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
【內容摘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詩歌教學歷來是重點也是難點,而詩歌的文本解讀是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重要途徑,是全面提升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質量的關鍵。本論文立足于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對文本解讀策略進行了探究和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 文本解讀? 策略
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瑰寶和精華,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與其他的文學體裁形式相比,語言更加凝練、意境更加深遠,是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但學生在學習和鑒賞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難度。鑒于此,教師應該努力探索詩歌的文本解讀的策略,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以提升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水平。
一、高中語文詩歌文本解讀現(xiàn)狀分析
詩歌作品的文本解讀,是一個文學審美、文學接受的過程。在解讀過程中,教師可借助自身的知識、閱歷等,或置身于作者所處的時代與情境,走近作者,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的情感共鳴,從而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乃至個性化的詮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真正投入到文本中,以詩人的經(jīng)歷與感受,設身處地與詩人產生情感交流,從而對詩歌進行更加透徹、深度的理解。
但就目前而言,受到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在高中語文詩歌文本解讀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1)缺乏深度。當前詩歌文本的解讀,教師往往將重點放到名詞術語等理論講解中,忽視了詩歌的情境感染等感性教育,以至于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僅僅停留在表層,機械記憶老師所講,就很難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①。(2)缺乏個性。當前詩歌文本的解讀,基本上都是依據(jù)參考資料。教師或照本宣科,機械搬運,或囫圇吞棗,不加咀嚼;學生更是照貓畫虎,依樣畫葫蘆。這樣,師與生皆跨越了個體情感的體驗,對詩作理解就難免千人一腔,很難有個性化的理解。(3)存在偏離。教師常常將關注點放到學生思想道德上,穿靴戴帽,將復雜細膩的思想情感概念化、簡單化,而將語文課教得像思想政治課,出現(xiàn)解讀偏離詩作原本的思想情感的現(xiàn)象,甚或導致誤讀。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文本解讀策略分析
1.以意象賞析作為主線,進行詩歌解讀
與其他的文學體裁形式相比,詩歌具有更加獨特而深遠的意象。同時,詩歌的意象也是引導學生把握和掌握詩歌中心內涵的關鍵點。鑒于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詩歌文本解讀的時候,必須要以意象解讀作為主線,進而對詩歌進行深入的解讀。例如,在對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的賞析教學中,教師就抓住詩歌中的“月”這一意象,因為月常常代表著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月”這一意象,引導學生在月的意象中,對詩人“望月思鄉(xiāng)、追憶往事、傷懷故國”的情感進行體會,進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
2.以典故賞析作為主線,對詩歌進行文本解讀
教師在引導學生在對其進行解讀的過程中,為了學生對詩歌的內涵進行有效的把握,更加精準地體會詩歌的內涵,并與詩人形成情感共鳴。教師在進行詩歌鑒賞中,可充分結合詩歌中的典故,引導學生對詩歌中的典故進行分析和鑒賞。例如,在對李商隱《錦瑟》一詩的鑒賞教學中,鑒于該詩所用“莊周夢蝶、望帝魂化杜鵑、鮫人泣珠”等典故,教師就可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進而引導學生在典故的學習中,完成詩歌的解讀。通過這一文本解讀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對詩歌的內涵、中心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把握②。
3.以細節(jié)為主線進行詩歌解讀
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為了進一步提升詩歌的鑒賞水平,可以充分抓住詩歌的細節(jié)內容,并以此為主線對其進行解讀。例如,在對潘大臨《江間作四首(其三)》的詩歌鑒賞教學中,就可以充分體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之“退”這一細節(jié),引導學生對“退”字所表現(xiàn)出的因天際空闊鴻鳥實為前飛而感覺后退的生動、別致的狀態(tài)有真切的體會,此一“退”字,正好與上句中“拳”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的神態(tài)相對應,構成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
4.以情感為主線,進行詩歌解讀
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鑒于詩歌中蘊藏著詩人豐富的情感,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還必須要以情感作為主線,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設身處地,深入詩人情感世界,與詩人形成感情共鳴,進而對詩歌的情感進行細致、深入地挖掘。例如,在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借助詩人傳達情感的詞語,以“正傷心、滿地黃花、憔悴、獨自”等表達詩人內心孤寂愁悶的情緒作為詩歌解讀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對詩人凄苦、憂傷、愁腸百結的情感進行全面深入地把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