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修慶
摘 要:文章概述了陜北重要民俗文化陜北說書的發(fā)展史與現貌,探討如何做好陜北說書的傳承與發(fā)展。首先對國家"精準扶貧"這一政策進行討論梳理,其次對甘泉地區(qū)的說書文化進行系用整理其歷史演變和藝術特色以及經濟價值。延安時期是陜北說書文化發(fā)展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甘泉地區(qū)在文章中被引用被范例,根據當地經濟情況與說書藝人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探索。依靠當今重要政策精準扶貧,讓說書文化在發(fā)展自身的同時帶動部分甘泉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
關鍵詞:精準扶貧;說書文化;甘泉地區(qū)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 “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 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guī)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瞄準扶貧對象,進行重點施策,進一步闡釋了精準扶貧理念 ,“精準扶貧” 成為各界熱議的關鍵詞。
而關于陜北說書,說法眾多,卻沒有一個精準的定義。陜北民間早就有陜北說書是“鼓書”、“評書”、“唱書”等等的說法,但這些叫法顯然是不合理的。陜北說書流行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延安兩市及其周邊區(qū)域(內蒙古、甘肅、山西與陜北接壤的部分地區(qū))的一個民間說唱藝術種類,由盲說書人懷抱三弦(或者琵琶)獨自坐場說唱,或多人組合表演據考證,最初的說書表演是有盲人的行乞手段演變而來,將窮苦人運用到陜北民歌的演唱中,后期又融入道情、信天游等的的曲調,形成了演唱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通常陜北說書是有陜北說書藝人采用陜北方言自說、自唱的敘述歷史事實、個人傳記等民間趣事。陜北說書短小精悍,演出靈活,隨編隨唱,不受時間和場地限制。近代陜北,兵火連天,頻繁的戰(zhàn)爭使得陜北變的滿目瘡痍。陜北人民生活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日子里,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所以陜北農村地區(qū)的寺廟盛行。而陜北說書就成為鄉(xiāng)村宗教活動儀式中不可缺少書的一種表演形式。
但是陜北說書目前面臨的問題也很多,發(fā)展前景并不樂觀。一是陜北農村地域閉塞、經濟不發(fā)達,居住分散等,演出成本較大,場地要求條件也高。而在城市中難以占領一定舞臺,除了會演、大賽會夾雜一個說書小片段,城市的大舞臺上,根本沒有陜北說書的蹤影。二是陜北作為中國西部大開發(fā)的重要地區(qū),在經過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以煤、氣、石油為支柱的產業(yè)作為一個整體的產業(yè)集群,成為全國發(fā)展經濟重要地區(qū)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民俗文化的投入就更少,進而使得這門民俗文化變得舉步維艱。三是現代生活發(fā)展迅速,陜北民間藝術失去了其本身的天然性,缺少了創(chuàng)作隊伍。任何隊伍要發(fā)展要繁榮,沒有創(chuàng)作隊伍都是空談,現在的說書內容95%都是舊內容,只有在縣區(qū)搞宣傳和延安曲藝官(目前陜北地區(qū)唯一一公辦曲藝團體)曲藝大賽才會有一些創(chuàng)新節(jié)目。四是說書的傳承后繼無人。據研究期間的實地調查,陜北說書現有藝人1120人左右,其中榆林市約有150人,延安安塞甘泉地區(qū)有128人,演出團體有200多個(團體不固定,由于演出場地限制,有臨時組合的情況)。但目前真正能夠登臺演出的只有500多位,其中盲藝人已經退臺養(yǎng)老,個別會在農村地區(qū)的廟會上進行表演,大多數人盲藝人以算命為生。大多年齡在45-50歲不等,年青一點的人幾乎沒有,能夠把說書傳承下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按現狀發(fā)展下去,不到二十年,陜北說書將有消亡的危險。課題的研究就是在精準扶貧下對說書文化商業(yè)化的保護與開發(fā),故有以下幾點:
1、政府經濟資助推動陜北說的發(fā)展
