質的物品,例如各種器物、工具、家具,以及具備公共屬性的個人持有物品,如護照、鉛筆、交通卡、紀念幣、郵票等設計,這些物品由于具備公共屬性,設計過程需照顧多數人的審美及社會性、文化性、歷史性等因素,因此不能單純地看作是單一的產品設計,需在整體設計的概念下,統(tǒng)籌組成要素的關系,尋找最為恰當且符合多數人利益的設計。例如,瑞士的護照設計就是整體設計應用的典范,瑞士護照在設計過程中廣泛征求民眾意見,將民眾的訴求融入護照設計中,同時兼顧歷史及藝術性,最終設計出極具代表性的護照。
公共視覺傳達設計主要包含各種指示標識、廣告媒體、行政功能媒體及裝飾性媒體,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因此需具備情報傳遞的直觀性、閱讀的便利性和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同時,公共媒體也是城市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不僅要尊重當地的文化,也要體現城市的特征。無論是色彩的選擇、字體的運用、情報傳達的內容等,均需從整體設計理念出發(fā),系統(tǒng)規(guī)劃、合理分配,與其他公共設計要素密切配合。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的經濟重心從過去解決基本生活保障轉化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而公共設計在提高居民需求方面有著先天優(yōu)勢,是整體國力和居民幸福感提升的保證,在解決人民群眾需求不平衡的問題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面對公共設計眾多的構成要素,如何保證整體運行的合理化是公共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時代在變化,設計也在發(fā)展,“整體設計”概念在保證公共設計創(chuàng)新性、合理性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著重探討了整體設計理念在公共設計不同領域應用的必要性,面對中國迅速發(fā)展的公共設計,如何將整體設計的概念與公共設計相結合是提升中國公共設計水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