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沖 朱小軍 李明洋 馬 利
南通理工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1
要振興傳統武術,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武術文化精髓,高校是武術傳承和發(fā)揚的重要陣地,傳統武術僅作為大學生的一項體育運動是遠遠不夠的,武術不僅追求技術規(guī)范,寓技擊于體育,還講究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神形傳意;內煉精氣神,外煉筋骨?它是內(如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與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的結合,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歷煉過程。
高校的武術教學改革已談及數年,武術教學狀況也有所改觀,但仍然還是內容簡單、形式教學,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境依然還不少,武術教學改革還是要從急迫、深入和創(chuàng)新三個大方面來著手處理,武術教學改革不要走過場,一刻也不能松懈。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還有,學與教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學生對武術認識片面,學生對傳統武術興趣不夠,就算也有不少人感興趣的,但輪到自己要天長日久下功夫練習,那又沒有恒心。加之武術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業(yè)務水平有待提高,在教學形式上也較為單一,無法展示武術的深層魅力,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起不到通過武術鍛煉意志提升心理的目的,這就對學校武術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高校是推廣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武術的重要陣地,我們要重新審視武術教學中的現狀并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
武術教學有其本身的特點,不同于體操、技巧等的運動項目,若武術教學沿襲老一套課堂教學的“體操式”“套路式”甚至“填鴨式”的教法,則偏離了武術教學的真正寓意,失去武術自身特色,蒙蔽了武術本有的光輝,武術教學要抓住武術的形神兼?zhèn)浼皟韧怆p修的“合一性”特色。因此,大學武術教學的目標、任務、組織形式、手段和途徑以及考評的內容體系等,都有必要作調整與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具體如,教學內容的單調乏味,專業(yè)教師的的缺乏,課時有限等等,現僅就武術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和實施武術教學的新模式這一方面作一個拋磚引玉。
傳統的武術教學方法,在過去的一定時期和范圍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方法也隨著教學目標任務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教法固化老套,已不適應現代的要求;單調、重復、 缺少新意亦無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武術教學面臨著重組、改革和創(chuàng)新。
表1 武術傳統基礎教法
長期以來學校武術教學沿用的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示范講解、重復練習,再示范講解、糾錯改進,來掌握技能的固定模式的套路;純技術教學特出,武術的拳理義法講的不是太多,忽視武術理論及武術文化的傳承教育,學生學不到武術精髓,只能模仿刻板套路。武術教學有待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增強習練武術的積極性,開發(fā)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個性和心理得到發(fā)展。特別是大學的武術教學,學生對武術文化更能理解深入,同時肩負著傳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我們克服困難,想方設法,提升學生對武術的興趣的熱愛,尋找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模式是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與積極性;教師起引導的作用,抓住武術的特點和風格,形神相教,身心合練,重視武術文化,強調領悟武術的基本理念、意境并將其貫穿滲透到技術教學中;更有利于學生從民族武術中汲取到精華,健康學生身心,更好地培養(yǎng)新時期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大學生。
開放互動式的武術教學方法是根據武術特點,體現武術風格來完成武術教學任務的多種手段多元化路徑的綜合方式,是一種開放式的思維理念和教與學等互動中的效果呈現。
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新模式,即用開放性的理念、思維或意識融入武術教學教法和理論與技術中,以及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過程中,繼承與發(fā)揚武術的豐富內涵,從武術中汲取養(yǎng)分。
開放互動式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根據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作業(yè)條件等具體情況來確定如何操作,這是提高武術教學質量的關鍵。
表2 總述
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新模式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用傳統武術的價值觀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使學生從身體到心靈,從外練到內練,即強身健體又修身養(yǎng)性,始終根據武術自身的特點和理念來修習武術,傳承武術精華,注重發(fā)揮好武術的人文價值與教育功能及健康身心的功能。
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首先強調讓學生了解武術史和武術觀,通過人類文化的優(yōu)秀思想的傳承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武術不限于技術拳法競擊,還有拳理拳義,涉及哲學、美學、養(yǎng)生等領城,吸收整合了兵學、易學、儒釋道、古醫(yī)學等中國傳統文化,是一門有豐富內涵的科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用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模式在武術內家拳教學過程中,要把內家拳看作是一種思想,一種人生觀,要求學生在練拳時明確以心息相依,使身心高度協調與自然容為一體;如無論是善陣地戰(zhàn)的太極拳,還是求進攻戰(zhàn)的形意拳或是打運動戰(zhàn)的八卦掌,它們技術形態(tài)各異,其背后拳理拳義博大精深;太極拳要達到靜心用意、中正圓活,剛柔相濟;形意拳要求以意領氣,以氣導力,形意合一;八卦掌講究身法步靈活多變,剛柔相融,攻守無隙。內家拳的技擊規(guī)則,如同為人處世、冶煉操守之道,強健體魄時兼修學生內在境界,啟發(fā)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新模式引導學生從武攻防格斗的技術中鍛煉意志、培養(yǎng)品德,在學習到相應的理論基礎和歷史基礎時,進行武德教育和中庸合諧、整體把握的思維觀,接受天人合一、陰陽互轉、對立統一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模式要求選擇合理性的教學內容,科學系統的讓學生可接受進行武術基礎訓練,強調傳統武術的形神兼?zhèn)?,內外雙修,具有防身、健身、修身的作用,如從對武術基礎動作的要求就有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功、腿法、跳躍、平衡等,及套路中的閃、轉、騰、挪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無論對基礎的培養(yǎng),還是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更好地發(fā)揮人身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開放互動的武術教學模式,在教授習練太極拳準備階段時,如呼吸,要加有祛病強身意念,“以心合意,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做到動靜結融、身心合一等,讓學生掌握武術的精華與要義,順應自然、陰陽五行,強調內練導引外練,注重調息、靜心、行氣、養(yǎng)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jié)內環(huán)境的平衡,調養(yǎng)氣血,從而突顯外練效果,逐漸形成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yǎng)性情、外練筋骨的養(yǎng)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開放性互動的的武術教學模式,從眾多拳種中有選擇性的選擇學生喜歡的精華拳種進行教學,了解武術技擊思想等豐富蘊涵,培養(yǎng)大學生對武術興趣,觀賞武術、參與武術習練。如每次練習前要求學生練習身體放松、呼吸調勻,頓感輕快,平穩(wěn)情緒,使人體心、意、氣、形、神和諧自然,并讓這種消除壓力的簡易方法用于平時的生活和學習;鼓勵學生多參加武術表演,武術比賽,在切磋中點到為止,學會與人交往,在武術的技擊、節(jié)奏和意境中感受到大愛之美,愉悅身心、修養(yǎng)精神,凈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