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爽,王 漢,孫影杰,施雯琪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肝脾胃病科,吉林 長春 130021;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鼓脹之名出自《黃帝內經(jīng)》,書中不僅記載了鼓脹的病名與形態(tài),對其病因病機以及治法都有了初步概括?!端貑枴じ怪姓摗分姓f:“有病心腹?jié)M,旦食則不能食,此為何???岐伯對曰:名為鼓脹?!薄鹅`樞·水脹》篇載:“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侯也?!焙笫泪t(yī)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與補充,根據(jù)不同病因病機提出的病名各有不同,但與鼓脹表現(xiàn)相似,均表現(xiàn)為腹大脹滿,現(xiàn)代統(tǒng)一稱之為鼓脹。
鼓脹主要因酒食不節(jié)、感染蟲毒、勞欲過度、內傷七情、外感六淫以及病后續(xù)發(fā)所引起,病變主要臟腑以肝脾腎為主,三者相互影響,若制化失衡,則互相牽累,導致氣血津液的化生與運行障礙。肝性喜調達而惡抑郁,若因情志不舒導致肝氣郁結不暢,則橫逆乘脾。脾為中土,主運化與斡旋氣機升降之功,脾土受損,水液代謝失職,加之升降不利,濁氣混于中焦,乃發(fā)為鼓脹。乙癸同源,肝病日久氣郁化火,煎灼肝陰,子盜母氣,劫爍真陰,導致肝腎陰虛。腎司開闔的功能使之成為人體水液代謝的樞紐,同時因腎蘊元陽、真火于一身,人體陽氣的活動有賴于腎陽的推動與溫煦。腎陽受損,失于溫煦氣化功能,累及脾陽,脾腎兩傷,則水滯中州。
或因情志不遂,或疫毒盤結于肝,導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職,氣機郁滯,氣滯則血瘀,血瘀則水停。過食肥甘、酒食失于節(jié)制,或外邪直中,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聚濕成飲,飲停氣血受阻??梢姽拿浀牟±硪蛩貫闅鉁?、水停、血瘀,三者糾纏膠著,又可相互為患,疾病的不同時期,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其病性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肝氣郁結不舒,橫逆犯脾,土壅木郁,發(fā)為鼓脹,常用柴胡、香附、木香等,意在疏肝行氣。脾將水谷化為精微輸布周身營養(yǎng)臟腑,若脾運失健,則水谷難化,常以神曲、山楂、麥芽等健脾消食;脾虛氣血化生乏源,治療常用黃芪、黨參、白術、熟地等藥物以益氣健脾,補血養(yǎng)血;脾虛水液運化失職,濕聚水停,常用藿香、佩蘭、豆蔻等芳香之品醒脾開胃,大腹皮、檳榔等行氣利水。肝氣失于疏泄,帥血無力,氣不行則血瘀,故配伍以桃仁、三七、紅花、三棱、莪術、丹參等藥物為主以行氣活血化瘀。土不制水,脾腎陽虛,治療常以附子、肉桂、干姜、黃精、山藥等為主,意在溫補脾腎,化氣行水。肝病及腎,肝腎陰虛,當以滋補肝腎為要,治療上常用枸杞子、桑葚、鱉甲、石斛、麥冬等藥物。
