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霞
?
學前教育專業(yè)故事講述訓練的若干問題①
陳朝霞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福建 福州 350000)
故事講述訓練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口語表達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具體可感的聲音形象,培養(yǎng)學生從事幼兒園教育所需要的口語表達基本素養(yǎng)。講故事不是讀故事、背故事、演故事,它具有特殊的表達規(guī)律,其在聲音本體、表達本體及兒童視角的話語策略、賽事的評分依據(jù)等方面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由此為學生提供可操作性表達手段,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講故事的規(guī)范性與藝術性。
學前教育;故事講述;有聲語言;藝術實踐
故事講述訓練是學前教育專業(yè)口語表達實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具體可感的聲音形象,培養(yǎng)學生從事幼兒園教育所需要的口語表達基本素養(yǎng)。講故事不是讀故事、背故事、演故事,本文擬探討故事講述訓練的可操作性表達技巧,以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講故事的規(guī)范性與藝術性。
暖聲是富有真情實感的聲音,這一愉快的溫暖的發(fā)聲是故事講述時基本的聲音色調,符合生活中的表達規(guī)律。
聲音的“暖”是一種積極的色彩。首先,它源自于情感色彩,一旦有了情感的激發(fā),聲音便鮮活靈動、具有生命感,講述者要建立“我想說”且“心聲和諧”的聲音狀態(tài),不僅與語言環(huán)境高度契合,又易于進入受眾內心產生共鳴。其次,體現(xiàn)在聲音特質上,要運用自然聲區(qū)——中聲區(qū),聲音明朗、柔和,吐字輕巧、富有彈性,在聽得見的前提下,盡量松弛不喊叫,因為大力度、大音量易使音色失去彈性和飽和度。講述者的不溫不火、自然舒適的聲音樣態(tài),能提高吐字的清晰度與表達的親和力,為講述定下基本格調。
如《我的感覺和你一樣》這個帶著詩意的故事中,小鴨充滿活力的語氣,傳達出了因快活而充沛的生命感覺,而小豬和小羊的安靜則更襯托出了小鴨的快樂,講述時應以明朗的聲音,滿含笑意地詮釋純粹的生命的歡欣。
語言藝術表達離不開音色技巧,音色指聲音的特色與色彩,是語言魅力的關鍵,它是由聲帶、共鳴、氣息、筋肉控制等因素配合與變化形成的。人的音色是單一的,即自然音色,它由人的先天生理條件構成,主要取決于聲帶形狀及共鳴腔體形狀。同時,人的音色又可以是變化的、豐富的,這是創(chuàng)造音色,即為適應所表達的內容、情感及人物語言造型所創(chuàng)造出的聲音色彩。在故事這種體中,人物形象是主體,人物的音色造型構成了故事講述訓練的核心。講述時,把聲音融入角色,聲音就有了可變性、多面性,不同角色的聲音形象就具有了識別度和區(qū)分度,可通過聲區(qū)、共鳴、氣息、咬字等各種語言技巧托出完整的聽覺形象,突出個性色彩,最終完成符合人物角色形象特色和性格特征的聲音塑造。
如《猴子撈月亮》里的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分別代表了不同年齡的形象,可設計為稚嫩感、沉穩(wěn)感、蒼老感的音色,尤其在聲區(qū)的前后位置和共鳴的高低控制下功夫。又如《猴吃西瓜》里不懂裝懂的猴王、倚老賣老的老猴、教條主義的短尾巴猴、口無遮攔的小猴,可分別將其設計為具有“威嚴感”“蒼老感”“油滑感”“活潑感”的聲音形象。
當然,音色造型處理上不要類型化、模式化,而要做到形象化、性格化、特色化,對于不同性格的人物音色造型應追求神似,如只在語言外形上夸張,而忽略作品形象的內化,將使表達變得嘩眾取寵。音色造型要服從于形象,然后要基于性格,最后落實在特色上。
故事講述的有聲語言主體首先是自己,講述者語言習慣與主觀色彩貫穿始終,其次才是駕馭角色、進入角色扮演,角色與身份構成了故事講述的兩大表達要素。立足于表達主體這一身份的角色演繹,才能體現(xiàn)故事講述的內涵,即真實與自然。講述時處理好身份與角色的關系,有助于分清表達者與故事中的紛繁復雜的人物形象,并完成角色間的自然轉換,使情節(jié)畫面呈現(xiàn)立體感。
對于角色與身份的把握應恰如其分,可以通過控制的手法避免過分夸張與宣泄,避免落入虛假的表達,譬如一個哈哈大笑的人講笑話往往人們未必覺得好笑,原因就是表達分寸不當影響了真實感,而適度的抑制更能觸動聽者內心。故事講述需要把握“講”與“演”的度,角色的扮演終究是圍繞講述目的展開。
如故事《貪嘴的獅子》,“獅子媽媽養(yǎng)了一只小獅子。這是一只十分貪嘴的小獅子,他不管什么東西都吃,而且連嚼也不嚼就一口吞下去。一天,他看到一只螞蚱在草地上蹦跳。獅子上前,二話不說,就把螞蚱囫圇吞下去了。小螞蚱在獅子肚子里跳起了舞,而且唱著自己編的歌,越跳越起勁。小獅子受不了這樣的折騰,就去找媽媽.....”,小獅子是一個被夸張的形象,講述時語調可隨著語言外在節(jié)奏的變化多些起伏,同時要注重講述的身份感,把握好語調的適度放大,體現(xiàn)為善意的嘲諷語氣。
