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450000)楊紅梅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108例急性腦卒中并發(fā)吞咽障礙患者分為兩組,各54例。A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49~72歲,平均年齡(61.22±3.70)歲。B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61.35±3.83)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護理方法 A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口頭健康知識教育、遵醫(yī)囑用藥、生命體征監(jiān)測、保持病房干凈整潔等。B組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①建立針對性護理干預小組:由護士長任小組組長,一名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生和一名康復科醫(yī)生任小組指導成員,其余護理人員為小組成員,在組成和指導老師督導下小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既往案例等方式分析吞咽障礙患者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知識教育:結合患者、家屬學歷背景和理解能力對其一對一進行健康教育,逐條向其講解吞咽障礙相關知識,包括吞咽障礙危害、體位選擇、餐具選擇、食物選擇等,并及時解答患者疑惑;③體位選擇:以半坐臥位或坐位為主;④餐具選擇:使用吞咽障礙患者專用餐具,如帶有保護套的長柄茶匙,防滑墊、帶有吸盤的高邊碗碟,切口杯等;⑤食物類型選擇:2級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可選用柔軟、不易松散的米飯、粥、肉餅等,3、4級患者可使用糊狀食物,可在食物中添加適量凝固劑以增加粘度,所有患者應避免食用易碎食物;⑥喂養(yǎng)方式:指導家屬喂養(yǎng),用茶匙將食物送至健側舌根部,每次3~5mL,緩慢進食,不可兩口重疊;⑦代償性吞咽訓練:指導患者通過仰頭吞咽、點頭吞咽、轉(zhuǎn)頭吞咽等代償性吞咽動作訓練,改變食物通過路徑,改善吞咽障礙;⑧改變探視制度:告知患者家屬盡量減少探視頻率,避免在就餐時間探視,保證患者進食時可以集中注意力。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使用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質(zhì)量量表(SWAL-QOL)評估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zhì)量;使用自擬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處理數(shù)據(jù),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比較 B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1.85%(1/54)低于A組11.11%(6/5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6,P=0.048)。
2.2 護理干預前后SWAL-QOL評分比較 B組護理干預后SWAL-QOL評分(150.87±13.28)高于A組(133.96±12.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B組護理滿意度評分[(94.78±4.03)分]高于A組[(88.09±3.7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19,P=0.000)。
此次研究探討了針對性護理對急性腦卒中并發(fā)吞咽障礙患者肺部感染的預防作用,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針對性護理的B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較低,而患者護理干預后SWAL-QOL評分和護理滿意度評分水平較高,這提示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降低吞咽障礙患者肺部感染風險,且能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針對性護理是依據(jù)患者病情、治療方案、生理、心理變化以及治療、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事件而制定的一種個性化、人性化護理模式,其具有一定前瞻性。通過健康知識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和家屬對吞咽障礙治療、護理相關知識的了解,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和自護能力[1]。而體位干預,為患者提供特制餐具,嚴格控制食物性質(zhì),指導喂養(yǎng)方法等手段均是為了降低喂養(yǎng)過程中嗆咳和誤吸發(fā)生風險,從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發(fā)生風險。而代償性吞咽訓練則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其自主吞咽能力[2]。不僅如此,針對性護理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這有助于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的關系,從而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總之,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急性腦卒中并發(fā)吞咽障礙患者肺部感染,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可在臨床推廣。