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利君
(安徽工程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當今世界是一個“物”的世界。 每天,我們放眼望去的除了自然山川,更多的是經(jīng)過人類加工或制造的設計物,商標、廣告、產(chǎn)品、服裝、手工藝品等等。面對琳瑯滿目的設計物,我們如何欣賞、如何鑒別、如何選擇,這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隨著日常生活越來越審美化,對設計物的選擇和取舍的趨向在無聲地言說著我們的審美涵養(yǎng)。由此,設計鑒賞的價值在當代得到了凸顯。
當代世界有一個很顯著的發(fā)展趨勢,即藝術與日常生活加以區(qū)分的觀念正在消解,日常生活越來越審美化?!叭粘I顚徝阑袃蓪雍x:第一,藝術家們擺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們變成藝術對象。第二,人們也在將他們自己的日常生活轉變?yōu)槟撤N審美規(guī)劃,旨在從他們的服飾、外觀、家居物品中營造出某種一致的風格。”[1]日常生活審美化,一方面是藝術的生活化,一些藝術流派試圖消隱藝術神圣的光環(huán),藝術家將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元素和事件納入到藝術審美范疇,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另一方面是生活的藝術化,人們對自己的生活空間,在吃穿住行各方面越來越趨向追求風格化效果和藝術旨趣;同時,人們對商品的消費已超出了單純的實用功能,更在乎其象征功能和審美功能的指向和歸屬。
日常生活審美化,在當下中國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表現(xiàn)跡象和發(fā)展趨勢,特別是在一線都市,因為消費文化發(fā)達而尤顯突出。第一,人們越來越容易接觸到藝術、設計和時尚等領域的元素和符號,它們被普遍運用于商品生產(chǎn)、包裝、傳播和購買的多個環(huán)節(jié)和場所。第二,隨著全球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蓬勃興起和我國產(chǎn)業(yè)結構的調整需求,近些年來,在中國許多大城市甚至中等城市均出現(xiàn)了各類創(chuàng)意園區(qū)或藝術聚集區(qū),如北京的“798”“宋莊”,上海的M50,深圳的大芬村,南通的“1895”等。它們或自發(fā)形成,或是政府部門的有意規(guī)劃,它們的出現(xiàn),增添了都市生活的藝術氛圍,甚至成為普通民眾集審美鑒賞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場所。第三,隨著近年來全國各大城市的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全部免費向民眾開放,人們更容易接受到美的藝術的熏陶。第四,尤為重要的是,當下中國大城市中同樣出現(xiàn)了理查德·佛羅里達所謂的“創(chuàng)意階層”或費瑟斯通所謂的“新型文化媒介人”這一群體[2]。該群體主要從事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相關的工作,致力于符號產(chǎn)品的開發(fā)與服務,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引領者和傳播者。
日常生活審美化,一方面是藝術走進生活,藝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元素;另一方面是生活趨向藝術,日常生活需要向美和藝術提升。而藝術設計是實現(xiàn)藝術與生活合二為一、互相滲透和融合的最好途徑和橋梁。通過藝術設計,日常生活中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設計物,如舒適的家具、精致的裝飾品、好用的通訊工具等;而優(yōu)良設計氛圍的形成,一方面與設計師的審美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民眾良好的審美鑒賞能力作支撐。通過設計鑒賞,既可以引導使用者對設計物的選擇和喜好傾向,又可以普及設計知識,完善使用者的審美素養(yǎng)。因此,設計鑒賞既關乎著大量而豐富的美的實物的創(chuàng)造,又具體化為對使用者的審美素質的培養(yǎng)。
一方面,美的實物的創(chuàng)造通過設計而實現(xiàn)?!霸O計”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所指。一般而言,在藝術設計領域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從過程的角度講,設計作為設計師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指設計師將某種想法、思想通過某種媒介進行傳達的行為;從結果的角度講,設計起源于人類物質生存的需要,最終表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設計物?!耙话阏f來,設計這一字眼包括了我們周圍的所有物品,或者說,包容了人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物品(從簡單的日常用具到整個城市的全部設施)的整個軌跡。”