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春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長音訓練是吹管樂器演奏者走向成功之路的起點,也是一切演奏的根本。長音是根基,一切演奏技術都要有這個基礎做保障。因其在專業(yè)學習中的重要性,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學習與教學經驗談一下長音的幾種訓練方法。以期讓更多的人掌握這種吹奏方法,更好的演繹嗩吶的優(yōu)秀作品。
長音,顧名思義時值較長的音符即稱之為長音。長音的練習是所有管樂器學習者的必修課程,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本領域的演奏家,長音的練習要伴隨他們演奏生涯的始終,就可見其重要性。雖然管樂器的氣息運用是相通的,但是就某個樂器的長音練習可能會有所差別?,F(xiàn)結合我個人的演奏和教學經驗,來談談嗩吶長音的幾種訓練方法。
想要奏好嗩吶長音,首先要從它的發(fā)音原理講起。嗩吶是靠氣息作用于簧片通過嘴唇的控制使之產生震動而發(fā)聲的簧鳴樂器。因嗩吶哨片是前后兩面的,故它屬于雙簧震動樂器。我們在這個原理里面看到了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氣息,一個是唇控。
氣息,嗩吶吹奏使用胸腹式呼吸,它是目前為止被廣泛采用的一種較為科學的呼吸方法。即吸氣時橫膈膜下沉,胸腹的左右、前后擴張,氣歸丹田,呼氣時意守丹田,提氣自然,使胸腹恢復自然狀態(tài)。
唇控,即嘴唇對哨片的控制。唇控的第一要領是口型的運用。我教學中使用的口型是發(fā)“mi”音的外部口型狀態(tài),口腔內發(fā)“ma”音的狀態(tài)。這種口型比較自然,可以使哨片充分震動。口腔內發(fā)“ma”音狀態(tài)可以使口腔打開,音色更加圓潤結實。當然這只是基本口型,由于每個人的嘴唇薄厚不同,還要因人而異,因曲而異。第二要領是嘴唇與氣盤的位置,切忌嘴唇緊貼氣盤。嘴唇離氣盤太近甚至是壓在氣盤上,這樣唇部就失去了對哨片的絕對控制,音色容易發(fā)干,是及其不可取的。最好平時練習時,拿下氣盤練習。這樣可以使嗩吶音色更圓潤,音準更穩(wěn)定。
本文所提到的所有長音練習均采用第一遍五聲音階和第二遍七聲音階進行吹奏。五聲音階易于掌握音準,建立了正確的音準概念后再加入偏音“4”和“7”。如,D調嗩吶筒音作5,音階為低音5至高音5。每個音建議吹奏4至8拍,速度為每分鐘60拍,進行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演奏。五聲音階演奏完畢后,再演奏七聲音階上下行,注意偏音的音準問題。這里要強調一點,長音練習并不是吹奏的越長越好,越響越好。要做到演奏輕松自然,聲音圓潤松弛。練習方法如下:
練習前演奏者要做好吹奏的相關準備工作,如站姿、持嗩吶的方法、口型等,不能漫無目的的演奏,要嚴格按照訓練目標來執(zhí)行。開始時使用中強力度練習,因為中強力度易發(fā)聲,身體不容易緊張 ,這樣才能保證演奏自然輕松,聲音松弛有力。而后逐步分別進行強奏與弱奏練習,感受聲音的強弱對比。強奏時,嘴唇要相對放松,使哨片充分震動。吸氣飽滿,丹田發(fā)力,呼氣均勻用力作用于哨片,使之產生較大的音量。強奏時的氣流急,壓強小,用氣量大。弱奏時,保持原來口型,嘴唇微微下壓,唇肌向中間靠攏,并隨之后移,使哨口變小,哨片震動面積減少。吸氣飽滿,氣守丹田,呼氣均勻稍用力作用于哨片,使之產生較小的音量。弱奏時的氣流緩,壓強大,用氣量少。掌握了強奏與弱奏的練習后,便可以進行長音漸強與漸弱的練習。這項練習我采用8拍的訓練方法。即第一拍和第二拍弱音演奏并且力度保持不變,第三拍開始漸強,第四拍與第五拍達到最強力度,第六拍至第八拍漸弱。
本訓練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所有練習音色不變,做到聲音“強而不噪、弱而不虛”。
<2>直音練習時音量不變,不能忽強忽弱,當然除漸強、漸弱練習外。
<3>練習時身體要相對放松的去演奏,不能用蠻力,呼吸采用胸腹式呼吸法。
<4>聲音不要晃動,讓聲音保持平、直、穩(wěn)、松透的狀態(tài)。
<5>此練習采用五種力度形式練習,即中強、強、弱、漸強、漸弱。每種形式演奏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上下行各一遍。
腹顫音運用的恰當與否直接決定演奏者對樂曲內容的情感表達,也可以說腹顫音的添加直接影響了樂曲的質量。加的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有點畫蛇添足了。針對此情況,我在嗩吶練習長音直音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腹顫音的訓練。