眼神、手勢、身勢等肢體語言是講故事的必要輔助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從而展現(xiàn)故事講述的視聽審美效果。
眼神在講故事中有三個作用:組織聽眾與聽眾交流、交代故事中的人物位置、表達講述者和人物情感。眼神的運用以真實、自然為前提。手勢的設計要符合生活邏輯,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不做木頭人、石膏像,不做習慣性手勢;不做無關手勢;手勢不能沒有,也不能過多;不能光說不動,又切忌一字一動一詞一動;切忌舞蹈式、蘭花指、做作地擺姿勢等。眼神要與手勢結合,如手抬起時視線可順著手指方向環(huán)視或點視。講述者的身勢方位必須符合舞臺表演規(guī)律,基本的原則是舞臺的“二八”方位,即講述者的眼神手勢、身姿的活動角度不能超出“二方位”與“八方位”之間的區(qū)域。講故事一般是單人講述,站姿保持原地不動,不可像演獨角戲似的隨意走動。
肢體語言的寫意化再現(xiàn)可增強語言的動作性和完整性,以及聲音氣質與角色氣質的融合。
列寧說過,我懂得喜歡聽美好的故事是兒童的天性。講故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基本功,應在繪形傳神的語感態(tài)勢下,回歸心靈、回歸童真,充分展現(xiàn)兒童化口語的藝術魅力。兒童視角在故事講述的傳播語境中是不可或缺的非技巧性元素,它將幫助表達者構建富有童趣的話語策略,更生動形象地詮釋故事內涵??梢哉f,感性化的表達是故事講述的基本格調。
如故事《六兵衛(wèi),再等一下》,講的是一只叫六兵衛(wèi)的小狗掉到了一個很深的洞里,大人們都敷衍說沒法救了,孩子們不放棄,最后想出一個辦法——把六兵衛(wèi)的情人“曲奇”放在一個籃子上系上繩子,把籃子放到井底。他們的想法是,六兵衛(wèi)見到自己的情人,肯定會跳到籃子里來,然后就把它倆一起拽上來??墒莿偟搅司祝嬉姷角槿司蛷幕@子里跳了出去。就在孩子們著急的時候,曲奇又跑回了籃子里,六兵衛(wèi)也跟著撲到籃子里。趁這個時機,孩子們趕緊往上一點一點拽著繩子,把小狗拽了上來,六兵衛(wèi)得救了。這是個有趣又有意味的故事,應該以兒童的口吻平實地講述孩子與大人不同的價值觀、生命觀,情節(jié)的趣味性和語調的耐人尋味繪就了動感畫面,濃濃的藝術情趣在活靈活現(xiàn)的聲音與聽者的回味中蔓延。
講故事比賽是當下眾多語言類大賽中的一個門類,明確評分標準將提升我們對講故事表達規(guī)律的認識。講故事比賽的基本評分依據(jù)是親切、自然、口語、生動,包含對聲音本體及藝術表現(xiàn)力的綜合考量。
首先要求把握“講述感”。故事是“講”,不是表演,要和朗誦、演講、戲劇等藝術形式區(qū)別開。朗誦的節(jié)奏語氣要體現(xiàn)文字的音韻美感,不同于講故事要求的口語化。有些學生講故事像朗誦,語調抑揚頓挫,語勢幅度較大,容易出現(xiàn)“端架子”“拉腔做調”,這樣違背了講故事的表達規(guī)律。
其次要求把握“交流感”。表達主體要跳出書面化的語言,賦予有聲語言主觀的、靈動的情緒色彩,在全局觀和動態(tài)觀的語境中,進入“講述人”的角色,不應自說自話。這一交流感的生成,不僅是眼神和觀眾的交流,更是心靈與文字的契合以引起觀眾共鳴。
另外,故事比賽時的現(xiàn)場感、空間感、方位感等都將展現(xiàn)自然本真的原則,如動作設計是由情緒自然而然帶出的,切忌翻譯式、預設性的動作設計。涉及情節(jié)中的人物對話,需要注意人物間的關系,體會角色變換和空間感。
幼兒教師承擔著面向兒童受眾群體傳授語言藝術,同時傳播文化引領精神的重任,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應該成為兒童故事專家。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故事講述訓練正是基于此職業(yè)素養(yǎng)需求,以理論為指導,以訓練為核心,同時從藝術實踐出發(fā),運用聲音本體、表達本體等多重藝術手段,培養(yǎng)學生有聲語言獨特的聲音氣質。
[1]趙俐.播音主持語言表達的個性化思考[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
[2]孫悅斌.聲音者[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
[3]朱自強.經典這樣告訴我們[M].濟南:明天出版社,2010.
2018—12—25
①本文系基金項目2016年福建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教改課題《幼兒教師故事講述技能培養(yǎng)的實踐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2016A10)的研究成果。
陳朝霞(1971—),女,福建仙游人,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G612
A
1673-4564(2019)01-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