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應,是教師對幼兒回答與反應的處理,是師幼互動的方式之一。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教材與教學過程的研究,卻忽視對“回應”的研磨推敲?!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幼兒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穑纬珊献魈骄渴降幕印?。這就好比是一場精彩的球賽,雙方球員在爭奪一個叫做“問題”的球的過程中,激起斗志與興趣,最后想盡辦法讓球滾向自己的目的地。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球員就必須知道只有知己知彼,冷靜分析,靈活的應對才能達到目的,而也只有良好正確的“回應”才能啟發(fā)幼兒思考,促進師幼互動,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然而,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回應行為還沒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存在回應方式單一、回應用詞千篇一律。那么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何應對幼兒的回應呢?
關鍵詞:回應;教學;活動
一、 賽前熱身——知己知彼,做足預設
(一) 補充能量——熟悉活動內容
俗話說:要給孩子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教師自身經(jīng)驗直接影響到回應的有效性。如果教師自身經(jīng)驗缺乏,那她只能重復幼兒的經(jīng)驗,或者讓幼兒獲得的經(jīng)驗也是零碎的,回應是無效的。所以說,在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對活動內容一定要吃透,對活動內容中有關的知識點和相關經(jīng)驗也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活動內容,才能游刃有余的幫助幼兒梳理提升經(jīng)驗;才能對于孩子突發(fā)生成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地回應。
(二) 賽前分析——預設幼兒回答
提問是可以設計的,同樣回應也是可以預設的。預設越充分,現(xiàn)場的回應就越自如。教師要結合幼兒心理特點、思維方式的知識及對不同幼兒個性特點的了解全方位地設想:當自己拋出問題后,不同幼兒可能出現(xiàn)的反應會有哪些?在此基礎上思考面對幼兒的各種反應,自己應如何回應才是適合的、積極有效的?只有在預設充分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幼兒,才有可能收獲許多預約的精彩。
二、 激烈對抗——尊重幼兒,隨機應變
(一) 開球——基于回答給予回應
教師在活動中要淡化腦海中的預設,緊緊追隨幼兒,傾聽幼兒的聲音。幼兒由于年齡特點,經(jīng)常會詞不達意,拋出問題后,教師要認真傾聽幼兒,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兒所要傳達的意義與理由,采取合適的回應策略。孩子常會有一些奇思怪想,生成我們毫無準備的新問題。面對孩子的生成,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要胸懷活動大目標,緊緊追隨幼兒,捕捉來自幼兒的信息,耐心地與幼兒一起探討、發(fā)現(xiàn),要時刻準備接住幼兒突然拋過來的球,采取多變的回應策略,靈活有效地回應幼兒。
在小班藝術活動《長頸鹿的雨靴》中,老師原定的教育目標中是讓幼兒用紅黃藍中一種顏料滴畫,可有一名幼兒用紅和黃兩種顏料滴出了咖啡色,教師隨機在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展示了他的作品,并說“紅黃藍還能變成什么顏色呢?下次我們來變一變!”讓幼兒雖然活動結束,可意猶未盡。
(二) 控球——正確引導樹立信心
在活動中,面對老師拋出的問題,有時幼兒會呆坐在那里,不去思考、自行其是、沉默不語,也有許多孩子樂于表達,可這些孩子的回答可能是片面的,甚至答非所問。面對后者,老師不能簡單地否定,不然可能導致孩子對老師的提問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這樣嚴重抑制幼兒思維能力、注意力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吨改稀分兄赋觥耙浞肿鹬睾捅Wo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學習品質?!崩蠋熆梢哉f“我們來聽聽別人怎么說的?!比羝渌變夯卮鸬镁唧w、全面,可通過鼓掌等給予表揚。還可讓他再嘗試一下,若還有困難老師可給予幫助,讓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老師對他的信任,每一次的回應能可能會讓一個自卑幼兒從此自信。
在一次小班科學《認識圓形》的活動中,老師讓幼兒想一想生活當中什么東西是圓形的呢?一個幼兒走神了,隨口回答“小兔子”,很多小朋友聽到就一起說“小兔子,小兔子”,當時老師靈機一動拉出黑板說“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兔子到底是不是圓形的呢”,說著在黑板上用大大小小的圓形畫出了一只圓滾滾的小兔子,很快小朋友們的注意力就都被這只圓圓的小兔子吸引住了,隨后老師帶小朋友找出了圓形的兔子頭,圓形的兔子身體,圓形的兔子尾巴等等,“哎呀,原來真的有這種圓形的小兔子呀,寶貝你真棒!”被表揚的“圓形小兔子”小朋友可開心了,在接下來的活動中也聽得很認真。
(三) 爭球——積極追問激發(fā)興趣
追問是指教師在回應中把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拋向幼兒,它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以便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并幫助孩子提升經(jīng)驗,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
追問一般可以在以下情形中運用:當孩子表述不清時,通過追問能幫助孩子表意明確。當幼兒回答偏離主題時,通過追問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當孩子回答單一、思維從眾時,通過追問讓幼兒拓寬思路,找到更開闊的道路。當幼兒生成的問題有價值時,通過追問不失時機地將問題重新“拋”給幼兒,引發(fā)幼兒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激發(fā)起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時而是引導者,時而是合作者,時而又是支持者,師幼互動回應,引導著幼兒漸行漸近地通過“條條大路”到達教師的預設目標。
三、 總結經(jīng)驗——課后三思,總結提升
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回應”能力的提高也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慢慢積累,在每次活動結束后,教師不妨針對以下幾點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回應能力加以反思:在活動過程中,自己是否注意傾聽幼兒的聲音?自己是如何回應的?回應有效嗎?如果無效,該如何調整?是否公平地給了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是否抓住了幼兒有價值的生成?是否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幼兒采用不同的回應方式?自己運用了哪些回應策略?
分析“回應”的有效率,并進行調整,在一次次的反思與調整中積累經(jīng)驗,讓幼兒在尊重、開放和激勵中感受到快樂和自由,迸發(fā)更多的激情,我們一定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參考文獻:
[1]唐櫻菲.淺談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回應策略[J].新課程·上旬,2016(12).
作者簡介:
丁玉紅,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示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