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彩 麗
(運城學院 政法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在人的視野中,動物向來以一種能夠被廣泛利用的資源的方式而存在,故而一系列的動物實驗、動物捕殺現(xiàn)象隨處可見。近年來隨著國人動物保護意識的覺醒,各種虐殺動物的行為已經受到公眾、媒體乃至學界的密切關注。人們強烈呼吁保護動物,而只有堅持以倫理道德為基礎,動物保護才能真正從幼稚走向成熟,從粗淺走向深沉。
動物保護是環(huán)境倫理學關注的一項重要課題。環(huán)境倫理學強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且獨立的有機整體,動物虐殺將直接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穩(wěn)定,削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價值,背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承諾以及“倫理整體主義”的最高原則;環(huán)境倫理學倡導“敬畏生命,尊重自然”,那些不尊重動物生命的行為違背人類的善良天性,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嚴重阻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環(huán)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認為動物繁衍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遺傳資源,應該受到人類的尊重與保護。動物虐殺終將殃及人類福祉。因此,基于動物實驗、動物虐待、動物獵殺等問題,我們應給予更多倫理道德上的關懷。
動物保護的倫理思想發(fā)軔于古希臘,在經歷了長期的演進歷程后,逐漸形成豐富的理論體系,對動物解放運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同樣包含著豐厚的動物保護倫理思想,主要蘊含在佛家、儒家、道家等諸多學派的言論和著作中。
1. 西方哲學中的動物保護倫理思想
哲學思辨和宗教神學是西方動物保護倫理的主要理論來源,西方的先哲們就動物保護提出了許多深刻的倫理思想。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是最早的素食主義者,他認為動物和人類的靈魂是相互轉換的,人們殺死動物如同殺死自己的祖先,因此他拒絕將動物作為食物或作獻祭之用;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宣稱“屠殺動物作為食物或作獻祭是最令人恐懼的事情”;古希臘哲學家普魯達奇以仁愛待萬物為主旨宣揚素食主義,認為動物和人一樣,都是理性的存在,有能力感知愉悅及痛苦,其思想被視為現(xiàn)代動物保護倫理思想的哲學源泉。再追溯西方宗教,傳統(tǒng)的猶太教認為:“造物者創(chuàng)造的所有都值得憐憫和同情?!币了固m教先知穆罕默德在《古蘭經》里也曾提到:“對安拉造物的慈善就是對自己的慈善?!睙o論從哲學還是宗教神學上來看,西方關于動物保護的倫理思想都離不開“仁慈”和“善”,而這些思想成為善待動物的重要思想源泉。
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動物保護倫理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同樣不乏對動物保護的倫理思想。佛儒道三家文化對動物都有相當程度的關切。佛家主張慈悲為懷,“一念善心即為佛,善種福田必有善果”,稱善心是不害一切眾生乃至一切昆蟲之心。佛家主張眾生平等,并將這種平等的生命觀推及所有有情的生命,包括動物。儒家主張仁愛,將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達致仁者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的境界??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可見孔子愛物且取物有節(jié)。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道德觀,將仁愛貫注于無限廣袤的自然萬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弊阋砸姽湃藢Υ齽游锏膽B(tài)度,同時孟子認識到人與動物有很多共性,存在生命的延續(xù)性,不可將人看作與動物毫無牽連的高級而特殊的生靈。道家生命倫理的基本價值向度是“貴生”,即察天地變化之機,辨萬物生長之利,使萬物各盡其年。摒棄唯人獨尊的思想,承認各種生物的生存權利,并把保護萬物、維持生命作為圣人的重大責任。
