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君
摘 要:“新學堂歌”的實質是代代相傳的文化情感,也是一種民族傳承,作曲家谷建芬想讓孩子們通過學唱“新學堂歌”真切體會到自己的由來和歸屬:中華民族、華夏子孫。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將“新學堂歌”教唱給孩子們,讓傳統(tǒng)文化世代相傳、經久不息,歌響我們自己的旋律。
關鍵詞:新學堂歌;漢樂府;實踐
一、教學目的:
1.初步感受江南采蓮的風俗文化。2.能夠完整且準確演唱歌曲。3.學習歌曲所涉及到的樂理知識。4.根據(jù)歌曲的旋律特點及意境來加上合適的肢體動作。5.初步了解“新學堂歌”的概念及作曲家谷建芬。
二、教學重點:準確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
三、教學難點:對于歌曲伴奏特點的探究。
四、教具準備:多媒體、PPT、鋼琴
五、教學過程
1.導課。師:孩子們,每到夏秋之交,蓮花落盡,蓮子成熟之時,江南一帶的姑娘們便乘著小舟出發(fā)了,她們要去做什么呢?(教師播放采蓮視頻)生:采蓮。師:“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的啊正是少女采蓮時的樣子,我們學過一首古詩“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那你們還記得這首詩的題目嗎?生:《江南》
2.初聽旋律。師:今天啊,就讓我們重溫這首詩,聽聽加上旋律的《江南》帶給你怎樣的感覺呢?(教師出示課題并播放歌曲,學生初聽旋律并說感受)師:這首歌的旋律是歡快活潑的還是優(yōu)美抒情的呀?生:歡快活潑。師:那我們該用怎樣的聲音去表現(xiàn)采蓮時的歡樂呢?(引導學生說出:用輕快靈巧的聲音去表現(xiàn))
3.復聽旋律。師:請跟我一起隨音樂打拍子,聽聽這是幾拍子的歌?(教師帶學生跟音樂打四四拍子,學生回答問題)師:四四拍的強弱規(guī)律是?(引導學生說出:強、弱、次強、弱)師:聽我唱唱,結合樂譜看看我在音樂哪些地方加了拍手動作?(教師范唱,引導學生說出:在歌曲四分休止符處加上拍手動作)師:請你在音樂中準確加上拍手的動作(學生跟音樂做)師:相信你們對歌曲的旋律已經不陌生了,讓我們小聲跟音樂哼唱一遍吧。學生跟音樂完整哼唱)
4.學唱歌曲。師:歌曲的第一個樂句到底是怎么唱的呢?我唱兩種版本,你們來辨別啊。(教師范唱一種帶倚音和一種不帶倚音的,學生分辨并回答)師:第一樂句包含兩個音樂記號,你們認識嗎?(教師單獨出示第一樂句)師:“蓮”字音符的左上有個小音符,它用來裝飾主音,叫前倚音記號,而“何”字音符后有個斜著向下的波浪線這是下滑音記號,演唱時要從高往低唱,我們把這一句來唱一唱。(教師教唱第一樂句)師:我們認識了倚音和下滑音,你看看歌曲中還有沒有包含這些音樂記號的地方?找找它在哪一行哪個小節(jié)?(學生依次找出)師:我們來唱唱歌曲第一段,我一句,你們重復一句,一定要準確唱出前倚音和下滑音哦。(教師教唱第一段,問問孩子最喜歡哪一句,指導細摳學生演唱第一段)師:第一段結束處有個D.C.這樣的記號,還記得它的作用嗎?(學生回答)師:它是反復記號的一種,它的作用是提醒我們要重頭反復來唱。歌曲中不止這一種反復記號,那像跳躍“兩個小房子”這樣的記號叫什么?(教師出示單獨樂句,標注反復記號位置,學生答:反復跳音記號)師:我們按照反復記號的標注按順序完整唱一唱吧。(學生完整唱一遍)
5.圖形譜教學。師:荷葉間穿梭的小魚在水中游來游去,跟采蓮人調皮的玩兒著捉迷藏,請結合我將畫的圖型譜,說說小魚的出現(xiàn)是在歌曲的演唱部分還是伴奏部分?(教師跟音樂在黑板上畫圖形譜,學生觀察,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魚的出現(xiàn)是在歌曲的伴奏部分)師:你們的小耳朵太厲害啦!小魚只在歌曲的伴奏中露頭來瞧,這首歌伴奏最大的特點是在多個休止符處奏出兩個連續(xù)的單音,那作曲家想要刻畫出小魚什么樣的形象呢?(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生動、活潑)師:伴奏中還有一串連續(xù)下行的音階,你們覺得這串音符是在描繪什么?(教師引導學生盡情展開想象來回答)師:你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讓我們用動作來表現(xiàn)歌曲描繪的畫面,當小魚露頭時,你要做出一個能代表小魚的動作,再用一個手勢來表現(xiàn)連續(xù)下滑的音階(教師引領學生一起跟音樂做動作)
6.加入舞蹈動作。師:小魚真是太調皮了,它們一會兒到東面玩玩,一會兒朝西面看看,過一會兒又成群結隊往南去,再一會兒又向北游了,那我們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來學學它們的樣子。(教師帶領學生在“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幾句加上向不同方向游走的動作)(教師帶領學生給歌曲加上適宜的動作,蹲下身雙手比作荷葉;“小魚露頭”起身探望;一串連續(xù)下行音階——轉一圈;)
7.拓展部分。師:這首歌是我國當代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專門你們寫的,谷建芬老師為經典的古詩詞和傳統(tǒng)詩文譜上了好聽的曲調,花費10多年心血寫了50首“新學堂歌”!你們想不想再多聽幾首新學堂歌?。。ń處煵シ判聦W堂歌串燒)師:她希望中國每個孩子都能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唱我們自己的歌,我這里還有一段她寫給你們的話,讓我們一起讀一讀!(教師出示谷建芬的手記,學生讀)
8.結束語。師:今天的音樂課結束啦,孩子們,下節(jié)課見!
六、教學反思
《江南》是一首二段體歌曲,節(jié)奏活潑、明快,表現(xiàn)了采蓮時的情景和采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以江南“采蓮”這一活動開場,引出古詩《江南》,同孩子們重溫古詩的意境,繼而導入這節(jié)課。關于歌曲所涉及到的樂理知識,我設置在學唱環(huán)節(jié)的部分,讓學生在學唱歌曲時自然而然了解相關知識點。個人認為本課設計最大亮點在圖型譜教學部分,為了讓學生在學會唱這首歌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音樂,走進旋律所描繪的圖景中去,我結合歌曲旋律風格、伴奏特點精心設計了圖型譜,讓學生“視聽”結合的感受音樂,這一環(huán)節(jié)啟發(fā)了學生對作曲家譜曲意圖的探究,尤其歌曲伴奏這方面。
關于本節(jié)課設計的不足是歌曲節(jié)奏和個別樂句的音準方面,我沒有在學唱環(huán)節(jié)過多加強,“魚戲蓮葉蓮葉東,魚戲蓮葉蓮葉西”這一句,學生容易唱不準,還有一部分學生會唱錯成“魚戲魚戲蓮葉東”。在學唱環(huán)節(jié),我會花費更多時間幫助學生解決歌詞拗口導致唱錯及音準的問題。
總體來說,這節(jié)課達到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學生因學習《江南》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的藝術造詣很佩服,對“新學堂歌”也很有興趣很喜歡,課堂氛圍也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