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450000)駱雅坤
1.1 一般資料 實驗對象為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兒科ICU收治的100例患兒,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患兒24例,女患兒26例;年齡1~10歲,平均(5.1±3.7)歲。對照組中男患兒25例,女患兒25例;年齡2~9歲,平均(5.3±3.1)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兒科ICU常規(guī)護理如用藥護理、體位護理等,觀察組患者給予心理分析及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有:①心理分析。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工作前應當根據(jù)患兒的綜合資料進行基本分析,根據(jù)患兒的反應作為心理分析。對于無認知能力的患兒,應該給予多方面的肢體接觸,讓患兒感到有安全感,同時在操作時要做到輕柔,讓患兒放松。對于分離焦慮性患兒,護理人員應該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患兒給予不同的注意力轉移方式,對于小齡女患兒給予毛絨玩具,小齡男患兒以卡車、飛機等玩具吸引,對于大齡患兒可以給予講故事或者游戲互動轉移注意力。對于異常行為和恐懼的患兒,護理人員應該耐心給予患兒解釋,同時鼓勵患兒說出內(nèi)心的擔心,要尊重患兒的想法,解決患兒提出的問題,緩解患兒的恐懼。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做好患兒與家屬的心理護理,多鼓勵、撫摸患兒,降低患兒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感,與患兒建立信任關系。護理過程中動作快速且輕柔,減少患兒的不舒適感。同時也要做好患兒父母及其他家屬的心理護理,使其心態(tài)保持相對平穩(wěn),積極配合治療。③環(huán)境護理。為患兒提供良好的病室環(huán)境,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每日定期開窗通風,加強空氣對流,開窗期間注意保暖,防止加重患兒病情。④癥狀護理。對于咳嗽的患兒給予霧化吸入,嚴重者給予吸痰措施,發(fā)熱的患兒給予體溫監(jiān)測,無法自主進食的患兒給予鼻飼管注食,對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患兒,注意勤換紙尿褲,防止紅屁屁及皮膚破損,給予低齡兒童勤翻身,防止產(chǎn)生壓瘡等。⑤健康指導。給予家屬健康指導,小兒病往往發(fā)展迅速,一發(fā)現(xiàn)有問題應立即到醫(yī)院治療。出院后,低齡患兒要注意添加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鼓勵少吃多餐,多進食新鮮蔬果,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體質(zhì)弱的小兒,不要去公共場所,同時適當體育鍛煉,增強患兒體質(zhì)。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的治療配合依從率、治療總有效率及患兒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治療配合依從率、治療總有效率越高越好。護理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患兒總人數(shù)×100%。
2.1 兩組患兒的治療配合依從率比較 對照組(66.0%)明顯低于觀察組(84.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的治療總有率比較 觀察組(96.0%)高于對照組(84.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非常滿意40例,僅1例不滿意,對照非常滿意30例,有10例不滿意,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于兒科ICU患兒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分析非常有必要,有利于護理人員提早了解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由于生病入院的患兒比平時更敏感,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耐心,多鼓勵患兒,多與患兒接觸交談,減少患兒的陌生恐懼感。同時給予家屬心理護理,讓家屬不要太過擔憂,引導家屬樹立健康的治療心態(tài),影響患兒也建立積極治療的心理,降低不配合、不依從治療率[1],同時給予患兒良好的生活與環(huán)境護理,給予患兒勤翻身,勤換紙尿褲防止患兒產(chǎn)生壓瘡,做好患兒的用藥護理,按醫(yī)囑用藥,并觀察患兒的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通知醫(yī)生并給予對癥措施[2]。給予患兒家屬健康指導,告知患兒要精心喂養(yǎng),防寒保暖,同時對于體質(zhì)弱的患兒應禁止去公共場所,鼓勵患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