1. “動物是生命的主體”被質疑
“人類中心主義”動物倫理觀,顧名思義,即以人類為中心,將人類利益作為人類一切行為的唯一尺度,人類只依照自身利益行動,并以自身利益去對待其他事物。“人類中心主義”秉持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想模式,將人視作自然界之外的一種“高級”存在,宣稱人是征服與控制自然的中心,是萬物之主宰。同時,“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與動物乃至其他生物的差異性,突出人的智慧和力量,認為人與動物的關系是一種主從關系,否認動物的主體性,只認可人是道德行為和法律關系的唯一主體,且對自然有著絕對的支配權,而動物存在于人類倫理關懷和道德共同體的范圍之外。
2. “動物具有道德地位”被質疑
“動物解放主義”代表人物辛格以“感受快樂與痛苦”為標準論證動物的道德地位。他認為一切動物都應有趨樂避苦的利益,理應具有道德地位。但是,以對苦樂的感受為標準來確認道德地位、判斷是否道德遭到駁詰。這種推論顯然不能成立,原因在于該標準并不具有穩(wěn)定性和普適性?!叭祟愔行闹髁x”曾提出動物感受不到痛苦,認為動物沒有靈魂,缺乏理性,不具備意識能力,與無生命的客體沒有本質區(qū)別,從而論斷動物不具有道德地位。與此同時,動物的道德地位被有意無意地抬升,人所具有的品格、德行等通通失語,被冠以貪婪、急功近利等不道德形象,形成了“道德的自然和不道德的人”的詭譎邏輯。[1]這種邏輯建構的環(huán)境倫理是不周全的,也是毫無希望的。
3. “人對動物負有道德義務”被質疑
“動物權利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哲學家雷根曾倡導放空籠子,拒絕以動物為食。其代表作《為動物的權利辯護》中提到,“動物同人類一樣,都是生命主體,擁有天賦價值,以一種對對方獨立的天賦價值缺乏尊重的方式對待對方,是不道德的”。但是,動物的主體性缺席、動物的工具性對待、動物的價值差異論等理論,使“人對動物負有道德義務”備受質疑。
在康德看來,“人以及一切理性存在,作為目的自身而存在,種種意志作為手段任其作用……一種存在如果是非理性的,它只具有作為手段的對象化價值,只堪稱為物。相反,理性存在稱為人格”。[2]可見,康德將理性置于“動物是否是主體”,“人對動物是否負有道德義務”中的關鍵,認為動物不具有理性,只具有“相對的價值”,不能被看作目的本身,只能是作為手段的存在,即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工具而已,這個工具服務的對象就是人類。故而聲稱動物不能成為道德的考量對象,不能成為限制人們任何道德行為的緣起,人們對動物并不負有直接義務。
雷根主張動物與人具有同等的固有價值、人對動物負有道德義務的觀點也遭受弗雷生命質量的觀點的批判。弗雷主張人類生命的質量因個體而不同,并非所有的生命具有相同的價值,并且具有給予更大價值的相同范圍。那么把瀕危物種的生物所擁有的天賦價值等同普通物種的價值就存在理論破綻,不區(qū)分人與動物價值的差異性,讓人對所有動物負有同樣的道德義務在理論上不免顯得單薄。
1. 從道德的特殊性視角突破動物保護的絕對化窠臼
雖說人乃萬物之靈,但人與萬種生物一樣,都由大地母親哺育,靠陽光雨露滋潤,才獲得生命和生存條件?!叭祟愔行闹髁x”動物倫理觀妄談“人定勝天”、“征服自然”,對動物的倫理關懷程度與人們理想的情感訴求差距較大,在理論上與環(huán)境倫理學的發(fā)展方向不相協(xié)調?!吧镏行闹髁x”往往強調人須在道德上再提升,人須變得更仁慈,又顯得過于超前和激進?!皠游锝夥耪摗敝械臉O端素食主義傾向是對人的飲食權利的侵犯,且與大自然的法則方枘圓鑿,此外,對于動物擁有何種道德權利,對經濟型動物、實驗用動物、瀕危野生動物等不同價值的動物是否應區(qū)別對待以及如何區(qū)別對待等問題,尚未提供可靠的論證,實踐操作中存在難以克服的現(xiàn)實困境。因而,動物保護的倫理建設應該兼顧理想訴求和現(xiàn)實情境,實現(xiàn)二者的深度融合。
道德普遍化原則是康德倫理學羅爾斯政治哲學中的主要觀點,即道德原則不囿于具體處境或個人秉好,應普遍適用。在道德上相同或類似的對象在同等的條件、范圍下要等同對待,否則就有失公正。一些動物保護的支持者們從道德普遍化原則的視角出發(fā),認為只要是動物,不論是家畜還是珍稀物種,所有動物都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和對待。但面對千變萬化的生活世界,人們難免捕殺某些動物,以滿足自身生存發(fā)展需要,導致理想訴求與現(xiàn)實情境相違和。
