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曉梅
摘? ?要:針對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預習和課堂指導實效低的問題,基于ADDIE設計模型,現以“楊氏模量實驗”為例,探究設計包括教學分析、課程內容與展示設計、課程制作、課程實施和課程評估五個維度的大學物理實驗微課程,使實驗教學的設計、實施和評估過程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能有效的利用學生的碎片時間,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微課? ADDIE模型? 物理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0(c)-0181-02
大物理實驗課程是理工類本科學生好專業(yè)課的基礎[1]但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幾點困境:學生的實驗預習效果不理想,從而影響實驗的操作效果;在有限課堂時間里教師現場指導效率不高;如何提高實驗的效果,讓學生在實驗課堂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驗理論,并運用到實驗操作中,成為實驗教師研究的重點。借助目前流行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來輔助實驗教學成為一個可行的方案,通過開發(fā)短小的微課程,為學生提供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全程指導和督促,可以大大提高實驗教學的實效。
微課的定義,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5~10min,最長不超過15min的時間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視音頻[2]。與課堂教學的區(qū)別:微課是模擬一對一的教學場景,區(qū)別于一對多,注重教師教的課堂教學,類似于一對一輔導,注重學生學,在較短的時間內講授一個知識點。實驗教學具有知識點集中、內容可分解和圖示多等特點,可以明顯的看出,微課非常適用于實驗教學,能滿足學生隨時隨地通過微型移動終端設備學習的愿望。
1? 楊氏模量實驗的微課程探究
拉伸法測量金屬絲楊氏模量的實驗(簡稱“楊氏模量實驗”)是涉及光學和力學的綜合性實驗[3-5],該實驗要求學生掌握光杠桿裝置測量微小長度變化的原理和方法,并學會使用逐差法處理實驗數據。實驗的難點在于光學儀器的調節(jié)和使用要求精準規(guī)范,但學生在實驗前無法接觸到實驗設備,難以理解和掌握儀器的調節(jié)和使用方法,課中教師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儀器使用的講解,講解過程中學生也不能很好的理解,給實驗教學帶來耗時低效的困擾,由于調節(jié)和使用儀器的方法不當,還經常損壞光杠桿。
1.1 微課程設計的ADDIE模型
1975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中心首次提出美國陸軍設計和開發(fā)的培訓模型——ADDIE 模型。它主要包括 Analysis(分析)、Design(設計)、Development(開發(fā))、Implementation(實施)、Evaluation(評估)五個階段。2002年由De Simone、Werner、Harris 提出,ADDIE 模型不僅僅是一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6]。如今ADDIE 模型被大多數教學設計工作者看著一種通用的模型,為決各種問題提供了一種可靠的依據。
1.2 基于ADDIE的楊氏模量實驗微課程探究
楊氏模量實驗微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將基于ADDIE模型,在教學分析、課程內容與展示設計、課程制作、課程實施和課程評估五個維度進行。
1.2.1 教學分析
教學分析只要是教師在課程開始前通過課程內容、目標、教學條件和學情等全面了解和分析,以求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過程。主要內容包括:教學條件、學生情況、課程目標和難點重點等,如表1所示。
1.2.2 微課程內容與呈現設計
結合教學分析和微課的特點,現將課程內容設計為5個方面:楊氏模量、光杠桿基本原理和應用、逐差法、楊氏模量綜合實驗儀、實驗內容、步驟和注意事項。具體內容設計:楊氏模量、光杠桿基本原理和應用、楊氏模量綜合實驗儀采用微視頻進行展示;逐差法、實驗內容、步驟和注意事項采用微課件進行展示。
1.2.3 微課制作
微課制作的方法一般有實錄、軟件合成、錄屏等??紤]制作器材、成本、人力和技術這些因素,老師們最方便的是采用手機錄制短視頻和 PPT屏錄制進行微課制作[7],如圖1。
1.2.4 課程實施和評估
課程的實施主要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將微視頻和微課件發(fā)布到“學習通”平臺,建立班級群,提前發(fā)布學習資料和任務,在開課時進行預習效果測試,通過測試后進行實驗,實現過程中學生繼續(xù)使用微課指導實驗,課后借助微課進行數據分析和報告的撰寫。教師通過移動平臺進行課前輔導、課中簽到、討論、互動和作業(yè)布置,課后評價。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隨時對課程提出意見和評價,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實效,形成了良好的進化式實驗教學微課模式。
2? 結語
借助移動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利用ADDIE設計模型,根據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特點,使實驗教學的設計、實施和評估過程更貼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特點,能有效的利用學生的碎片時間,既解決手機給課堂帶來的困擾,又提高了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 楊述武.普通物理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鐵生.微課設計的六種實用技巧[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23):8-10.
[3] 李靜,勵志明.普通物理實驗[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4] 楊述武.普通物理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吳泳華,霍劍青.大學物理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聶瑋.基于ADDIE模型的微課設計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9(16):54.
[7] 林佩珠.普通物理實驗微課程開發(fā)——以“鋼絲楊氏模量的測量”為例[J].物理實驗,2016(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