演奏者吹氣時連續(xù)發(fā)“嗚”音的用氣狀態(tài)。同時小腹有規(guī)律的收縮,氣息下沉,這樣形成一種上下對抗的力量,使聲音產生顫動的音波,類似于弦樂的揉弦效果。開始練習時也采用中強力度練習,為了使演奏者克服緊張僵硬的演奏狀態(tài)。
先練習慢顫,可以用每分鐘60拍的速度,一拍顫一下,慢顫掌握后可以逐步提高顫動頻率,進行快顫練習。并且逐步在規(guī)定的節(jié)拍內,做由慢漸快漸強和由快漸慢漸弱的腹顫音練習。
本訓練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顫動頻率要自然均勻,不做作。
<2>切忌形成一種固定的機械式的顫動頻率,一定要做到顫動頻率與力度收放自如。
通過以上兩種訓練,演奏者可以初見成效。把這兩種方法組合在一起就是我要講的第三種方法 —-直音加顫音的綜合訓練。這是樂曲中最常用的一種演奏法,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處理樂曲的手法,使用恰當可以對樂曲起到潤色,增強藝術渲染力的作用。訓練方法如下:
<1>直音加顫音加直音漸強練習。
每條練習采用單音符長音8拍的訓練方法。第一步做漸強練習。要求演奏者前兩拍弱音演奏,第三拍漸強同時加入腹顫音,隨著音量的增大,腹顫音的顫動頻率也隨之增大。第五拍達到最強點,第六拍可以停掉腹部動作,只保留直音強音的演奏狀態(tài)。這樣可以檢驗腹顫音訓練是否收放自如,直音練習是否平穩(wěn)松透不晃動。
<2>顫音加直音漸弱練習。
該條練習同樣采用單音符長音8拍的訓練方法。此練習主要訓練嗩吶吹奏長音如何漸弱。眾所周知,嗩吶演奏強音容易,弱音難,那么演奏強漸弱就更難了,所以我?guī)醉椌毩曋卸甲隽舜隧椈竟Φ挠柧?。演奏時第一拍與第二拍強奏并同時用顫動較快的腹顫音輔助,第三拍開始逐漸漸弱,第六拍收掉腹部動作,只保留弱音直音。
<3>直音加顫音加直音漸強漸弱練習。
此項練習是前兩項練習的綜合,也是嗩吶練習長音最終要達到的目的。該項練習采用單音符長音12拍的訓練方法。第一拍弱起至第三拍漸強加入腹顫音,第五拍與第六拍達到最強音,第七拍開始漸弱,第十拍收掉腹部動作保持直音直至音量達到最弱。
本訓練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練習時音符的強弱幅度對比要大,真正使演奏者感受到嗩吶的張力。
<2>直音與顫音的銜接處痕跡要小,所有的直音與腹顫音練習都是遵循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不能急于求成。
通過系統(tǒng)的長音訓練,我們便可以更輕松的來演奏樂曲,把樂曲將要表達的內容盡情的展現(xiàn)出來。以嗩吶獨奏曲《懷鄉(xiāng)曲》為例,我來講解一下如何把長音基本功訓練的成果融入到樂曲中去。
《懷鄉(xiāng)曲》原是作者為電影《北斗》配寫的一段插曲,后經擴充、修改,形成一首嗩吶獨奏曲。樂曲以陜西民間音樂為素材,描寫一民間藝人因社會及生活所迫,妻離子散,背井離鄉(xiāng),于悲痛中面對家鄉(xiāng),以嗩吶吹奏了一首極其憂傷、凄涼和戀念、向往的樂曲。籍以傾訴思念親人,追懷故土之心緒。樂曲既有悲切、凄楚的傾訴、亦有對過去與家人團聚的美好回憶,但更多則是哀怨與思歸故里的期望。
通過該曲的樂曲介紹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將要表達的音樂情緒。這類型的曲目在嗩吶獨奏曲中比較多,如《黃土情》、《關中情》等。此類樂曲都要求以情感人,音樂扣人心弦。那么其實樂曲主要的處理方法就是直音與腹顫音的綜合運用。當然想要演奏好一首作品,只是掌握長音的演奏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演奏者掌握更為全面的嗩吶吹奏方法。
樂曲引子部分,開頭第一個長音“2”,用直音弱起漸強隨之加入腹顫音的方法演奏,這樣演奏的音樂才能感人,才具有音樂性,仿佛把聽眾帶入了空曠凄涼的黃土高原。如果沒有前期的長音系統(tǒng)訓練,是很難完成這個要求的。有的學生只是簡單的模仿,但是聲音是晃動的,腹顫音不均勻,也沒有要達到的強度。
樂曲慢板部分,音樂如泣如訴,要求吹奏時氣息綿長,音樂強弱對比明顯,旋律具有流動性的特點。此段音樂對演奏者的唇控與氣息的控制要求很嚴格,要收放自如,輕松自然。
快板部分,一氣呵成,基本上用連奏法吹奏,連奏要求演奏者氣息穩(wěn)定,氣流均勻,也是長音訓練的轉化形式之一。
縱觀全曲,都是要求演奏者要具有扎實穩(wěn)定的長音功底,才可以完美演繹該作品。只是機械的全曲重復練習,是不會演奏出感人的音樂的。
以上就是本人對嗩吶長音訓練的一些方法和經驗。長音練習之重要好比萬丈高樓之根基,根基穩(wěn)了才能順利到達頂峰。由于該文重點不是講解樂曲演奏,故《懷鄉(xiāng)曲》只做了簡單的介紹,希望能夠引起大家對嗩吶長音訓練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