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夢婷
【摘 要】在當今證券市場上,盈余管理已經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卻存在很多問題。不少上市公司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采用各種手段進行盈余管理。這不僅使得企業(yè)會計信息失真,而且還影響了投資者的判斷,繼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所以,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研究意義深遠。對此,本文從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接著探討了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手段,最后從會計準則、治理結構、外部監(jiān)督等方面對盈余管理的規(guī)范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因;手段;上市公司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述
盈余管理是指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許可范圍內,公司管理層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或者會計估計的判斷等手段達到預期的盈余目標,以實現企業(yè)利潤最大化的一種行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為了擴大公司利益所采用的一種管理手段,主要是通過修改會計數據來擴大公司利益的手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會計數據并不是公司的盈余情況,盈余管理的片面性會在短期內為公司帶來一定的利益,但是從長期來看,對一個公司的長期發(fā)展還是存在很大弊端的,因為數據和信息的不真實會損害到很多人的合法權益。這種做法會使公司逐漸失去人心,所以對公司的未來預期發(fā)展還是相當不利的。這種做法主要是公司的管理層為了公司盈利所做出的一種決策,雖然沒有違背相關法律,但是卻違反了一些原則,所以加強對上市公司盈余手段的識別是比較重要的一件事情。
二、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產生的動因
(一)資本市場動機
一方面,我國《證券法》規(guī)定,如果一家公司想上市,一個必須滿足的條件是在近三年內連續(xù)盈利,而那些無法達到要求的公司通常會采取盈余管理的手段來提升公司的業(yè)績,以此來獲得上市的資格。另一方面,公司的業(yè)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準發(fā)行股票的價格以及是否能夠順利發(fā)行。因此,管理者要想提高股價,就很有可能去調高盈余。此外,通過配股,可以使上市公司得到很多低成本資金,改善資本結構。但是只有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達到規(guī)定要求,公司才會取得配股的資格。因此,上市公司為了能進行配股,就會進行盈余管理,使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符合規(guī)定標準。
(二)經營管理者私人利益最大化動機
一般來說,我國公司制的企業(yè)是以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為基礎設立的,大多數公司的股東不參與公司日常經營,僅雇傭高級管理人員來負責。由于股東和管理層的目標有所不同,信任危機也隨之而來。為了消除危機,使管理層的目標趨于股東的目標,絕大多數公司采用管理者報酬與會計利潤掛鉤的制度。這種管理激勵機制雖然使管理層的管理活動迎合了股東的目標,但又使得管理層在任期內更積極地謀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由此,經營管理者就有很大的動機采用盈余管理來實現自己的野心。
(三)避稅動機
上市公司為了合理避稅,往往采取一些會計手段盡可能地降低當期報告利潤。企業(yè)所得稅稅額一般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根據稅法規(guī)定進行納稅調整確定。由于我國稅法體系尚未完善,稅收優(yōu)惠政策過多,上市公司管理層在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選擇上余地太大,從而使合理避稅成為可能。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資產重組
資產重組,即在短時間內增加上市公司的資產數,而資產重組的方式也有很多,主要是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來實現公司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這種盈余管理手段可以在短時間增加公司的資產,所以近年來被很多公司用來當作是財務報表,但是這種盈余管理手段的實行過程還是比較麻煩的,還要對公司的資產進行估值,然后才能進行資產的買賣,由于具體的實行過程相對其他盈余管理手段更為復雜,所以在盈余管理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少的。
(二)將債權改為股權
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債權收入和股權收入。對這兩種所有權進行轉變,主要還是因為這兩種所有權之間的利益關系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公司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債務問題,從債券的角度來說,按照合同規(guī)定在規(guī)定時間內必須要償還,但是如果將債權改為股權,那么在一定期限內的還款數目按照相關規(guī)定來看,是可以不用立即償還的,只有在公司破產或者是公司財產清算的時候才進行股權債務的清算。這樣就使財務負債數大量減少,毫無疑問的是,雖然在財務負債數上的數目減小了,但是實際上所欠的債務并沒有減少,只是承擔債務的承擔方改變了而已,這種做法也能在短時間內增加公司的利潤,使公司管理層實現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切實權益,雖然達到了經濟目的,但是卻喪失了人心,對公司的長期發(fā)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三)利用關聯(lián)交易進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與其子公司或母公司之間由于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往往不按照市場價格進行交易。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存在大量的關聯(lián)方,這為公司經營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機會。公司與關聯(lián)方之間往往采用低于或者高于市場的價格進行交易,以達到調減或調增當期盈余的目的。
四、規(guī)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議
(一)加強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的建設
我國的會計準則雖然已經比較全面,但是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尤其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很多會計實務也發(fā)生了變化,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也需要加以修訂。由于會計政策的靈活性和可選擇性,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借此進行盈余管理,所以對會計準則的完善要盡量減少其文字的模糊性和程序方法的可變性。在制定會計準則時應盡量讓公司管理者可以進行的會計選擇減少,特別是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應當明確計量準則,這樣會使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降低。并且應及時對相關法律、會計準則進行補充修訂。
(二)改進公司治理結構
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是進行盈余管理的主體,而薄弱的公司治理結構為其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條件。所以要想減少管理層對利潤的操控,必須改進公司的治理結構,形成科學有序的管理框架。在董事會中,要增加專業(yè)性較強的獨立董事的比例且董事會中的利益各方要保持均衡,這樣才能保證公司事務的有效開展和運行,提高財務信息的質量。盈余管理不能操縱現金流量,因此,現金流量和利潤相比,反映出的信息更加真實。如果公司的現金流量長期比凈利潤低,這就說明公司確認的利潤是不真實的,那么公司就可能進行了盈余管理。監(jiān)管部門應該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報告中不僅要對經營活動中發(fā)生的現金流量進行披露,還應該分析一下現金流量指標,另外,上市公司還應披露其重大行為對企業(yè)現金流量產生的影響。對上市公司存在的造假行為,應該加強對其的懲罰力度,對相關責任人追究法律責任。
(三)加強外部監(jiān)督
要想規(guī)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效的外部監(jiān)督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加強證監(jiān)會的監(jiān)督力度,對上市公司提供的資料、報表等內容要嚴格審查。另一方面,社會輿論監(jiān)督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聞媒體需盡職盡責,揭露上市公司不當的利潤操控行為,對上市公司進行監(jiān)督和制約。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地方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參考文獻】
[1]李陽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與審計識別——以輝山乳業(yè)為例[J].審計月刊,2017(6).
[2]潘虹.港股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識別與治理——以漢能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8(14).
[3]朱際冬.基于財務分析視角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以A公司為例[J].國際商務財會,2017(8).
[4]陳璐.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及其動機探析[J].金融經濟,2017(10):115-116.
[5]劉銀國,孫慧倩,王燁,古柳.業(yè)績型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J].中國管理科學,2017(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