[3]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設計最終表現(xiàn)為設計物。作為人工或人造的設計物,它既不同于自然物,也不同于藝術品。自然物是事物通過自身給予的,但設計物品卻是通過人所創(chuàng)造的,是基于對自然物的改造。隨著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發(fā)展,設計物品和藝術品之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另一方面,美的實物的完成最終要在被選擇和使用中實現(xiàn),而使用者對物的選擇和使用與其審美鑒賞素養(yǎng)息息相關。鑒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其的解釋是“鑒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如鑒賞一幅字畫、鑒賞一件宋代瓷器、鑒賞一件明清家具等,這是關于藝術品的鑒賞。進一步來說,藝術品中有什么樣的因子值得我們去鑒賞?從中國山水畫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意境美,從宋代瓷器中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典雅美,從明清家具中我們能感受一種意匠美,因此,鑒賞與美息息相關。一般認為,漢語“美”的原始語義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羊大為美”?!墩f文解字》言道:“美,甘也,從羊從大?!薄案?,美也,從口含一?!薄把虼鬄槊馈睂⒚琅c肥的羊相關聯(lián),一方面美指羊自身的肥大健碩,這與人的視覺有關;另一方面,美指這種羊給人的味美感覺,這與人的味覺有關。另一種是“羊人為美”。它主要指人戴著作為圖騰的羊頭跳舞,娛人娛神,進而身心愉悅。因此,美與人的視覺和味覺甚至整個身心狀態(tài)相關,這也道出了鑒賞與人的感覺的關系。
鑒賞首先是一種“看”??吹姆绞酵ǔS腥N:一種是視而不見,是盲目;一種是意見,只看其表,看來看去,似是而非;還有一種是洞見,看到了事物自身。當我們以鑒賞的態(tài)度看某物時,不是對其視而不見或只看其表,而是必須中斷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感覺、道德感覺乃至各種偏見等,并以審美的方式關注該物,入乎其內,提高認識。鑒賞其次是一種“品”。品,有品嘗、品味、等級等義。品嘗,一般用來形容味覺,如品嘗美食、品茶等;品味,其對象不僅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種文化性的東西;等級,則是辨別和比較后的結果,如精品、極品等。如果說“看”是審美主體進入審美境界的門戶,那么“品”就是為進入這個境界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在“品”中,我們仔細玩味,細細斟酌,并作出區(qū)分與比較。鑒賞再次是一種“享受”。享受,是一種精神性的愉悅,它不同于單純的生理快感。在“品”的回味無窮中,我們借助想象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并樂在其中,如癡如醉,恰似一個有繪畫眼光的人看宋元山水畫,一個懂音樂的人聽《春江花月夜》。
基于以上對“設計”和“鑒賞”的理解,可以說設計鑒賞是關于設計物的鑒別與欣賞,是對設計美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
針對設計物的鑒賞,設計鑒賞不同于美術鑒賞。無論是美術鑒賞,還是設計鑒賞,兩者都要求鑒賞者具備對形式美感的把握能力;但是設計鑒賞與美術鑒賞的對象是不同的。美術鑒賞的對象是藝術品,如西方的繪畫、雕塑和建筑,中國古代的書畫等。而設計鑒賞的對象則是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種實用物品,包括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和現(xiàn)代各個類別的設計物品。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生活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美的事物,以致于生活就是藝術的,藝術就是生活的,這樣設計鑒賞與美術鑒賞的對象有越來越重疊的發(fā)展趨勢。
對設計美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設計鑒賞也不同于美術鑒賞。設計鑒賞鍛煉的是能感受設計美的眼睛,美術鑒賞培養(yǎng)的是“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4]。一般說來,形式美感的把握可以通過形態(tài)與色彩來實現(xiàn),比如無論是安格爾的線條,還是畢加索的線條;是展子虔的線條,還是仇英的線條,內中都包含著特別的美感,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但是,設計美感的培養(yǎng)遠比形式美感的培養(yǎng)復雜。設計美感,它既包含生理上的舒適感,又蘊含心理上的愉悅感;它以物質實用為基礎,以精神享受為旨歸;它既具有實用功利性特征,又具有審美愉悅性訴求;它不是設計師的率性發(fā)揮,而是以使用者的審美喜好為指南。因此,設計美感是具有多種因素多層次的復雜綜合體。
