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潔
?
古詩詞教學要“點面結合”——以《雨霖鈴》有效思維課堂教學實踐為例
朱清潔
(延邊第二中學,吉林 延吉 133000)
古代離別詩詞數量繁多,占了古代詩詞的最大部分。離別詩詞是巨大的“面”,而《雨霖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點”?!队炅剽彙返慕虒W重點應該體現這種“點”與“面”的關系。點面結合,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感性的誦讀理解到理性的品悟探究,這是詩詞教學的目的所在。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點面結合
古代離別詩詞數量繁多,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柳永的名作《雨霖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柳永詞兩首》中的一篇,既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古代離別詩詞的代表。在實施有效思維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筆者以《雨霖鈴》這首吟詠離別的千古絕調為核心,點面結合,打開教學思路,拓展學生思維,探討古詩詞誦讀方法,領會詞作意境情感,進而探究以《雨鈴霖》為代表的的古代離別詩詞的特點。
古代離別詩詞數量繁多,占了古代詩詞的最大部分。比如,唐代較突出的2000多位詩人中,幾乎人人都寫過送別詩;宋代也有不少抒寫離別的優(yōu)秀詩詞。離別詩詞是巨大的“面”,而《雨霖鈴》就是典型的“點”。因此可以從這樣一些問題入手:為什么古人鐘愛“離別”這一主題?為什么《雨霖鈴》堪稱“天下第一離別詞”?《雨霖鈴》與其他離別詩詞有哪些異同?《雨霖鈴》“獨步天下”之處究竟是什么?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學生對離別詩詞有怎樣的認識?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如何讓已經淡化了許多的“離別”情懷來觸碰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接受古典詩詞的滋養(yǎng)呢?怎樣才能讓這首《雨霖鈴》穿越千年而透射到學生的心中呢?最終可以得出這樣的教學策略:首先“由面到點”“以讀帶析”,指導誦讀,體會離別詩詞的意境情感;其次“以畫入詞”,探尋詞作的畫面美;最后“以點帶面”,由此及彼,探究離別詩詞的共同特點。
以上教學策略恰恰反映了學生從感性思維活動到理性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從聲音、畫面形象中獲得美的感受,進而抽象出意象、意境所承載的情感,再通過理性的探究,發(fā)掘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蘊。
古詩詞教學離不開誦讀,常規(guī)教學時往往借助名家朗讀音頻給學生示范或教師范讀,學生模仿大過體驗,而對誦讀技巧一知半解。然而誦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既要有“面”的指導,又要有“點”的突破,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可收放有度。以《雨霖鈴》課堂教學為例,將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課前印發(fā)學案,從“面”上引領,從“點”上落實, 布置明確的活動任務:全班分成三組,選派組長從給定詩文中選擇一題,分工合作,可配樂朗讀、演讀(帶表情動作)等。并給出具體要求:仔細揣摩所選詩文,探討誦讀技巧,在學案上做好批注;做出小組合作誦讀方案,如配什么音樂,小組如何分工,讀出怎樣的效果。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倡導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合作探究表達離別情感的古詩文的誦讀方式。
“三分詩,七分讀”,誦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延伸到課外,讓誦讀得法于課外,展現于課內。課堂上學生反復誦讀體驗,很快就能體會到《雨霖鈴》這首詞的意境,領會和理解柳永的思想感情。課堂上教師同樣提出明確的小組活動任務,采取由自讀到“一人讀多人評”的合作探究方式,學生通過對作品形象的載體——文字加以聯想和想象,在心中形成“內心視象”,當自己的“內心視象”與作者契合,也就深得了文章意旨。學生的朗讀之所以打動人,就是因為在他們內心建立起了“內心視象”,并在朗讀中呈現出來,這既是對美的體察,也是對美的再創(chuàng)造。
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過“詩人是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的?!贝蠓惨皇缀玫脑娀蛟~,都是詩中有畫,獨具意境的。柳永的《雨霖鈴》就是這樣一個作品,既是一首絕好的詞,又是一幅幅絕美的畫。讓學生借助詩句想象畫面、描摹畫面,透過語言文字感受詩詞的畫意之美。
想象是一種思維活動,它分為再造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想象思維。再造想象思維是指主體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再現客觀事物的表象;創(chuàng)造想象思維則不僅再現現成事物,而且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形象。學生借助《雨霖鈴》的詩句想象出畫面,并以書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既有再造想象,又有創(chuàng)造想象。詩中人物的離別場景、內心世界被學生富于個性的想象和聯想填補、豐盈,構成了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
然而要想深入領悟古人的離別之情,僅從感性思維的層面入手遠遠不夠,還需深入到理性層面探討和挖掘承載別離情感的意象的典型意義。《雨霖鈴》這首詞膾炙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詞人運用了大量承載離愁別緒的典型的文化意象?!昂s”“長亭”“楊柳”“曉風”“殘月”“酒”等意象千百年來或寄托悲苦或象征離愁,這些典型的意象都會讓人聯想到離別,也正是這些意象構成了離別詩詞中不斷描摹的情景。帶領學生細細品讀,就可以獲得準確而持久的情感體驗,離別不僅是一種生活現象,更是一種生命現象。正因為生命有限,人們就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多一些圓滿,少一些缺憾,而離別帶給人們的恰恰不是圓滿,而是缺憾,凄切蟬鳴、暮色長亭、秋曉涼風、天邊殘月等意象傳遞出得來的別離之痛、留戀之苦、相思之寄、羈旅之愁等細微而各有差異的離愁別緒,而離別詩詞呈現出的恰恰是生命缺憾透射出的殘缺之美。品悟離別詩詞的過程是審美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不僅能讓學生感悟到其優(yōu)美的語言與意境,還能觸摸到詩人真實的情感與靈魂,不斷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
[1]鄧春蓮.評柳永詞的畫面美[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3).
2018—10—30
G633.3
A
1673-4564(2019)01-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