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珂
【摘要】相較于舊版歷史教材,部編初中歷史教材變化最大的是世界史的編排。舊教材對中世紀歐洲歷史涉及較少,而部編教材則在九年級(上)編排了一個單元(第三單元)來學習中世紀歐洲歷史。這對于教師和學生,無疑都是一個挑戰(zhàn)。本文探索以 “中外歷史比較法”作為這個單元重點使用的教學方法,并試圖用一個課堂實例說明這種方法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比較法;部編教材;世界史;運用
一、歷史比較的研究方法
歷史比較研究是通過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xiàn)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比較研究作為一種系統(tǒng)的方法為歷史學家所接受。比較研究在歷史學中大致有三種用法:驗證和解釋假說、發(fā)現(xiàn)不同社會的獨特性、提出新的問題。
二、應用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第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九年級的大部分學生而言,中世紀歐洲歷史是陌生的,但是學生已經(jīng)有了學習一年中國古代史的經(jīng)驗。如果將中世紀歷史和這個經(jīng)驗相連接,更便于學生理解。比如講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地位,可以和中國古代做對比:中國古代是允許一夫多妻的;但是在中世紀的西歐,無論國王還是普通人,從法理上講只能擁有一個妻子。這種情況和人們普遍信奉基督教有關,因為基督教要求一夫一妻制。通過比較,學生可以從一個側面理解基督教對中世紀西歐的影響是巨大的。
第二,符合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根據(jù)現(xiàn)代歷史教育理念,學生學習歷史,不是接受現(xiàn)成結論的被動活動,而是主動運用一定的理論、方法,構建歷史知識的過程。同樣是學習歷史知識,傳統(tǒng)教學是把歷史知識當作客觀歷史讓學生記住,現(xiàn)代歷史教學則是把歷史知識當成案例,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認識歷史的方法。
(二)可行性
從教材分析:九年級(上)第三單元共有4課,前3課講的是中世紀西歐歷史。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時間跨度從5世紀末到9世紀末,即中世紀早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基督教的傳播和封建制度的形成。這兩個特征都和同時期的古代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8課“西歐莊園”主要講的是中世紀中期西歐莊園的特點:一是莊園領主和佃戶的契約關系,二是莊園的司法獨立特性。對比中世紀西歐莊園的農民和中國古代農民的差異,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種不同社會的特征。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的課后活動中專門設計了一個題目,即比較中世紀西歐城市和同時期中國北宋王朝的都城。可見教材的編纂者也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中外歷史作比較。
三、專題探究示例
第一,展示探究主題:比較中世紀西歐城市和同時期中國北宋王朝的都城。
第二,提供有層次的任務或問題:根據(jù)材料分析和探究。
材料一:城鎮(zhèn)最初也受其他地區(qū)內的貴族、主教或修道院的管制。但是,城市里的商人們,早早地就開始反對這樣的操作。他們強烈希望擁有更適合商業(yè)人士的特權。到12世紀時,地主們已經(jīng)開始賦予商人們權力;這些規(guī)矩被寫進“城市特許令”。每一個城市特許令都造就了一個半自治的政法實體,在歐洲的許多地方被稱為“市自治體”。市自治體有自己的政府、法庭、稅務機構和關口。簡單地說,他們有了處理自己事務的權力,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材料二: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相比唐朝有所提高,一是商人可以送其子弟進入官辦的州縣學就讀;二是商人可以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和出任官職;三是商賈可接受官府的招募,為國家管理稅收等;四是商賈可結交貴戚官員,甚至與之聯(lián)姻,借此謀取官位。
問題:中世紀西歐城鎮(zhèn)的商人為提高自己的地位采取的行動是?結果是?請用一句話概括材料二中宋代商人提高自身社會地位的途徑是什么?比較二者的不同,談談你的感悟。
第三,表達探究成果:鼓勵學生用文字或圖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探究成果。
綜上所述,用“中外歷史作比較法”學習中世紀西歐歷史是值得嘗試的方法。部編歷史教材在世界歷史方面所做的調整需要一線教師認真思考、不斷探索,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世界歷史,構建科學的歷史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鄭林.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8.
[2]朱瑞熙.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及其歷史作用[J].歷史研究,1986,2.
(作者單位:鄭州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