人的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方面可以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系統(tǒng)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人們每天所身處的“物”的世界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更不可小覷。毫無疑問,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被設計了的世界之中,生活在一個“物”的世界里,我們常??赡芎脦滋於伎床坏匠巳嗽煳镆酝獾臇|西。我們每天所面對、使用和消耗的產(chǎn)品,它在滿足我們物質需要的同時,也作為一種“背景”和環(huán)境在影響著我們的審美和精神生活上的需要。這種“影響”或是正面的,如美的產(chǎn)品對美的因子的培養(yǎng),或是負面的,如丑陋粗糙的產(chǎn)品對視覺的污染。這里,設計鑒賞的意義就凸顯了出來。
設計鑒賞,作為人對物的一種“看”的行為,在“看”的過程中,他可以通過比較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眼界和素養(yǎng),從而逐步完善使用者的審美鑒賞能力。審美鑒賞能力表現(xiàn)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品位,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對服飾的選擇,對家居環(huán)境的營造,對日常用品的選購等等。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和完善關乎著日常生活的質量。使用者通過對設計作品的鑒別欣賞,能辨別出其優(yōu)劣好壞,從而在實踐中提高其審美能力。必須承認人的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但美的事物、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對人的美感的潛移默化和熏陶作用,又是極其明顯的。
一般認為,要欣賞美、探索美、培養(yǎng)美感,只有從高雅的美術領域中去考慮。“美術”一詞本身也道出了其中的奧妙,所謂美術,是“美的藝術”,這在西方傳統(tǒng)上主要是指建筑、雕塑和繪畫;在中國與之對應的主要是指書法、繪畫。這類“美的藝術”因為追求純粹之美,代表了人類更高的人文價值和精神追求,故區(qū)別于其他任何功利性和實用性的事物和活動。美術作為一種純藝術或者說是自由藝術,其美感主要來源于它的形式;對形式美的直觀和欣賞,可以培養(yǎng)觀眾對美的感受能力。比如,對達·芬奇《蒙娜麗莎》的欣賞,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愛;對懷素《自敘帖》的欣賞,你可以感受到一種創(chuàng)造力的噴發(fā);對中國山水畫的欣賞,你可以感受到一種林泉高致的意境。
然而,在日常生活越來越審美化的今天,藝術與日常生活合二為一,要欣賞美、探索美、培養(yǎng)美感,離不開我們對日常生活物品的關注。對于一件設計物品,我們感受它的方式與感受一件經(jīng)典的藝術作品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說美術作品對于審美感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觀眾的欣賞和品味,那么設計作品對于審美感的培養(yǎng)主要是在消費者的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美術作品感染人們的是它的形式美以及形式背后蘊含著的意境,而設計作品給予人們美的感受包含了形式美、技術美、功能美、藝術美、生態(tài)美等多個范疇,從這個意義上講,設計物品對于完善人們審美感的鑒賞能力,作用更大也更全面。比如對功能美的關注,可以使人們體會到一種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之美;對生態(tài)美的關注,可以使人們養(yǎng)成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審美感的獲得,涉及到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因素,它表現(xiàn)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對設計物品的選擇與使用,貫穿于這整個過程中。
在“看”與“用”的過程中,使用者的眼界和素養(yǎng)逐漸提高,因此他傾向于選擇更優(yōu)的物品,這樣就會促成更多優(yōu)秀物品的出現(xiàn)。由此,設計鑒賞一方面提高了使用者的審美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又促成了更多美而好用的實物的創(chuàng)造,正如馬克思所說:“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盵5]于是,日常生活越來越審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