鼓脹的發(fā)病基礎是氣、血、水瘀結而成,三者相互為患,久而耗傷氣血,損及陰陽。疾病初起肝木脾土同傷,病變以氣為主,氣滯、氣虛常相互為伍,治療以疏肝行氣為主,佐以補氣健脾之品;氣、血、水郁結化熱,機體陰液受損,利水治標的同時,滋陰補液不容忽視;水液的運化與排泄關乎于脾腎,脾腎陽虛乃至水液潴留,蓄積在中焦的水液又可影響脾腎陽氣,因此,在鼓脹的治療過程中,補陽藥物的應用也至關重要;疾病后期,血瘀之象漸顯,此時常伴氣虛、血虛癥狀,而活血藥物辛散走竄,最易耗傷氣血,故化瘀同時謹防正更傷。
鼓脹的病性乃本虛標實,故治療過程中不可徒用功效峻猛之逐水劑,應攻補有度,揣度虛實之勢,攻中有補,攻補有量,攻時做到“衰其大半而至”,攻后要調攝正氣。若病情已到邪盛正衰,陰竭陽脫之候,則不可攻下,謹防虛虛之戒。
在肝硬化腹水辨證施治的過程中,所應用的中藥在現(xiàn)代藥理學中也有理可依。如茯苓具有促進鈉、水、毒素排泄的作用[1],同時可以改善蛋白代謝,提高血漿中的白蛋白[2]。丹參可實現(xiàn)肝纖維的重吸收,對已經(jīng)形成的膠原纖維進行降解[3]。黃芪可以促進肝臟對蛋白質的合成作用,保護肝細胞膜,降低升高的血清轉氨酶[4]。
鼓脹病情纏綿反復,對于腹水消失的患者,不可掉以輕心,應注重起居以及日常飲食的調護。適度的活動與鍛煉有助于體內陽氣的運行與周轉,但不可過度勞作,耗損機體正氣,使病情復發(fā)。愈后患者要保持情志舒暢,方能使肝氣順暢調達,一身氣機得舒,氣血津液運行無阻?!八持?,有與病相宜”,因此,鼓脹病情的穩(wěn)定與否與飲食有密切的關系。明代李東垣曾提出鼓脹患者應少食鹽醬,并輔食消食之品,這與現(xiàn)代對肝硬化腹水患者的飲食要求不謀而合。
孫某,男,65歲,因間斷性腹脹痛10個月加重2天為主訴來我院就診?;颊呒韧斡不∈访鞔_,自備腹水彩超提示:腹水大量(最大深徑10 cm)。診見:腹部膨隆、脹痛,乏力,惡心,口干,納差,小便少,大便干量少,舌質隱青苔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鼓脹氣滯濕阻證。治則:行氣利水。處方:澤瀉10 g,白茅根20 g,茯苓20 g,蘆根 30 g,黃芪50 g,丹參30 g,大腹皮 10 g,大黃5 g,薏苡仁20 g,桑葚10 g,上方5劑,水煎服,日1劑口服。并配合螺內酯片20 mg日3次口服,布美塔尼片1 mg日2次口服。
二診:患者腹脹痛明顯減輕,24 h尿量可達1 800 mL左右,大便易解。上方大黃減至3 g,患者仍有口干加天花粉10 g、石斛10 g,5劑,煎服法同前。配合螺內酯片20 mg日3次口服,布美塔尼片1 mg日2次口服。
三診:患者諸癥明顯減輕,24 h尿量可達2 200 mL,復查腹水彩超提示:腹水少量(最大深徑2.5 cm),效不更方,上方5劑續(xù)服,利尿劑逐漸減量,后隨訪,患者腹水消失。
按:方中澤瀉、大腹皮、白茅根利水滲濕,給水濕之邪以出路;薏苡仁、茯苓、黃芪,補氣健脾,利尿消腫,既使中土得健,又可行氣化瘀;丹參活血化瘀,活血而不傷正;蘆根清利小便,又可生津止渴;年老久病之體,累及腎元,故以桑葚補益肝腎;患者大便難解,故以大黃通便,后患者大便易解,故減少大黃用量,但仍留其利濕化瘀之功;二診中加天花粉、石斛,因方中利水之力較強,傷津耗液,故加此兩味藥以生津。該患者為老年男性,素體陽虛,加之久病體虛,累及臟腑,導致脾腎不足,運化無權,水滯中州,水滯則血停,發(fā)為鼓脹?;颊呔驮\時腹部脹痛為主,故當以利水為首要之法以減輕患者痛苦。徒治標而本不顧只能一時收效,因此,方中加以補腎健脾藥物以治本?;颊呱噘|隱青,可見瘀象,活血通絡之品也不可少。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利水化瘀之功,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