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華
摘 要:文章從古代文書記載等資料入手,分析了中國古代女性的法律地位和社會地位。文章認為在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殘酷壓迫下,中國古代女性在訴訟權、繼承權和受教育權等方面被無情剝奪,又因其自然(生理)原因和社會原因,中國古代女性從生到死都是男性的附屬品,幾乎沒有任何地位可言。
關鍵詞:中國古代女性;男尊女卑;法律地位;經(jīng)濟地位;社會地位
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這些在現(xiàn)時已被廣泛認同的觀點,在古代中國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翻閱史書記載和有關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男尊女卑的思想貫穿著封建宗法社會的始終,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直至今天,這種男貴女賤、男尊女卑的思想仍有遺毒流傳。本文擬從表現(xiàn)、原因、危害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中國古代女性的法律地位與社會地位的表現(xiàn)
女性從一出生,受到的待遇就與男子不同。《詩經(jīng)·小雅》記載:“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迸傄怀錾驮獾狡缫暎屗诘厣弦允旧矸莸唾v。當女兒出嫁時,父母叮囑她:“無非無議,無酒食是議,無父母貽罹”,提醒女兒好事壞事都不要過問,專心料理家務,免得父母掛心。《禮記·內則》說,“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固宮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女子出門必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性主要職責是操持家務,不能外出,沒有行動自由。
女性不僅行為能力受到限制,權利能力也不完整。明代律法規(guī)定女性沒有訴訟能力:“凡婦人一應婚姻田土家財?shù)仁?,不許出官,告狀必須代告;若夫死無子,方許出官理對;或身受損害,無人為代告,許令告訴?!边€規(guī)定:“凡婦人犯罪,除犯奸及死罪收禁外,其余雜犯責付本夫收管。如無夫者,責付有服親鄰保管,隨衙聽候,不許一概盡禁?!鼻宕斗縿t例》規(guī)定:“凡小事牽連婦女者,提伊子侄替審?!边@些公然抹煞了女性基本的政治權利。
下面,我們再分析下女性在婚姻和家庭方面的情況。
甲骨文中,婦女寫作“媂”,字型像一個女子跪著,拿著一把掃帚?!墩f文》釋婦時說:“婦,服也?!闭J為服從應該是婦女的本分?!抖Y記·郊特性》進一步解釋:“出乎大門而先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也,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從知帥人者也。”而《白虎通義》釋夫時說:“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婦者,服也,以禮屈服?!惫糯鷮Ψ驄D之間的服從關系規(guī)定很嚴,順從是女子的責任,在夫妻一體性關系中妻子沒有獨立的人格。
首先,與丈夫共榮辱是妻子分內的事?!抖Y記·郊特性》云:“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婦人無爵,從夫之爵,坐以夫之齒?!痹诠糯驗樘熳?,妻就是皇后;夫是諸侯,妻就是夫人;夫為大夫,妻就稱命婦。除了漢魏時期有幾個特例外,夫人一般都是無爵無俸祿的,婦女的稱號也是由于丈夫地位顯著而由皇上賜給的。
夫妻共榮如此,共辱也亦然。丈夫犯罪,不僅妻子同坐,連妻子家也要受到牽連。族戮族誅,秦代就有這樣的法律。到了漢代如果夫犯大逆不道,妻與父母同產(即生活在一起的親屬)皆棄市。唐代亦然,唐常樂公主就是因其駙馬趙環(huán)之故被殺;北景公主以其駙馬柴令武之故賜死,因夫受誅,雖然貴為公主,也不例外。
這種共榮辱是以抹殺婦女獨立人格為前提的,丈夫犯罪,為什么要對妻子處刑罰呢?更何況還要株連妻子一家。究其原因,就是把妻子看成了丈夫的附屬品。正如北魏丁廛妻的《寡婦詩》記載:“辭父母而言歸,奉君子之清塵,如懸蘿之附松,似浮萍之托津。”這種比喻及其貼切。至于夫死不嫁,夫死殉葬,則是更殘酷、更鮮明的例證。
在封建社會主要實行的是聘娶婚,以聘禮為名,行買賣婚姻之實。男方必須交付聘禮或聘金,婚姻才算成立,實際上是把婦女當作商品進行買賣。妻子是用一定財物買來的,是夫家的財產,子媳的義務就是服侍公、婆、丈夫,做好育嬰、烹飪、浣洗、縫紉及灑掃等工作。
其次,丈夫擁有休妻的權利,而女性只能任其擺布。后世奉為禮制總規(guī)范的《禮記·郊特性》篇云“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確立了“三從”的理論基礎。封建社會是禮法合一的社會,許多禮制被直接作為法律條文引用到法律中。對于婦女的人格,不但禮教不承認,而且當時法律上也是斷然否認的。法律規(guī)定了“七出”和“三不去”,使離婚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丈夫手中。丈夫可以憑據(jù)“七出”(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多言、盜竊、嫉妒、惡疾)中任意一條隨意休妻,而妻子必須從一而終,沒有離婚的權利。但事實上就算沒有“七出”、“義絕”,男方也可以找出理由,隨意休妻。
