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摘 要: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中——道德?!蔽覈F(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陶行和先生也曾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環(huán),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闭Z文課本內(nèi)容的特殊性決定了語文學科是最重要德育陣地之一,這意味著語文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智育,而且肩負提高學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使學生潛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讓學生從小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尊敬守法,做新世紀有用人才的教育。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根據(jù)語文教學特點和教材特點進行思想教育,實現(xiàn)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智育與德育的統(tǒng)一。本文結合語文教材談談小學語文中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教育 以道育人
語文教材中凝結著古今中外熠熠生輝的道德精華。如果沒有語文,德育就像是沒有綠葉陪襯的紅花;沒有德育,語文教育也只是剩下河床的干河。
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德育總是處于尷尬的境地
首先,與教學工作細致相比,德育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一些教師以中考、高考為“擋箭牌”,只重視考試內(nèi)容的講解,而忽略德育教育。其實“德”與“智”并不矛盾,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與學習品質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就像魏書生說的那樣:“其實許多教師也悟出了這樣的道理,那些語文教的好、成績高的教師實際上都很善于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奔訌姷掠ぷ骺赡軙加昧酥怯虒W的時間,但這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良好的成績還得依靠良好的學風,而良好的學分主要來自正確的,系統(tǒng)的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目標缺乏梯度差異。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有著明顯差異,同一教育階段的學生也有個體差異,要求同一教育階段的所有學生都達到同樣的程度、水平和境界,顯然是脫離實際的。小學生始終只是小學生,他們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還不成熟,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對學生的評價,也不要簡單地做出或好或壞的判斷。
再次,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簡單的向學生灌輸?shù)赖?,去記憶那些空洞抽象的道德觀念,脫離實際。當現(xiàn)實與理論發(fā)生沖突時,學生的思想會產(chǎn)生矛盾,陷入混亂。小學階段的學生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道德的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德育應該受到足夠重視。
二、面對德育的這種尷尬境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怎么做呢?
(一)明確教材的廣泛性,找準德育切入點
“道德品性的個體生成是在一定的價值情境或價值影響中完成的。”而語文教學恰恰可以提供這樣的情境與影響,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桂林山水》、《富饒的西沙群島》等反映我們祖國山河壯麗、物產(chǎn)豐富、幅員遼闊;《雷鋒叔叔和我們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紀祖國嶄新的社會新風尚;《狼牙山五壯士》、《珍貴的教科書》等反映祖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這一篇篇教材構成了一個個德育教育的整體。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從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通過祖國的山、水、物等一個個事例,逐步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對祖國人民的認識,以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操。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曾說:“文學是對新一代實行潛移默化的很有力工具,文學能對一個人的道德、行為和世界觀發(fā)生影響?!边@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優(yōu)勢,結合小學生自身的特點,聯(lián)系社會實際,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學做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
(二)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1.抓住重點詞、句,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準“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nèi)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準,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么?”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后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從中受到什么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fā)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先為他人著想,然后再想到自己?!比缓?,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先為他人著想”,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nèi)容寫一篇小作文。有1名學生以《愛心使我快樂》為題,寫了自己坐公交車回家的路上,為一位邁著蹣跚步子的老爺爺讓座的情景。文章最后寫道:“只是舉手之勞幫助了他人,就可以讓自己很快樂?!庇纱丝梢?,她已經(jīng)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2.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nèi)容豐富的故事,如:《掌聲》、《幸福是什么》、《一次成功的實驗》、《給予樹》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fā)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在《媽媽的賬單》一課中,講述的是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帳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開給他的一份帳單,這份帳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情深,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通過讓學生反復誦讀文本、對比兩份賬單中進行說話、朗讀訓練,并感悟到母愛的無私、無價,讓學生懂得親人之間的愛是彌足珍貴而不求回報的,要主動幫父母做事回報父母的愛。
(三)認真研究學生,深化德育的實效性
學會做人,是語文德育的核心。當然,這對教師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要具有豐富的學識,而且要熟悉小學生所關注的特點,話題。小學生還缺乏較高的分析能力,很容易受到負面的內(nèi)容影響,當社會的現(xiàn)實與所受的教育發(fā)生沖突時,正面的教育也會在學生心目中遭到懷疑。教師要關愛和引導學生,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學生內(nèi)心,了解學生的想法,正面引導學生?!靶倫偸录痹?011年震撼了國人的心靈,引發(fā)德育大討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來探討,分析和反思,課后寫一篇關于“小悅悅事件”感想的作文,這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想法,同時也是一次對學生進行道德文明教育契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他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遍_辟語文的第二課堂,鼓勵學生走出去,到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同時加強兩個課堂的滲透。讓學生去參加實踐,在實踐中觀察、體驗、判斷,去了解相關道德知識,自身不斷內(nèi)化。德育只有更貼近現(xiàn)實,貼近學生的實際,把枯燥的德育內(nèi)容變成與學生的親身實踐活動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感染力的無痕教育,德育信息才容易被學生接收,并產(chǎn)生一種潛力在的自覺內(nèi)化運動,才能轉化為自我意識,實現(xiàn)思想品質的自我完善,這樣才更持久,更深刻。
(四)體現(xiàn)教師在德育教育中的楷模作用
教師,作文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要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可以取法和模仿的榜樣。尤其是語文老師,在小學里幾乎都是語文教師當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深。教師的人格魅力是陶冶學生的力量源泉。人格的影響是一種長期的,隱性的影響因素,是通過教師自身人格的內(nèi)在魅力引起學生的佩服,尊敬和模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也形成良好的品格。小學生的模仿,不是簡單地模仿外部特征,而是側重與學習自己崇拜的人的精神,氣質。所以,教師無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是楷模。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做到“智如涌泉,行可以為表儀者?!?/p>
三、總結
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nèi)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而追求有道德的教育不僅是語文教育的責任,更是整個教育的責任,整個社會的責任。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祖國及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加大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我們?nèi)鐣x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梁其貴.語文德育論[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2] 陳海孏.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上海師范大學.2011.
[3] 王慶梅.新課改小學語文德育的思考與實際[D].上海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