可見,道德普遍化原則一旦被絕對化將會導致悖論,從而最終否定其自身。[3]且道德普遍化思維顯然忽略了建立在具體情況之上的道德的特殊性原則。人類社會發(fā)展早期,物質的匱乏使人們?yōu)榱松媾c發(fā)展不得不廣開食源,這是必要且情有可原的,隨著物質資料越來越豐富,生活日益富足,人們不食用那些瀕危的或者對人有特殊意義的動物,當是文明的體現(xiàn)。任何一條道德原則或規(guī)范都應是相對的,不是所有條件下都有效,動物保護倫理同樣如此。因此,在動物保護的倫理實踐中,我們應從道德特殊性視角出發(fā),遵循動物保護倫理實踐的相對性,考慮到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有選擇地采取適當的方式開展動物保護。
2. 從道德的正當性視角化解動物保護的倫理對立
絕對利他主義者認為,更醇化的社會是只有利他,沒有利己的社會,把社會中的人從利己之心從解救出來,改造成心甘情愿“利他”的無私奉獻者。這種忽略“現(xiàn)象的小我”成就“永恒的大我”的論斷,是在用實在的惡追求虛幻的善。期冀所有普通人像佛陀一樣舍棄小我的執(zhí)念,不計得失地對其他生物包括動物進行無私關懷,顯然只是“圣人”般一廂情愿的幻想,不合乎常人之性,絕對利他主義的結局只能是墮入道德的烏托邦。
“每個人都是自我的目的,而不是他人目的的手段?!比祟悜敾谧晕易非笞岳托腋?。但只有理性的利己者,一個懂得自尊的人,才有愛的能力。民主觀察家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提出“開明的自利”原則,亦稱“合理利己主義”,合理地化解了盲目的“利他”及純然的“利己”的“阿喀琉斯之踵”?;诖?,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并支配自身利益,但并不排斥“利他”,不存在偉大的自我犧牲行為,只是要微小的自我克制,以切實可行的努力去獲得所期望的一切東西。這樣的自利是可取的??梢?,將“開明的自利”引入動物保護的倫理視閾,為動物保護實踐提供了道德的正當性基礎,進而“以人為中心罔顧動物利益”和“從動物出發(fā)搬用道德裹挾人類”的倫理對立提供了出路。
3.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重塑動物保護的生態(tài)共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關于人類社會的新思想新理念?!叭祟愔挥幸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比祟惷\共同體是中國傳統(tǒng)“大同”文化的當代體現(xiàn),不僅蘊涵著天下一家的人類情懷,而且蘊含著“天人合一”全球情懷。習總書記在日內瓦發(fā)表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中就曾指出,“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破壞自然終將累及人類”。共同體的視閾從人類社會擴展到自然界,從而使規(guī)范人與人之間行為的共識擴展到所有生物“同呼吸共命運”的生態(tài)維度上。這是對以往“人類文明”的反思與解構,更是對未來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重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人與地球上其他生物同樣是命運共同體,共享同一個地球家園。自然界是一個內部成員相互依附的有機系統(tǒng),每一個生命有機體的存在不僅依賴于自然環(huán)境的狀況,還受到與其他生命有機體關系的制約?!八猩锏纳姘l(fā)展不分畛域,所有生物都是生命目的的中心,都以自己的方式追尋著并維持著自身的善?!盵4]動物為人類的繁衍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yǎng)與物質基礎,人類也需要回饋動物以生態(tài)性的整體繁榮,并且更加理性地審視人與動物的緊密牽連,更富情感地去體悟動物的生命與靈性。人只有與動物榮辱與共,才能共享成果。人同動物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生態(tài)互動,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下動物保護的生態(tài)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