更有甚者,古代禮法不僅要求婦女在丈夫生前從一而終,丈夫死后還要守貞不嫁,方為女性楷模。為了信守這種荒唐虛偽的道德,往往要正值青春年華的婦女獻出生命作為代價。清代此風尤甚,京師、直省府、州縣各自修建“節(jié)孝祠”和大牌坊,被旌表的婦女提名坊上,死后設立祠中。事跡特別突出的,皇帝還要親自“御賜詩章匾額緞匹”。清代時青年女子以身殉夫之風更甚(從《儒林外史》中王秀才逼女至死之例可見一斑),以致朝廷都不得不頒布法律來禁止了。
再則,我們從家庭財產繼承權方面來看婦女的地位。
古代禮制和法律,原則上不承認女兒有繼承權。父親死亡時所遺財產只能有兒子繼承,沒有兒子應由其他男性近親屬繼承。古代法律規(guī)定,妻從母家?guī)淼募迠y,稱“妝奩田”,“隨嫁妝”,“隨嫁物產”等,包括現(xiàn)金、衣物、家具,也包括奴婢、土地、房屋,原則上歸丈夫所有,任憑丈夫使用和處分。不但如此,如果她死亡或離開夫家時則被剝奪。宋《戶令·應分條》的但書說:“妻隨亡佚,所有資產及奴婢,妻家并不得追埋?!痹梢?guī)定:“隨嫁奩田等物,今后應嫁婦人,不問生前離異,夫死寡居,但欲再適他人,其隨嫁妝奩、原財產等物,一聽前夫之家為主,并不許似前般取隨身?!鼻迓梢灿蓄愃埔?guī)定:“婦人夫亡……其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并聽前夫之家為主?!敝链似湫U橫嘴臉已暴露無疑。在“夫妻一體”、“夫者婦天下”的古代,連妻的人格都從屬于丈夫,妻的財產當然歸丈夫支配,即使丈夫用于宿娼和賭博,妻也難加反抗。
據(jù)史書典籍記載,古代的女子是幾乎沒有機會受教育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早在漢代,女圣人班昭就不太主張女子讀書。她提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弊詽h而下,司馬光曾說,“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詩,持俗樂,殊非所宜也”,當時或許有少數(shù)富貴官宦人家的小姐讀書識字、知書達禮的,但從歷史和當時對女子生活規(guī)范的標準來推測,大多數(shù)的女性是沒有受教育權可言的。明末呂坤則云:“今人養(yǎng)女多不教書寫字……”在當時,不教女子讀書識字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這種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觀。
從這些現(xiàn)象我們可以看出,婦女作為一個群體,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法律地位都相當?shù)拖?。在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殘酷壓迫下,在訴訟權、繼承權、受教育權等都被剝奪的情況下,婦女“沉淪在十八層地獄”,過著“一世囚徒、半生牛馬”的悲慘生活。
二、造成中國古代婦女地位低下的原因
造成古代婦女地位低下的原因,我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一是自然(生理)方面的原因。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是由母系制社會進入父權制社會的。在原始的社會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漁獵活動,四處奔走,收獲極不穩(wěn)定;婦女從事采集活動,比漁獵生產的收獲穩(wěn)定得多,供氏族成員糊口度日。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制陶、紡織等手工業(yè)出現(xiàn)后,婦女進一步成為生活資料的主要尋求者和加工者,負責管理住所,保護火種,撫育子女、從事制陶、紡織和縫紉,決定了婦女在整個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
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使得農業(yè)普遍推廣,家禽飼養(yǎng)業(yè)也日益擴大,漁獵生產在社會經(jīng)濟中的重要性降低了,逐漸下降為社會的輔助性生產。于是,身強力壯的男勞力,就開始從漁獵活動中逐漸轉入農牧生產領域,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隨著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發(fā)展,手工業(yè)生產在也迅速地發(fā)展起來,特別是采用陶車生產陶器和冶銅術的發(fā)明,使手工業(yè)逐漸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這些生產工序多,工藝復雜、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而且還要求勞動者身強力壯,能夠比較固定地從事某種生產。顯然,男子的生理條件更符合上述要求,又無生育、家務之累,所以,專業(yè)化的手工業(yè)生產,一般都落到了他們的肩上,取代了婦女在手工業(yè)生產領域中的主導地位。
從此以后,婦女就主要從事紡織、炊煮和生兒育女等家務了。而這些勞動隨著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的產生,日益失去其公共的社會性質,“它變成了一種私人的事務:妻子成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
