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摘 要:新課程改革使得很多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也受到了新課改的影響,逐漸催生出生活化情境教學這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由于與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青睞。生活情境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并引領學生進行不斷的思考。我認為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相結合,更能夠彰顯這門學科所體現(xiàn)的無法比擬的德育功能,并指引著廣大未成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向保駕護航。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實踐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chǎn)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構建生活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順應新課改,調(diào)動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是讓政治課堂回歸生活的必然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體驗,更注意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生活情境,啟發(fā)、引導學生,并且讓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所謂"生活化"教學,是指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將教材知識與重大時政熱點問題、學生周圍生活實際、當時當?shù)氐娘L土人情、民族習俗等緊密聯(lián)系起來。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為支撐的課程教學模塊,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鮮明特色和一大亮點,這必然要求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時要注重生活氣息,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主動去學習。要從現(xiàn)實生活入手,把學生身邊的例子引入課堂,導入教學。如在講"珍視生命"時,上課鈴聲一落,教室里一片安靜,教室多媒體放映著南方某旅游景點纜車墜落事故的驚險過程,哭聲震天的畫面,再配以雄渾沉重的畫外音,強烈地震憾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突然,畫面和聲音嘎然而止。緊接著,教師很有感情地開啟新課導入:"這一案例,讓我們觸目驚心,然而痛定思痛,我們應該怎樣避免這種悲劇的重演?這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這種情境的導入,借助電視臺主持人的感人的解說詞,使課堂氣氛顯得莊重嚴肅,這樣,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使師生在雙邊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緊密結合,開啟了學生情感的閘門,引發(f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進行思考,為上好本節(jié)課埋下了伏筆。
二、巧用教材,強化探究過程
首先,教師需巧用教材中的欄目,以教材為本,強化探究過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將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融入教材,成為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教材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教材中提到的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師可以視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安排,以此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積極性。比如在學習維護憲法權威有關內(nèi)容時,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情境,并提出與本課有關的問題,如給學生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然后提問:同學們,《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的國歌,它的曲調(diào)激揚、動人心魄,那么它的樂譜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我們要根據(jù)樂譜才能唱準國歌。教師順勢提出下一個問題:一個國家也是需要“樂譜”的,這就是國家的章程,而一個國家需要怎樣的章程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管理呢?通過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便可自然過渡到對憲法的探究中來。除此以外,像教材中的課后思考,教師也可以視情況進行整合,并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教材,應以實用性為原則,引導學生形成觀點、加深體驗,促進學生思想的成熟進步。
三、重視小組活動,打造高效課堂
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主要是個體活動,這種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優(yōu)點,可以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培養(yǎng)出一批學優(yōu)生。但是這樣的方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點,不利于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組織能力,而且一旦學習任務有一定難度,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就算可以完成,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導致學習效率低。這就意味著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味地追求形式,而不考慮實際效果,這也是違背高效課堂要求的。我們的課堂要反思這樣幾個問題:有的課堂表面形式轟轟烈烈、熱熱鬧鬧,而實效又有多少?有的整堂課提出數(shù)個探究問題,但這些問題又有幾個能吸引學生?因此,要搞好小組合作學習,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徹底拋棄形式主義。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將能力較強的和能力較弱的的學生合理搭配,讓不同程度的同學對小組活動都有所貢獻,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在布置任務時,小組間的完成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有整體性的提高。
四、合理布置實踐性作業(yè)
教育家陳鶴琴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生活本身就是實踐,教學為了實踐。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社會經(jīng)驗和生活體驗。教師可以在課前或課后布置實踐性的作業(yè),如讓學生收集整理資料、撰寫調(diào)查報告等,要求學生結合知識,去考察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生活事件,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與思考而作出一定的考察結論,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知識。
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特殊的階段,因為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思維方式等都是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要趁著學生的可塑性還在的時候就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各種各樣并且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來增強他們的道德素質(zhì)和法律意識,讓這些外在附加上去的思想意識真正內(nèi)化為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念。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時代特點以及學生所接觸的日常生活情況;從學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含義,以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以及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莊蕓.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46).
[2]趙臻.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