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婭萍 肖剛
[摘? ?要]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學生的適應水平決定了今后他們對學校課程和學校生活的態(tài)度,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將來的學習成績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幼小銜接需要家庭、幼兒園、小學三方共同努力,幫助兒童從心理和物質環(huán)境去改變適應。針對幼小銜接教育存在的問題,教師可在學校與家庭方面找到應對策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教育,更好地生活與學習。
[關鍵詞] 幼小銜接;小學教育;對策
幼兒園時期的教育方式輕松愉快,課程以游戲為主,注重兒童生理、智力和情感上的發(fā)展;小學時期的教育以正規(guī)課堂教學和靜態(tài)知識學習為主。進入小學后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上有著重大的轉變,這時就需要得到教師、家長的幫助及學生自身的調整,這種適應的過程就是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
一、幼小銜接中兒童不適應的原因分析
從幼兒園與小學兩類教學機構進行比較,可以得知在幼小銜接階段,兒童不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生活環(huán)境、作息時間、人際關系、教學方法、行為要求五個方面。
(一)生活環(huán)境
幼兒園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繽紛多彩,配有造型活潑、功能齊全的戶外活動設施,對他們的吸引力很大。進入小學以后,兒童面對的是固定擺放的桌椅,幾乎沒有供兒童玩樂的玩具與場地,室外活動設施更適合高年級學生,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可以選擇的玩耍方式很少。
(二)作息時間
幼兒園和小學課程的設置有很大差異,幼兒園教學時間短,活動時間相對較長,午睡時間一般為兩個小時左右。步入小學以后,兒童的午睡時間大大縮短,有些學校甚至不設置午睡。同時小學活動時間變少,課程時間相對較長。
(三)人際關系
幼兒園教師對兒童全方位的關心讓他們產生依賴心理,小學教師則一般上完課就會離開,大部分時間兒童遇到問題時需要自己獨立去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兒童產生心理上的壓力。幼兒園生活結束后,伴隨著的伙伴關系也會結束,兒童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伙伴和好朋友的離開,會覺得茫然和無助。
(四)教學方法
幼兒園時期的教育方式輕松愉快,注重的是兒童生理、智力和情感上的發(fā)展,課程以游戲為主,沒有課后作業(yè)。小學時期的教育以課堂教學和知識學習為主,重視的是兒童知識的學習。
(五)行為要求
兒童在幼兒園要求玩游戲、吃零食等都被認為是正常的,在小學卻不一樣。進入小學后,大量的活動時間被上課時間所取代,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期望更高,要求孩子減少玩耍的時間。
二、幼小銜接的適應性對策
(一)幼兒園方面
在兒童即將進入小學學習的前夕,幼兒園可以與小學合作,組織兒童進行參觀,接觸小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兒童對小學生活有深刻印象,對未來有所期待。
1.學業(yè)上銜接
幼兒園的課程以游戲活動為主,幼兒園應當根據(jù)大小班的設置逐步延長兒童上課的時間,讓他們有課程時間的基本概念,能夠輕松面對40分鐘左右的小學課程。在教學方案上的設置應當與小學教育相匹配,適當開展一些能夠提升兒童閱讀興趣的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為孩子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生活上的銜接
幼兒園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導他們完成自己的事情,如自己整理書包、穿衣服、獨立吃飯等。同時要培養(yǎng)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讓他們能夠表達自己,主動結識新朋友,適應新的環(huán)境。
(二)小學方面
小學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幼兒園兒童進入學校后,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小學校園和老師。因此,小學應該尤為重視剛入學的學生,為他們盡快適應校園進行一些調整,讓學生能夠順利地進入角色,投入學習和生活。
1.教學方式的調整
針對幼兒園課程與小學課程的不同,小學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適當為一年級學生減壓,如安排一些娛樂課程;上課時設計一些小互動,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2.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境
為了迎接新生入學,可以適當布置一下教室,如設置圖書角,擺放一些孩子愛看的圖書,設計卡通黑板報,吸引兒童的注意,減輕他們上學的不適應感。有條件的學??梢越o孩子們置辦一些簡單、安全的器材,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活動的空間。
3.優(yōu)化作息時間
根據(jù)科學研究顯示,兒童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而小學課程時間一般為40分鐘左右,為了在上課時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安排活動環(huán)節(jié),保持孩子學習的注意力。
4.轉變行為要求
小學教師對孩子的成績不能表現(xiàn)得過分在意,要注重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如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待人接物能力,鼓勵學生多行動、多動腦思考問題,能夠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對孩子的未來有深遠影響。
5.加強與幼兒園的互動
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教育機構,但是雙方應當多交流、多合作、多聯(lián)系,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根據(jù)雙方機構的特性,制訂更合理的教學方案,為兒童進入小學做好準備,提高教學質量。
(三)家庭教育方面
家長是兒童的啟蒙老師,一言一行都對兒童產生深遠的影響,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兒童進入小學學習的準備。
1.心理準備
家長可以輕松愉快地和孩子談論學習的事情,多鼓勵孩子。家長可以帶兒童多接觸其他已經入學的小學生,用這樣的方式讓兒童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讓兒童感受到上小學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對上學產生興趣。
2.常識準備
兒童即將步入小學,家長要做一些常識性的準備。家長首先要提前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積極配合、支持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與老師建立好“家校聯(lián)系”,如使用微信等方式及時溝通。其次應陪伴兒童一起學習,幫助兒童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當日事當日畢。最后要培養(yǎng)兒童早睡早起的習慣,以免兒童不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家長要以身作則。
3.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
(1)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習慣
規(guī)則是根本,更是保證學習的前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起點。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他們受益一生,當發(fā)現(xiàn)孩子不好的學習習慣時應當立即給予制止,并告訴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
(2)培養(yǎng)兒童的自理能力
家長要讓兒童知道自己長大了,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學習和生活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了,兒童應該學會照顧自己。有機會可以讓兒童在家做些家務,教會兒童如何照顧好自己。這樣兒童能獨立做很多事情,自理能力大大增強,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
(3)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進入小學后,兒童身邊是陌生的人,此時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有些兒童不愿意與人交流,對小學老師有一種畏懼心理,此時家長應該早做準備,提前創(chuàng)造機會讓兒童與不同年齡段的人多接觸,告訴他們遇到問題要及時求助,讓他們樂于結交新朋友。
總之,幼小銜接需要家庭、幼兒園、小學三方共同努力,幫助兒童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校方積極做好環(huán)境和教學上的準備,循序漸進,讓孩子從心理和物質環(huán)境去改變,對上學產生興趣,從而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李非易.“我”眼中的小學[D].四川師范大學,2017.
[2]楊文.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3,(08):61-63.
[3]李召存.論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1):57-62.
[4]郭翔飛.兒童語言習得與兒童一般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J].外語學刊,2012,(04):131-134.
[5]王聲平,楊曉萍.近二十年我國幼小銜接研究述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0(01):148-153.
[6]白波燕.小學生入學適應及干預研究[D].河南大學,2010.
[7]陳景凡.淺析我國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8,(11):54-55.
[8]王余幸.小學新生適應不良成因探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7,(08):38-42.
[9]秦振飆,侯莉敏.幼小銜接課程現(xiàn)狀的調查與反思——對廣西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比較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5,(05):17-19.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