男子成了社會生產的主要力量,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男子取得了支配這些財產的權利,增強了他們在家庭中的經(jīng)濟地位。生產的提高和發(fā)展,使剩余產品日益增多,家庭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富,“因此,隨著財富的增加,它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據(jù)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生產了利用這個增強了的地位來改變傳統(tǒng)的繼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圖?!闭窃谶@個過程中,男子成了經(jīng)濟生活的主體,是主要生產活動的承擔者,逐步形成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觀念,并被后世進一步吸收、發(fā)展和強化。
二是社會方面的原因。
古代的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可以說是造成男尊女卑局面的罪魁禍首。古代社會農村公社長期存在,小生產方式占據(jù)主要地位。在這種生產方式中,商品經(jīng)濟不發(fā)達,同時家庭的相對獨立性又較強,一家一戶既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同時還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來源,整個社會就是由這些家庭細胞組成。家庭安定,社會就穩(wěn)定,反之,社會就要動蕩。換言之,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強調中央集權,只要借助社會基礎、家庭基礎,這也是保證國家經(jīng)濟收入的必要條件。一言以蔽之,即“國之本在家”,通過齊家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為實現(xiàn)此目的,古代統(tǒng)治者利用歷史上形成的男尊女卑習俗,故意提高父、夫等男性成員的身份,特別是父,由他來管理家庭,控制其他成員,并履行國家交給的各項義務;同時,用法律將其固定下來,成為國家意志,令全社會都必須遵循。于是,父權、夫權等直接反映男尊女卑的法律出現(xiàn)在古代的法律條文中,違反者要受到懲罰,并相沿數(shù)千年,久傳不衰。
三、歷史上遺留的男尊女卑觀念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
時光已經(jīng)位移到21世紀,男尊女卑觀念所賴以存在的基礎——私有制和階級對立早已被消滅,但我們的社會并未實現(xiàn)真正的男女平等,歷史遺留下來的封建社會流毒仍在暗流涌動。
從社會上對婦女的定位來看,“男尊女卑”的腐朽觀念還未完全失去它的市場。在封建思想比較嚴重的落后地區(qū)、個別家庭中,婦女被當作生兒育女的工具,生了兒子全家便喜笑顏開,生了女兒便惡言相向,甚至棄之不顧。就算在城市中,人們也往往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天生應該比女性強,男性應該是一家之主,必須有所成就,才能撐起一個家。相反,如果家里女性比男性強,就算他們自己不覺得有什么不妥,社會上也會有人對他們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要么認為男的太沒用,要么說女的太能干,無形中增添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
從婦女自身的立場觀點出發(fā),也有部分人還受封建男尊女卑觀念的約束,就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代女性,也往往有這種想法:女人有兩條路,第一條靠自己,獨立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需要自身艱苦不懈的努力;第二則是靠男人,若沒什么大成就也沒關系,只要嫁得好,這一輩子就不愁了,甚至認為“嫁得好比干得好更重要”,影影綽綽地閃動著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子。
社會上對婦女的看法及婦女對自身的觀點,影響了婦女地位的提高。雖然女性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但至今仍然沒有贏得真正的和男性平等的權利,尤其是工作權,即使在婦女解放運動已經(jīng)走了近200年歷程的西方也是如此。在美國,國會至今沒有通過由美國婦女黨創(chuàng)始人愛莉絲·保羅提交的保障男女平等權利的法案;我國雖然明文規(guī)定男女平等,但在實際實施中仍然有很大差異。在擇業(yè)方面,女性由于生理、生育等方面的限制常受到隱形歧視,甚至被拒絕。從總體上看,女性在經(jīng)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仍然遠遠不能和男性相提并論,而且男女同工不同酬在某些領域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女性想要爭取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還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史鳳儀.中國古代婚姻與家庭[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王立民.古代東方法研究[M].學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