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貫穿于教學發(fā)展的始終,在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健康地成長及發(fā)展。而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小學語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不僅在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有關于德育教育的內容,同時在其他學科也有德育知識的滲透。為了更好地促進德育教育的發(fā)展,本文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分析德育教育發(fā)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新時代;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思路
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學習的啟蒙階段,同時其也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德育觀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于世界缺乏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如果在該階段沒有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其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及發(fā)展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中,一直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 結合語文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發(fā)展的核心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亦是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來看,筆者認為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結合語文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教師在向學生講解語文知識時,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語文史知識的講解。而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文明古國,在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文學家,為了研究和發(fā)展語文知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說,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再如朱自清“餓死不吃救濟糧”的故事也可以講述給學生聽。在教學語文知識時,教師結合教學歷史,適當地向學生講解一些語文史知識,不僅能夠通過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其還能夠借助這些語文名家身上的精神,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學生德育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 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目標和習慣不僅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其對于未來教學的創(chuàng)新及發(fā)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同時其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知識學習與德育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學生正確學習目標和良好學習習慣的樹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如在學習口語交際活動中,有涉及禮貌待人的口語交際活動,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組織班上學生走進商場或者是大街上,嘗試用禮貌的方式及不禮貌的方式與他人交流,看一看身邊的人反應如何。再比如在讀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田野,看看農民伯伯們是如何辛勤播種的,然后想一想自己在平時吃飯的時候,有沒有想到“粒粒皆辛苦”有沒有浪費糧食的行為,進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學會禮貌待人,學會感恩,這樣不僅對學生當前的健康成長有幫助,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 挖掘語文自身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鑒賞能力
美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提到語文的美,可能很多人會感到疑惑,認為語文并非美術課,在學習過程中看不到美,實際上生活中并非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在語文這門學科中也有很多與美有關的知識。如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時,學生可以感受到駐守在邊疆的工作人員無私奉獻之美,在學習李白的《贈汪倫》這首詩,讀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時,則能夠感受到友情之美;讀到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則能夠感受到母愛之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思維,去發(fā)現和探索知識中的美,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學會發(fā)現生活中的美,提升學生的美育知識,而且對于學生實踐能力提升也有一定的幫助。
四、 培養(yǎng)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往往并非是一帆風順的,許多問題可能很難一下子想出解決的辦法,其需要反復的研討,語文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在探討和分析語文問題過程中,實際上其也有助于培育學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給他們布置不同類型的作業(yè)任務,針對部分完成任務比較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適時地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使他們學會不拋棄、不放棄,學會自主地去探索語文知識,感受獲取知識的成就感。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文學家探索語文知識的故事,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總之,新時代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發(fā)展的所必須要做好的一項工作,其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語文教育質量的提升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也需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情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及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玉海,王傳金.論課程標準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5(12).
[2]徐建星.實踐理性: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實路向——以“GX實驗”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2).
[3]嚴家麗,孔凡哲.論“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師”關系理解的三境界[J].中國教育學刊,2014(2).
作者簡介:
付海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銀川市西夏區(qū)第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