由于陜北說書藝人大多數為殘疾生活條件艱苦,根據扶貧政策,應被列為精準扶貧對象。根據藝人的家庭情況,可在當地村委會認定貧困農戶,接受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資助。如可在當地的文化部門適當多撥款,用于陜北說書專項資助,幫助其在城鎮(zhèn)利用一些大眾或小眾媒體進行宣傳,另外也可以由文化部門舉辦一些陜北說書比賽,設置不等獎金來吸納說書藝人,對于質量高的作品和演出團體應有不等程度的扶持,使團隊的發(fā)展更有動力,才能吸引年輕一代。也就是從政府部門上開始注重這項民俗藝術,重視陜北說書的發(fā)展。
2、紅色旅游區(qū)與陜北說書的結合
延安地區(qū)屬于紅色革命老區(qū),其紅色旅游景區(qū)也是陜北說書向外展示的一個重要舞臺。可在景區(qū)中設立陜北說書表演點,既增加了旅游區(qū)的趣味性也為說書藝人提高了經濟收入,促進了陜北說書的傳播??山Y合紅色革命的特色性,藝人們可以編排一些與延安時期革命相關的說書內容,不僅給游客介紹了景點的特色,也讓大家換了個方式來銘記歷史,對陜北說書的發(fā)揚也是有推動作用。因此,在這點上,文化部門應積極與旅游景點聯系洽談,推進陜北說書藝人向旅游區(qū)入住的實施。
3、拍攝推廣說書的電影或電視劇
三十年代時期的韓起祥對說書的"革命"是陜北說書的一個重要時期,這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原型來展現陜北說書的內涵,塑造說書藝人的形象。所以可以以陜北紅色文化為依托,以陜北說書這項文化遺產為典型,全面推進說書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這不僅僅是對陜北說書的宣傳,更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對紅色文化的推動,吸引大眾的對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的目光,使得陜北說書以更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在大眾視野中。
4、開放視野建設陜北說書文化會館
目前陜北地區(qū)僅有一家公辦曲藝會館就是延安市曲藝館,而陜北說書的保護需要建設必要的非物質遺產博物館或展覽館等來保護說書的發(fā)展。同時我們也要放開視野,實現多種模式結合的方法,對陜北說書進行開發(fā)與保護。如建立一些規(guī)模性的文化館或劇場,吸引一些說書人才的加入,培養(yǎng)創(chuàng)作型人才,為說書的傳承提供保障、提高說書質量,才能有更多的人想去了解,使陜北說書能夠走進現代人民的生活中,將說書真正的延續(xù)下去。
政府能給的有政策有資金,但是作為自己的藝術,應該有文化自覺,扛起傳承陜北說書這面大旗,積極吸納人才創(chuàng)作出引導作用的佳作,為廣大人民服務??傊灰较蛘_,堅持黨的領導,利用各方力量,陜北說書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孫鴻亮.陜北說書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
[2] 宋俊華.論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的本生態(tài)和衍生態(tài)[J].民俗研究,2008(4)
[3] 張統宣.陜北說書襯詞研究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17(17)
[4] 董麗娜.延安時期對陜北說書的啟示研究. 2017
[5] 張強.陜北說書的傳承與保護探析.新西. 2015(10)
[6] 淮亞莉. “非遺”視角中的陜北說書保護與傳承.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7] 張濤.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下陜北說書的社會功能. 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5)
[8] 曹伯植,陜北說書音樂探究[M].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10
[9] 孫艷妮. 陜北說書受眾情況調查與思考[J]. 程明社, 學園(教育科研). 2013(04)
[10] 呂青,宋亞萍.陜北說書藝術的文化變遷探析[J]. 人民論壇. 2012(26)
*渭南師范學院省級課題《精準扶貧下對甘泉地區(qū)說書文化商業(yè)化的保護與開發(fā)》編號20182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