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丹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語文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是語文課程必須達成的目標。小學高年級語文課程,重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表達和運用能力?!爸笇W高年級學生開展古詩詞擴寫成小故事的練習”這一語文學習活動,正是幫助學生提升這些語文能力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機整合古詩教學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中合作探究、課后反思歸納的能力,極為重要。這也是我們探究“小學古詩詞擴寫成小故事教學范式”的重要內(nèi)容。
一、問題引領,初探教學范式
怎樣在古詩的教學中有成效地完成“古詩詞擴寫成小故事”的教學過程,是我們思考的重要問題。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讓課堂更有效率。
基于此,本課題倡導 “自學輔導”課型,我們初步構(gòu)思了“古詩詞擴寫成小故事”的教學范式:在教師點撥、指導下,學生開展預習——學詩——寫文——評價——反思歸納等活動,以此整合古詩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引導“古詩詞擴寫成小故事”的學習。
二、實踐引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以上的教學范式只是初步構(gòu)想,如何更有成效地實施,需要在實踐中探索。本文以五年級古詩《秋思》為例,嘗試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1.引導預習,學生課前展開自主探究
在學習《秋思》前,學生完成預習卡,探究的內(nèi)容包括:搜集與古詩相關的資料;讀古詩,并進行自評價;結(jié)合注釋,嘗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詩句的理解;積累描寫秋天景物的優(yōu)美詞句。這些問題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古詩創(chuàng)作的背景,為課堂上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引導寫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2.讀書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詩詞的能力
讀詩、品詩、悟詩,通過讀書指導,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接受新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詩詞的能力,不斷獲得審美體驗。
古典詩詞是古典語言的藝術,如果字音不會,言語不明,對詩詞的理解必將一頭霧水。因此,首先要引導學生掃清詩詞文本的字面障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讀詩,光是明字詞還不夠,得善于聯(lián)想,學會解意。在《秋思》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品讀古詩,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讓學生入情入境,做好知識和情緒上的準備。
詩歌鑒賞講究“知人論世”?!爸恕本褪侵髡?,具體而言,從知作者身世經(jīng)歷而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罢撌馈本褪橇私庾髡叩臅r代背景、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探究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就能找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筆者在此例教學中,引導學生收集有關詩人張籍的歷史資料,以及《秋思》的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
此外,詩歌鑒賞有法而無定法,需要教師給予學生知識和方法上的指導。筆者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朗讀體驗,讓學生自主感受作者那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xiāng)情,帶著情感的朗讀使學生獲得了鑒賞體驗,對作品產(chǎn)生共鳴,也為下階段把古詩擴寫成小故事做好鋪墊。
三、引導寫作,充分擴寫,讓“文”與“詩”有機地結(jié)合
詩歌包含的景物、意象很多,在把古詩擴寫成小故事的寫作中,要著重引導學生怎樣處理材料,如何在擴寫的技術上用功夫。
在此例中,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向?qū)W生提出兩次說話訓練。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材料、評價作品等訓練,在提升品讀能力的同時,也為下面動筆寫作做好了準備。
充分進行說話訓練之后,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擴寫,讓“文”與“詩”有機地結(jié)合。筆者在課堂中同樣設計了兩次寫話訓練:秋風落葉喚起思鄉(xiāng)夢,小橋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秋思》中的景象讓人心中堆積千言萬語,教師第一次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寫下自己的想法,進而在不改變古詩的原意,主要情節(jié)不變的情況下,再次引導學生把古詩擴寫成一個立體、生動的小故事。
學生完成寫作后,通過展示、互評等環(huán)節(jié)獲取反饋,進行自我反思歸納,從而調(diào)整自己的寫作目標,使之更清晰、更直接、更鮮活。這樣,學生再創(chuàng)作的欲望就提升了,也形成了自覺的學習品質(zhì)。
綜上所述,通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中合作探究、課后反思歸納,學生在古詩學習中獲得了思想、情感上的閱讀體驗;通過說話訓練、作品評價,學生獲得了語言的積累,真摯的情感,這樣擴寫出來的小故事就不再蒼白無力,而是充滿生命的質(zhì)感了。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